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核心培育過程研究論文
時間:2022-06-03 04:21:00
導語:區域核心培育過程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區域核心競爭力概述;構建區域核心競爭力的前提;培育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途徑等進行講述,包括了區域核心競爭力的定義、區域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區域區位優勢、區域創新能力、區域資源聚集能力、區域和諧環境、建立優秀的產業集群品牌、合理深入利用知識聯盟、大力推進區域創新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區域競爭力產業集群品牌知識聯盟區域創新
[論文摘要]文章在提出區域核心競爭力概念的基礎上,論述了區域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最后提出了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途徑。實施產業集群品牌、知識聯盟和大力推進區域創新。
1區域核心競爭力概述
1.1區域核心競爭力的定義
對于區域競爭力而言,國內外學者都沒有統一的定義,瑞士洛桑的國際管理發展學院將其定義為一個國家或一個企業在世界市場上較其競爭對手獲得更多財富的能力;世界經濟論壇則定義為一國能獲得經濟(以人均GNP衡量)持續高速增長的能力。
根據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爾提出的核心競爭力理論,給出區域核心競爭力的概念,即區域核心競爭力是指一個區域所獨有的,是該區域能在一個或數個產業領域使其主導企業取得持續領先地位所依賴的關鍵性能力,是將區域獨特的資源轉化為競爭優勢的一組政策、知識技術或技能的有機綜合體,而并非該區域所擁有的資源和稟賦。
1.2區域核心競爭力的構成要素
區域核心競爭力是在區域比較優勢和區域競爭優勢的基礎上,通過區域體制創新而形成的一個復雜的混沌系統。比較優勢與資源有關,是指本地區在經濟和生產發展中所獨具的資源與有利條件。而競爭優勢強調的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內生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相對于比較優勢,競爭優勢有更多的發展,主要是由于它根據科學技術和經濟發展的趨勢,突出了一個國家和地區內生能力的重要性;同時內容涉及政治、經濟、科技、金融、文化等多方面,是一國或一個地區綜合實力的反映。因此,區域核心競爭力的創建應該利用比較優勢的獨特性,將其作為基礎,大力發展競爭優勢,實現兩者有機的結合。
2構建區域核心競爭力的前提
核心競爭力存在于比較優勢的基礎上,但并不是具有比較優勢的區域都具有核心競爭力,一個區域存在核心競爭力一般應該具備以下條件:
2.1區域區位優勢
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區域經濟基礎競爭力。包括道路、交通、橋梁、通信網絡、電力、水利及各種市政建設水平。二是區域對周邊地區的各個方面的輻射影響力。是指在以市場聯系為紐帶,實現資源共享、合理分工、利益共贏的目標下,區域與周邊地區的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相互聯系、相互包容、相互滲透,而對周邊地區所形成的輻射力和向心力。
2.2區域創新能力
一是區域科技創新能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未來的地區經濟競爭是科技實力的競爭,加大高新技術研發投入,率先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群,是區域核心競爭力存在與延續的內在動力。二是區域企業創新能力。區域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是一個地區的科技創新能力轉化為實際成果的一個反映,科技創新最終要通過企業的R&D轉化為生產力。這就要求一個地區的相關企業要對其投入大量資金,實現從知識形態到物質形態的轉化,區域企業創新能力是區域核心能力的外在表現。
2.3區域資源聚集能力
它是指區域利用自身具有的內在優勢對區域內外各種可利用資源的吸引,并加以利用的能力。一是區域產業競爭力,反映該地區產業發展水平以及產業組織結構層次和優良與否,是一個地區經濟能否健康持久發展的關鍵,也是對各種資源吸引與利用的產業平臺。二是人力資源競爭力,一個地區經濟是否有競爭力,關鍵在于是否擁有一批人才,能否吸引區域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各級層次人才。三是具有良好的資本金融環境,包括區域內的投融資體制、金融籌資工具、各層次的金融市場構成等。
2.4區域和諧環境
和諧環境包括整個區域的社會秩序,這個區域各級政府的管理能力、開放水平、法律制度、文化和教育水平。這些是區域核心競爭力存在的軟環境,是整個區域和諧持續發展的潤滑劑,是區域核心競爭力存在的無形基礎。
3培育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途徑
區域核心競爭力是一個地區在參與國際與國內競爭中所具有的能力,為提升區域核心競爭力提出以下的途徑:
3.1建立優秀的產業集群品牌
從微觀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品牌是企業商品的信用符號,它通過將鎖定的目標顧客的買點轉變為自己的賣點,來降低他們的選擇成本且與他們產生情感共鳴;與此同時,給品牌所有者帶來持續的市場收益。
產業集群品牌作為一個地區加快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具有一般區域品牌的共性:一是區域性,一般限定在一個地區或者一個城市的范圍內,帶有很強的地域特色;二是品牌效應,往往代表著一個地方產業產品的主體和形象。產業集群品牌就是把產業集群整體作為一個品牌來經營,是集群內眾多企業品牌精華的濃縮和提煉。
3.2合理深入利用知識聯盟
知識聯盟就是知識主體為了學習對方知識或合作創造知識而結成的具有契約性關系的組織。知識聯盟一般可分為三種:一是企業間的知識聯盟;二是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知識聯盟。三是高校、科研院所之間的知識聯盟。
由于競爭的激烈,技術開發成本和風險的增大,企業技術交流、技術研究結盟就成為企業最好的策略。對區域而吉,知識聯盟為參與者合作提供了平臺,使原有的科技成果、科技信息、科技設備、科技人員可以充分利用,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同時,打開了成果轉化通道,使各區域能充分利用區域內外的科技資源,優化科技資源的配置,極大地提高了科技資源的利用率,提高了科技成果的產出率和轉化率。
3.3大力推進區域創新
區域創新是以提升核心競爭力為目標,通過創新,在突出比較優勢的基礎上,改革經營模式和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區域經濟的內生能力,推動區域經濟從一般水平上的數量擴張向競爭力提高中的整體升級轉變。
區域創新的基礎層面是技術創新,關鍵是建立自主技術體系,創造自主知識產權,增強持續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的能力。技術創新應以提升競爭力為導向,同時要積極服務于區域經濟的轉型和升級。因此,技術創新要注重戰略問題,著重發展與區域核心專長相關的整體能力與系列產品。
總而言之,原區域競爭力較弱的地區,有必要選擇適當途徑。第一種途徑是揚長避短,即首先從具備比較優勢的資源深加工精加工起步,促進資金投入、技術開發和人才培養,再逐步向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多元要素創新方向擴張;第二種途徑是逐步推進,即利用發達地區已有的要素條件,作為增長極,引導并推動周邊不發達地區開展創新,最終達到提高整個區域要素稟賦的目的。
- 上一篇:產業發展體系創新管理論文
- 下一篇:紀委書記述廉述法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