《私有經濟不等于剝削》中經濟學問題的闡述

時間:2022-10-10 02:51:00

導語:《私有經濟不等于剝削》中經濟學問題的闡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私有經濟不等于剝削》中經濟學問題的闡述

蔡繼明的基本觀點就是:勞動的過程中有很多物質要素(勞動、勞動資料),只有這些要素的共同作用才形成價值。

現在的問題其實很簡單,馬克思從來沒有,而且只要是理智健全的人也不會去否認勞動的過程必然包括了上述諸多要素。問題在于,馬克思認為只有勞動才能創造價值,而勞動資料等其他因素只是使用價值,它們不能夠創造價值,更談不上創造剩余價值。

原因就在于:

使用價值只有在使用過程中才能成為使用價值,使用價值這個概念不是來源于神秘,不是來源于上帝的啟示,而是來源于人類的實踐,來源于人類對某些自然物質使用的過程。不是這個使用過程從使用價值這個概念中引申出來,而是使用價值這個概念從這個使用過程中抽象出來的,它反映的正是人類這種不同于動物的特殊的活動過程。

自然物質的物理的、化學的屬性不等于使用價值,只有與人類的需要發生現實聯系的自然物質,才是使用價值。因此,人類勞動過程本身就是自然物質成為使用價值的過程。而構成這些使用價值的這些自然物質所以能夠滿足人類的需要,這一點并不是由人的勞動來決定的,這種屬性是由使用價值的自然的物質成分決定的,他體現著人與自然的物質同一性。它表明,人作為自然界的一員,他的存在必然要受到自然的制約,他必須要依靠消耗物質自然才能夠生存。人在消耗物質自然的時候,就賦予了某些自然物質以使用價值的屬性。并且,人的勞動,只是改變了這些自然物質的構成,當然是讓那些自然物質按照人的目的進行組合或者分解。

這種勞動的過程,一方面使自然物質成為使用價值,另一方面,人消耗了自己的體力、精力等等。由此可見,自然物質作為使用價值,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到生產過程中來,正是人類勞動行為的結果。它們只是在產品完成的時候,只是在它們按照人們的目的被生產出來的時候,它們才被認為是使用價值,因而它們只是使用價值。如果他們本身就是先前人類勞動的結果,那么,他們在被人類新的勞動過程使用時,才被認為是新的使用價值,在這種情況下,它們并不會在新產品中形成新價值,只會把以前的勞動消耗轉移到新產品中,也就是說只能轉移價值。

總之,蔡繼明的錯誤就在于,他毫無前提的,或者按照黑格爾的語言說,不加證明的先提出使用價值這個概念,然后把勞動過程與這種先驗的概念進行對比,于是,他就認為,既然使用價值本來就存在著,人類勞動的過程又必然的需要這些使用價值,那么,人類勞動的過程同時也是使用價值自身運動的過程,既然勞動是人的體力、精力的耗費,那么,在這個過程中使用價值也在耗費,因而當然也應該形成價值。

如上所述,蔡繼明不是歷史的實踐的去看待使用價值這個概念,而是從這個概念去看待歷史過程。不是讓使用價值這個概念去符合歷史過程,而是讓歷史過程去符合這個概念。這種思維方式甚至在黑格爾那里就遭到了猛烈地攻擊。黑格爾雖然把人類的歷史歸結為概念的運動史,但是,他卻能夠通過概念不斷的分裂和回歸的運動,來歷史的看待概念,不是把概念和產生概念的過程絕對的對立起來,而是通過這個過程去認識概念,從而不是抽象的看待概念,而是具體的從各種關系中去理解概念。這樣,我們就會發現,在他神秘的語言下面竟然隱藏著宏偉的真理。

===========================================

附錄:人民網主站>>觀點>>學術理論2003年05月20日08:46

蔡繼明:私有經濟不等于剝削

蔡繼明撰文認為,消滅剝削并不意味著消滅私有經濟。所謂剝削,就是在利用(開發)他人擁有的生產要素時所付報酬低于其貢獻,其實質是對他人要素貢獻的無償占有。

從強調剝削的實質是無償占有這一點來看,馬克思的剝削概念本身并沒有錯,如果剩余價值果真都是由工人創造的,占有其中任何一個百分比自然都構成剝削。但問題在于馬克思的剝削概念是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的,而“剩余價值”乃至全部價值并非都是由工人的勞動創造的,其中也有非勞動要素所做的貢獻。假如勞動和資本兩種要素共同創造了剩余價值,并根據各自的貢獻,得到了各自相應的份額,那就沒有剝削。但是,如果資本所得超過了資本的貢獻,就等于無償占有了勞動創造的財富,這是對勞動的剝削。反過來說,如果勞動所得超過了勞動貢獻,就造成對資本的剝削。根據廣義價值論和上述剝削定義及尺度,非勞動要素參與分配,只要其收入份額是以要素貢獻為基礎的,就不能認作是剝削,而是一種報酬,是對非勞動要素貢獻的補償。所謂按生產要素分配,本質上是按各種生產要素(包括非勞動要素)在價值創造中所做的貢獻進行分配,這和單純地憑借生產要素所有權無償占有他人的勞動成果的剝削行為不能相提并論。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不能籠統地把私人企業主等同于剝削者―――只有當私營企業主付給工人的工資低于其邊際產品收益時,我們才能把私營企業主界定為剝削者;既然承認非公有企業目前仍然適應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的要求,就應該大力發展它。另一方面,既然確定剝削是對他人生產要素的貢獻占有,就應該堅決予以取締,至少在目前,我們已經沒有任何理由要繼續允許剝削存在。要堅決反對剝削,要利用經濟的、法律的、政治的和社會的各種手段對剝削加以限制。

既然私有企業可以和剝削分開,私有企業不等于剝削,它可能剝削,也可能沒有剝削,不能把兩者劃等號。那么,消滅剝削并不意味著一定要消滅私有企業。那么,不消滅私有企業是否會改變共產黨的性質呢?不一定。因為消滅私有企業本身并不是共產主義的最終目的。有些人以為消滅私有經濟就是目的,搞計劃經濟就是目的,搞按勞動分配就是目的,搞公有企業就是目的,其實這些都是手段。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最終的目的是進入大同世界,是人的解放和全面發展。實際上,私有經濟在自身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完善,它也在不斷地否定之否定。現在的私有經濟已經不是100多年前的私有經濟,更不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私有經濟。公有經濟也在不斷完善,現在的公有經濟也不是馬克思當年所設想的公有經濟。因此,我們仍然要把消滅剝削,實現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發展作為奮斗目標。但是,要實現這樣一個目標,手段可能是多樣的,公有企業可能是可供選擇的一個手段,但不一定是惟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