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發展論文
時間:2022-12-28 03:46:00
導語:區域性國際經濟組織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歐洲經濟共同體的演化和發展
1950年5月9日,法國外長舒曼提出一項計劃,(稱舒曼計劃)將歐洲幾國煤鋼生產聯合起來,置于一個超越國家的機構統一領導。根據“舒曼計劃”歐洲六國(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在巴黎簽訂了《歐洲煤鋼共同體條約》,其目的是建立六國煤鋼市場。這個始于以煤鋼領域合作的經濟集團,自1957年3月25日在羅馬簽訂了《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兩個條約(稱羅馬條約)以后,開始制訂以統一調整共同體內部運行和統一對外的法律機制。其合作項目逐步擴展到建立關稅同盟、貿易、貨幣、農業、運輸、勞務、服務等方面。1965年歐洲六國在布魯塞爾簽署了關于建立三個共同體委員會及理事會的條約(稱合并條約)。該條約于1967年7月1日生效后,標志著歐洲經濟共同體(EEC)已形成一個整體在該區域建立了經濟共同市場。同時,歐洲體要求各成員國有責認,為實現歐洲統一大市場目標而努力。1992年歐洲共同體統一大市場,成員國之間的合作項目在原有的基礎上又延伸到科技、環保等非經濟領域方面。歐洲共同體在統一大市場的進程中,又產生了一個獨特國際組織稱歐洲聯盟(EU),歐洲聯盟在歐洲共同體的基礎上擴展形成的。成員國之間簽訂了《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該統一于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1994年12月歐洲聯盟接納了奧地利、芬蘭和瑞典加盟。目前歐洲成員國已擴大為15個國家,建立了一個擁有3.8億人口,國民經濟總值7萬億美元的區域性經濟組織。
1995年1月1日歐洲聯盟正式開始運作。歐洲聯盟是以《巴黎條約》、《羅馬條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的宗旨為原則來指導和規范聯盟組織機構和對內、外的方針政策。歐洲聯盟的立法主要形式是以規則(Regulation)、指令(Directive)和決定(Decision)頒布。各成員國通過主權讓渡賦予歐洲聯盟廣泛的權利。但是為了使聯盟國家更好地處理各自的事務,成員國在制訂《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時,提出一個“輔從原則”來作為調整聯盟與成員國之間活動準則。歐洲聯盟在本區域間的活動中,不但向發達國家擴展,而且也積極地向中、東歐國家發展。目前,已有東歐數國正式提出申請加入歐盟。如:匈牙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波蘭、保加利亞和捷克共和國。這些國家如能加盟,體現了該地區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在區域性經貿合作中向前邁出了一步。
二、北美自由貿易區形成
1、美加自由貿易協定建立
美國和加拿大是一個一衣帶水鄰邦,兩國在經濟和貿易交往中有著長期密切的關系。1980年里根政府提出建立美加自由貿易區的設想,該設想成為現實的進展較緩慢。1985年歐洲共同體加快了一體化的進程,美加自由貿易的設想才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美加兩國認為,他們之間建立自由貿易區才是抗衡歐洲統一市場的一個重要手段。1988年1月1日兩國首腦正式簽訂了美加自由貿易協定,經兩國國會審議批準,1989年1月1日協議正式生效。美加自由貿易區的建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雙邊自由貿易區。美加自由貿易協定主要包括:關稅、政府采購、投資、服務、農產品貿易、能源和爭議解決等方面的合作。
2、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
美加貿易協定簽署以后,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國根據各自的經濟現狀,以及國際經濟貿易發展的趨勢,商討建立北美自由貿易區。1991年6月三國部長第一次在加拿大多倫多召開會議。1992年8月12日三國簽訂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該協定于1994年1月1日生效。美、加、墨三國認為,建立北美自由貿易區不僅能促進內部的各國經濟發展,而且也能攜手起來應付來自外部的歐洲和亞洲市場的經濟集團的挑戰。北美自由貿易區三均為WTO的成員國他們之間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后,無疑會對該地區的經濟和貿易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會抑制由貿易壁壘、非關稅壁壘為主要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宗旨是以逐步消除貨物、服務和投資流動的障礙;對知識產權提供保護;建立公平、解決糾紛的機制等方面為目的的合作。
3、美州國家醞釀建立自由貿易區
1994年12月初,美州國家在美國邁阿密召開美州國家高峰會議,與會的34個美洲的自由貿易區,會議通過了《原則宣言》,確定了一體化和自由貿易促進社會發展,繁榮解決及伙伴關系。預定在2005年達成協議并執行,也要求該地區撤銷一切貿易和投資障礙。“美洲自由貿易協定”與“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相同該協定宗旨,要求把區域的關稅與貿易壁壘降低到比任何其它國際貿易協定更低的地步,計劃在2005年完成減少貿易壁壘的談判并付諸實施。這項談判從1995年開始,對16點議程擬定談判程序。談判的內容主要是協調成員國之間的貿易投資、農業、保護知識產權和爭議解決等方面的合作。由此可見,美洲自由貿易協定簽訂后,西半球將成為全世界最大的貿易市場。其消費者超過8.5億,每年購買商品和服務性行業總價為13萬億美元。
美洲各區域經濟組織成員由下列經濟組織:
北美自由貿易區:美國、加拿大、墨西哥。
加勒比海共同體:安地瓜、巴哈馬、巴布達、巴巴多斯、多米尼加、格林那達、牙買加、圣盧西亞、圣文森特。
安地斯集團:玻利維亞、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委內瑞拉。
中美州共同體:哥斯達黎加、薩爾瓦多、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尼加拉瓜。
三、亞太經濟合作區域
從60年代,日本就提出建立亞太自由經濟圈的構想。80年代,在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和澳大利亞前總理佛士的倡導下,成立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1989年在澳大利亞堪培拉召開首次部長會議。1992年9月在泰國曼谷召開部長級會議并決定設立常設性秘書處。從此拉開了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組織的序幕。1993年11月在美國西雅圖召開會議時,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員已達15個。1994年11月11日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18個國家首腦在印尼茂物舉行會議,并通過了《茂物宣言》制訂了今后亞太地區經濟合作與發展方向。其主要內容是:
1、協調本區域與外界的經濟關系,強化開放多邊貿易體制,降低貿易和投資障礙;
2、加強自由貿易和投資自由化,縮小經濟差距,互惠互利,促進本區域的經濟繁榮;
3、簡化貿易、投資和海關程序,消除障礙;
4、加強人才資源開發、科學技術和經濟基礎設施建設;
5、建立仲裁機構。
為了實現茂物會議的目標,與會代表一致同意亞太經濟組織發達經濟體不遲于2010年,發展中經濟體不遲于2020年實現貿易和投資自由化。
四、區域性經濟貿易集團崛起,重建國際經濟新程序
20世紀90年代,全球經濟貿易起了重大的變化、歐洲美洲、亞洲和非洲都紛紛成立區域性經濟集團。隨各區域性經濟集團崛起,國際經濟貿易關系發生了新變化,區域性經濟集團都建立了一套制度性規范機制,為實現關稅同盟、貿易和投資自由、統一共同市場等方面而努力。區域性經濟集團各成員國除進行經濟合作外,還把合作項目擴展到環保、科技、知識產權等非經濟領域方面,甚至延伸到減少貪瀆、制止交易、反對恐怖主義、制定教育和保健等方面的合作。
當前,在世界經濟活動中,各區域性經濟組織的經濟實力及發展存在一定的差異。這種經濟水平的差異很可能會導致世界經濟貿易由強大的經濟區域集團主宰,各自割據地區性的經濟自由形勢。部分發展中國家也憂慮,象美洲這樣大的自由貿易區建立,如與歐洲發展協同貿易關系,可能會成為“超級集團”,對其他國家會構成貿易區威脅。筆者認為,未來世界經濟貿易的交往是否會被經濟實力強勢的區域的區域集團所支配,或者發展成為不論大小國都享有平等貿易地位的多邊體系,這兩種可能并不一定彼此互斥。因為區域性經濟集團是建立在自由貿易的基礎上,彼此之間都通過他們自己制訂而被認可的協議來履行貿易交往手續的,各自交往的目的是為促進經濟增長和生活提高。當然,也不能把日益發展的區域性經濟貿易集團,變成“歐洲壁壘”、“美洲壁壘”、“APEC壁壘”之間的疏離,而建成一個排他性的區域經濟集團。這種做法在當今經濟發展模式中行不通的。只有建立類似世界貿易組織之類的國際多邊貿易組織的框架,才能更積極地和確保各國經貿交往的公平性。在當前的國際經濟活動中,大多數經濟實力優勢的國家均為WTO的成員國,他們在國際在國際交往中應遵守WTO基本準則。同時,通過國際經濟交往也能使WTO的非成員國縮小與這些國際組織的差距或加入這些國際組織。另外,根據世界貿易組織的調查認為,沒有跡象顯示,自二次打戰以來成立的108個關稅同盟或自由沒有區對國際貿易體系與規范造成威脅。WTO的成員國從未組成壁壘式的區域合作協定。由此可見,在全球性協調經濟貿易關系的主干,“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組織的指導下,其他性雙邊的貿易方式,是追求開放貿易的補充手段,而不是要舍棄開放貿易。1995年1月1日開始運行的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世界經濟合作和多邊貿易抵免新紀元來到,它見會健康地指導各國、各區域性貿易集團發展國際經濟關系。
五、國際貿易集團形成與國際反傾銷的發展趨勢
國際貿易集團化趨勢已對全球的國際經濟貿易和投資等方面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各區域性貿易集團在對內和對外貿易方面都建立了一整套法律機制。這些法律和行政往往是利已排他的。歐洲聯盟在對外貿易中與其貿易伙伴不斷就產品問題進行談判,達成自愿限制協議,采取產品進口數量配額。規定歐洲標準及敏感產品的措施。同時《羅馬條約》108、109條也制訂了例外條款,當歐盟成員國認為非成員國供應商對國內生產者造成嚴重競爭壓力時,可以對非成員國設置貿易障礙會得到歐盟委員會的默許。例外,歐盟還利用反傾銷的法律,限制經濟組織外的某些產品輸入,每年引的反傾銷案有幾十起,大多數案件是涉及發展中國家的產品。北美自由貿易區也有類似規定,美國、加拿大利用墨西哥的低廉原料和勞動力;在市場上,由墨西哥的產品逐步代替亞洲產品,使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品優價廉的產品打進美國市場帶來困難。盡管在國際貿易中,反復重申搬移稿貿易歧視,國際間也制訂一些法律規則來遏制單邊主義和“灰色區域”的利用,但一些國家還是以反傾銷措施作為保護公平競爭。目前,反傾銷作為保護公平競爭。目前,反傾銷方式已被歐美國家廣泛運用,案件逐年增長。在當今國際貿易活動中,有些國家利用反傾銷作為控制進口的一種有效、便利的貿易保護手段,這種手段將會越來越頻繁地被各國使用。為了制止傾銷條例,“世界貿易組織”和“美國貿易協定”等有關法律都制定了反傾銷條例,從某些的使用性來看,它們還在一定程度的傾向性。新通過的烏拉圭回合《反傾銷守則》中,“累積評價”規定進口國在確定某些產品對某產品工業造成的綜合損害。由此可見,出口國某些產品只要已被進口國列為傾銷時,其相同產品來自不同出口國也同樣困難被進口國提出反傾銷訴訟。新守則第12條“反規避條例”為防止規避最終反傾銷稅,把反傾銷擴大到,已被課征的反傾銷稅的產品,它們包括:“進口國組裝或制成的進口產品;在第三國組裝或制成,然后向原進口國出口的產品;在該產品的基礎上經過輕微加工或改造或發展出來的后期產品。”另外,新守則要求產品出口國積極配合進口國,在產品交易中應提高“最佳資料”BIA(BestInformationAvailability),否則,將會受到進口國反傾銷機構以沒有獲得“最佳資料”為名,而作出不利出口國的裁決。以上例舉的烏拉圭回合的新守則,似乎傾向于進口國掌握該法律主動性。
- 上一篇:商品市場秩序分析論文
- 下一篇:中學第一學期工會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