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引導資源設計模式分析論文

時間:2022-06-03 04:30:00

導語:主體引導資源設計模式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主體引導資源設計模式分析論文

編者按:本來無阻因此創新主體引導的區域創新體系營建模式;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存在的問題;資源型城市對基本營建模式的選擇等進行講述,包括了創新主體存在的問題、創新資源存在的問題、創新主體的能力對營建模式選擇的影響、經濟實力對營建模式選擇的影響、區域創新體系從建立到成熟的時序進程中有漸進式,也有跳躍式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摘要:我國資源型城市眾多,這類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面I臨嚴峻挑戰,亟需進行轉型使其擺脫對單一自然資源的依賴,從而謀求可持續發展。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的營建為解決我國資源型城市轉型提供了新的思路。根據創新主體引導的區域創新體系營建模式,在我國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從創新主體的能力和經濟實力兩方面分析了資源型城市對創新體系營建模式的選擇。

論文關鍵詞:資源型城市;區域創新體系;營建模式

資源型城市約占我國城市總數的四分之一以上,長期以來這些城市亟需轉型謀求可持續發展。建設區域創新體系是大幅度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根本途徑,資源型城市需要依托區域創新體系不斷開拓城市經濟新的增長點,帶動整個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

1創新主體引導的區域創新體系營建模式

區域創新體系營建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各地經濟和科技教育的發達程度,這決定了它們擁有創新資源和創新環境的差異,創新投入和側重點也會隨之不同。經濟和科技教育發達地區可能成為創新的中心,而欠發達地區的創新更依賴于外部創新成果的吸收和引進。根據區域的經濟和科技實力,我們可以構造出一個關于區域創新主體特征的四象限矩陣,由于位于不同象限的創新主體創新能力不同,導致其在區域創新體系營建中的作用也存在差異。據此,區域創新體系營建可劃分成政府主導型、企業主導型、高校一科研機構主導型和價值網絡型四種創新主體引導模式。

當一個區域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較弱時,這時需要依靠政府進行支持。政府主導型模式主要是自上而下地營建區域創新體系。當一個區域經濟實力較強而科技實力較弱時,企業為了獲得持續的競爭優勢而成為區域創新體系營建的主要力量。企業主導型模式主要是企業自上而下地營建區域創新體系。有些區域經濟發展滯后、科技教育實力較強,大量的科研成果卻無法被本地吸收利用,必須到其他地區推廣應用,這就需要以高校一科研機構主導型創新主體引導模式進行區域創新體系的營建。當一個地區的經濟和科技實力都很強時,區域內的企業通常具有領先的技術,與區內外其他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聯系緊密,享有充足的創新資源且高度合作,

由此可見,政府和高校—科研機構主導型創新主體引導模式是過渡模式,企業主導型和價值網絡型創新主體引導模式大多是在發達區域或者區域創新體系比較成熟時使用的營建模式。

2資源型城市創新體系存在的問題

2.1創新主體存在的問題

第一,創新主體數量較少、功能缺失。由于資源型城市多處內陸及中西部地區且長期以資源開采作為主要指導思想,導致這類城市內的企業和科研機構大都集中在資源產業領域,沒有足夠的創新主體進行替代產業的創新。第二,企業創新能力不強、意識薄弱。大多數資源型城市企業不具備創新硬件,缺乏測試條件和固定的經費來源。企業自身不求開拓創新,導致企業缺乏自主創新的動力。第三,地方政府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職能定位不合理。我國資源型城市大多是大企業與小政府的格局,這使得地方政府難以在制定計劃、政策、進行科技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政府微觀管理功能過強,宏觀調控功能過弱;經濟職能過強,社會職能過弱;社會管制功能過強、服務功能過弱。第四,科技中介機構發展緩慢、服務單一。當前我國資源型城市支持科技中介機構發展的公共信息基礎設施薄弱;人員素質不高,分布不均衡;政府對科技中介機構的管理和支持存在錯位現象;缺乏促進和規范科技中介機構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市場秩序不規范。

2.2創新資源存在的問題

第一,創新人才匱乏。資源型城市的技術人員主要集中在資源產業,人才的專業構成單一,高新技術人才和高素質管理創新人才匱乏。而且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劣于中心城市和沿海開放城市,對創新人才的吸引力匱乏。第二,創新人才部門和產業分布結構不合理。資源型城市的科技人員集中分布在中央企業、省直企業和資源企業,而地方企業、非資源企業的科技人員比重低、實力弱,創新活動過分集中與封閉。許多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結構單一,工程技術人員主要集中在資源產業、冶金、建材行業及相關行業的科研機構,而電子信息、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的人才卻很少。第三,創新資金投入不足。資源型城市大多底子薄,財力有限,資金投入能力較低;與沿海發達地區和城市相比,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在對科技投入上都有較大差距。第四,創新資源配置效率不高。由于資源型城市創新主體發展落后,創新環境較差,資金、技術、人才等創新資源要素的使用效率極低。同時,創新信息和技術等流通速度很慢。

3資源型城市對基本營建模式的選擇

資源型城市作為一個特殊的經濟區域,其創新體系營建的理論支撐是區域創新體系理論,其創新體系的營建模式也應以區域創新體系基本營建模式為基礎。

3.1創新主體的能力對營建模式選擇的影響

區域創新體系從建立到成熟的時序進程中有漸進式,也有跳躍式,總的來說大體可以分為創立、成長、成熟、創新衰退或持續創新四個階段。由于我國東部發達地區的區域創新體系建立得比較早,現在他們大多進入了成長階段,有的甚至已經進入成熟階段,如北京、上海和江蘇等省市。但我國大部分資源型城市的創新體系仍處于初創階段,有的甚至還沒有形成基本的架構,創新主體的創新能力不強,聯系不緊密,創新資源匱乏,科技中介機構發展緩慢。薄弱的創新實力決定了它們不能以高校一科研機構主導型模式作為推動其創新體系營建的主導模式,也決定其不能選擇價值網絡型模式。

3.2經濟實力對營建模式選擇的影響

我國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單一、產業遞進緩慢,體現在國民生產總值中,

工業結構中,重型化嚴重;重工業結構中,開采業占有較大比重,上下游產業比例失調。隨著資源產業的逐步衰退,多數資源型城市進入了衰退期.經濟效益低下。除此之外,我國長期以來實行“資源無價、原料低價、產品高價”的價格體系,在價格形成轉向市場化過程中,國家首先放開了加工產品的價格,煤炭、電力等能源原材料價格由國家計劃控制了相當長時期,直到20世紀90年代末期才真正放開。價格與價值的背離使資源企業和資源型城市的效益被轉移到下游產業和區域,而且資源型城市要從外部輸入高價的輕工產品,這就造成利益的“雙重流失”,使得其發展新興產業缺少足夠的資金、技術積累。而面對逐步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和激烈的市場競爭時,眾多資源型城市才考慮發展新的產業參與競爭就顯得十分被動和無力。因此,對于這些經濟實力較弱的資源型城市宜選擇政府主導型創新主體引導模式。但選擇政府主導型的資源型城市只能把這種選擇作為過渡模式。同時,我國還存在部分創新體系處于成長期或成熟期、經濟實力較強的資源型城市,如黑龍江省大慶市。它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有較多的資金積累,表現出了較高的經濟發展水平,有較為寬裕的創新資金,對于這些資源型城市則宜采取企業主導型創新主體引導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