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區域產業集群管理論文

時間:2022-06-03 04:36:00

導語:圈區域產業集群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圈區域產業集群管理論文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區域創新體系和產業集群的關系;武漢城市圈區域創新體系和產業集群現狀分析;基于武漢城市圈區域創新體系的產業集群創新對策與建議等進行講述,包括了區域創新體系、產業集群、產業集群和區域創新體系的關系、武漢城市圈區域創新能力現狀、武漢城市圈產業集群現狀、不斷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持續保持產業結構的穩定性和先進性等,具體資料請見:

論文關鍵詞:武漢城市圈區域創新體系產業集群創新

論文摘要:產業集群創新是區域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它與區域創新體系存在著必然的聯系。政府可以制定促進產業集群創新與區域創新體系相融合的發展政策,不斷優化區域創新環境,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對于基于區域創新體系的產業集群創新而言,武漢城市圈的經濟發展問題是“大而不強,快而不優”,因此,加強基于區域創新體系的產業集群創新應用研究有著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區域創新體系和產業集群的關系

1.區域創新體系

區域創新體系是指在一國內的一定地域范圍內,將新的區域經濟發展要素或這些要素的新組合引人區域經濟系統,創造一種新的更為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實現新的系統功能,使區域內經濟資源得到更有效利用,從而提高區域創新能力,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形成區域競爭優勢,促進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區域創新體系由主體要素(包括區域內的企業、大學、科研機構、中介服務機構和地方政府)、功能要素(包括區域內的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服務創新)、環境要素(包括體制、機制、政府或法制調控、基礎設施建設和保障條件等)三個部分構成,具有輸出技術知識、物質產品和效益三種功能。

2.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是指在特定區域中,具有競爭與合作關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關聯性的企業、專業化供應商、服務供應商、金融機構、相關產業的廠商及其他相關機構等組成的群體。不同產業集群的縱深程度和復雜性相異。代表著介于市場和等級制之間的一種新的空間經濟組織形式。產業集群超越了一般產業范圍,形成特定地理范圍內多個產業相互融合、眾多類型機構相互聯結的共生體。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實證資料可以看出,產業集群的一個最主要的優勢便是其創新的效應,產業集群實際上就是一個特殊的創新系統。

3.產業集群和區域創新體系的關系

由于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和其他機構聚集在某一特定區域內,而且存在創新的條件和環境,如果各行為主體間的創新活動能夠以網絡或系統的聯系方式出現,產業集群創新和區域創新體系就構成必然的聯系。二者之間的關系體現在如下四個方面:

(l)地域關聯。區域創新體系和產業集群均屬于區域經濟領域研究范疇,其研究范圍均局限于特定區域范圍內。目

前我國以長三角為典型的跨區域創新體系打破了行政區劃界限,實現在更大范圍、更廣領域和更高層次上整合和優化配置科技資源,形成了構建大區域框架下創新體系的趨勢。源于特定的歷史條件、地域特性和產業特性的有效結合,產業集群往往在特定區域出現,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成為目前區域經濟發展中產業布局的新形式

(2)結構關聯。企業、大學、中介機構等創新主體及環境要素具有很大的重疊性。產業集群的核心單元是企業群和相互依存的企業網絡;區域創新體系的基本主體(大學、企業、政府和中介機構)如果位于集群區域則會構成產業集群的主體要素,構建主體間的聯系網絡和學習機制,是產業集群和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共同點。

(3)功能關聯。區域創新體系的主要功能是促進和進行新知識和新技術的生產、擴散和應用;產業集群實現創新的主要途徑是建立有效的合作網絡、促進知識在本地擴散流動。從這一意義上講,產業集群和區域創新體系在促進知識流動和技術擴散上的功能具有很大的重疊性。促進區域內的知識流動和創新主體互動是區域創新體系和產業集群的共同功能。

(4)目標關聯。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直接目的是促進資源的有效配置,促進產業的創新和發展,最終目的是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形成區域競爭優勢。產業集群體現特色產業與區域經濟的有機結合,其目標是通過企業集聚形成外部經濟,顯著降低創新成本,提高產業和區域競爭力,與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目標緊密相關。產業集群是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和有效途徑,產業集群的多樣性和特色正是區域創新體系的活力所在。

二、武漢城市圈區域創新體系和產業集群現狀分析

1.武漢城市圈區域創新能力現狀

武漢城市圈是指武漢及其周邊100公里范圍以內的黃石、鄂州、黃岡、孝感、咸寧、仙桃、潛江、天門8市,又該區域占全省33%的土地和51.6%的人口,城市密集度較高,經濟基礎較好,環境及自然條件優越,是湖北省乃至長江中游最大的城市區域,也是湖北經濟實力最強的核心區域。

近幾年,隨著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城市圈建設已經成為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強勁動力和有效方式,其發展問題已經引起政府和經濟界的普遍關注。經濟一體化的城市圈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建設武漢城市圈,促進城市規模結構合理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開啟推動湖北經濟發展的動力引擎,不僅能使湖北的發展始終走在中西部的前列,而且對于湖北實現在中部地區率先崛起意義重大。

雖然歷經謀劃、聯姻、分工、定型、起步和發展,武漢城市圈經濟迅速成長,綜合實力明顯提升,但與全國其它城市圈相比,武漢城市圈無論在城市群規模、中心城市規模、城鎮體系、城際聯系、產業發展、吸引力以及可持續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距。根據中國城市最新競爭力排名,在巧個城市群中武漢城市圈位居中游,遠不如東部城市群;在中部城市群中,落后于中原城市群,強于長株潭城市群和合肥城市群顯然,武漢城市圈還處在極袱階段,成長及發展空間巨大。

武漢城市圈區域創新能力的不足導致武漢城市圈產業集群中出現的問題,一是集群多以低成本為基礎集聚、尚未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二是企業創新能力不強;三是缺乏龍頭企業,行業生產集中度低;四是管理方式落后;五是產業集群內人才不足,素質不高;六是沒有形成健康強勢的產業文化。武漢城市圈內大部分企業生產技術上的模仿多于創新,不少個體私營和承包企業瞄準緊俏產品模仿、抄襲,缺乏長遠戰略。集群內部存在惡性競爭,導致集群內企業各自為戰和集群的內耗。許多企業做大以后,失去創業時的激情,企業逐漸失去活力。經理層的內在利益驅動短期化,導致企業片面追求短期利潤,犧牲企業的長期發展。

2.武漢城市圈產業集群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城市圈產業集群從無到有,發展速度較快,特別是近幾年來,武漢城市圈產業發展迅猛,為湖北經濟的快速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武漢城市圈的產業集群目前大致如下:

武漢市初步形成以武鋼為中心的冶金工業區,以武重和武鍋為中心的機械制造工業區,武船為中心的船舶制造工業區,武漢紡織工業為基礎的輕紡工業區,青山石化為中心的石化工業區,武漢沌口汽車城以及以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產業集群。黃石市形成了規模較小的冶金、機械、輕紡、高新技術四大產業集群。鄂州市形成了規模較小的燕磯金剛石刀具產業集群。黃岡市形成了規模較小的r春醫藥、陶瓷兩大產業集群。孝感市形成了規模較小的光電子高新區、汽車及零部件、孝南生活用紙、漢川金屬制品、漢川紡織服裝、應城長江埠精細化工、云應地區鹽化業、云夢薄膜包裝、安陸糧油機械、大悟石英玻璃、孝昌機械電子十大產業集群。咸寧市形成了規模較小的機電產業集群。仙桃市形成了規模較小的紡織服裝、食品加工、精細化工、無紡布、機械加工五大產業集群。天門市形成了規模較小的醫藥、紡織服裝、鋁輪毅、泵閥、油脂化工、菊芋、塑料、紡機八大產業集群。潛江市形成了規模較小的化工醫藥、油氣開采、紡織服裝、冶金機械和農副產品加工五大產業集群。

當然,武漢城市圈產業集群發展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有:

(1)產業集群規模小,產業結構層次較低。武漢城市圈僅有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沌口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以冶金為主體的幾個產業集群在全國有一定的競爭力和影響力,其他的幾個產業群正在規劃建設之中。產業集群經濟總量明顯偏低,產業集群規模較小,對區域經濟的支撐力度明顯不足。另外,產業結構層次較低,大部分產品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例如,對武漢市整車產業來說,汽車產業鏈的中間一環—汽車零部件企業存在集中度相對較低、基礎薄弱、企業規模小、營銷能力弱的問題。

(2)高新技術產業比重過小。從整體上看,湖北省傳統產業比重大,新興產業發展不夠,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9.7%,大大低于廣東、江蘇等發達省份氣

(3)企業之間缺乏分工協作,沒有形成完善的產業鏈。從目前的情況看,武漢城市圈形成的產業集群主要在一些經濟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內,區域內一些產業發展領域存在“只有企業沒有產業”的現象,企業更多的是單兵作戰,未能形成產業的整體力量。園區內為大企業提供專業化配套服務的中小企業不發達,使得大企業或者存在“大而全”的現象,或者其采購銷售市場主要在區外,與區內企業在業務上的關聯不多。

三、基于武漢城市圈區域創新體系的產業集群創新對策與建議

對依托武漢城市圈區域創新體系的產業集群創新研究是影響武漢城市圈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產業集群的本質是一種生產組織方式,目前產業集群呈現出獨樹一幟的競爭優勢,已成為帶動武漢城市圈區域經濟騰飛的重要力量。然而,產業集群的發展如果仍然沿用老的套路,不加以創新,那么產業集群難以發揮它應有的作用,勢必影響到武漢城市圈區域經濟的正常發展。武漢城市圈產業集群的創新是資源配置的最基本要求,是確保其產業集群作用得以充分發揮的關鍵因素。武漢城市圈只有從產業集群上升到創新集群這個階段,才有可能真正成為可持續自主創新的試驗區,也才能在創新的基礎上真正實現武漢城市圈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如何實現武漢城市圈產業集群的創新,促進城市圈經濟的全面發展,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發揮“1十8”城市區域與資源配套的綜合優勢,大力發展三大產業集群。從九個城市的情況看,黃石市礦產資源豐富,已發現的有金屬、非金屬、能源和水氣礦產,燃料礦有煤炭,其中硅灰石質量居世界第二;鄂州市已形成了以冶金、服裝、建材、醫藥、化工、機械、電子、輕工為主體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是湖北省重要的工業基地和鄂東地區的商品集散中心;孝感已初步建成以“優質高產高效”為目標的六大農產品生產基地,工業基本形成了以汽車、光學、電子、新型建材、鹽磷化工等為主導產業的體系;黃岡市金屬、非金屬礦儲量大,開采價值高,同時又是湖北省糧棉油、畜禽魚主產區之一,蠶桑..茶葉、板栗、水果、中藥材等在全省乃至全國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咸寧市森林覆蓋率達到11%,有豐富的礦產資源.物產資源繁多,有楠竹之鄉、芒麻之鄉、茶葉之鄉、桂花之鄉的美譽;仙桃市的煤、石膏、石油、天然氣、電氣石、白欽石等礦產具有一定的儲量;潛江市擁有石油、天然氣、巖鹽、鹵水等礦產資源;天門市是全國最大的棉鄉,皮棉總產九百萬擔。根據八市自然資源的特點以及武漢市這個中心城市在產業布局、技術優勢、人才優勢、地理優勢等方面的情況,圍繞武漢市鋼、車、機、煙、酒、藥等優勢產業的發展,大力發展三大產業集群,即以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為核心區,大力推進光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及新醫藥、環保等為重點的產業集群,配合黃石、鄂州、黃岡、咸寧市建設該產業集聚帶;以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為核心區,大力推進汽車制造、設備、精細化工、輕工食品、出口加工等為重點的產業集群,配合仙桃、潛江、天門市建設該產業集聚帶;以吳家山海峽兩岸科技產業園為核心區,大力推進汽車零部件、食品工業、農產品加工、鹽磷化工等為重點的產業集群。

2.不斷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持續保持產業結構的穩定性和先進性。武漢城市圈產業集群是建立在高新技術產業基礎之上的,但由于發展過快,投人不足,目前還存在產業集群規模小;專門化程度低;產業關聯度弱;結構競爭力相對薄弱;管理和文化競爭力欠缺等問題。這些問題將會直接影響產業集群作用的正常發揮。筆者以為應以體制創新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以構建產業鏈為主線,整合科技資源,統籌產業布局,建立健全以創新為目標的交流滲透和協同互動的區域科技創新體系,著力推進高新技術產業化和用高新技術帶動、改造傳統產業,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同時加快產業鏈延伸和特色產業集群的形成,推進區域產業一體化,為把武漢城市圈建成全國經濟增長第四極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光電子信息產業領域、光機電一體化產業領域、生物工程與新醫藥領域、新材料領域、高效節能與環保領域應作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點領域,充分發揮武漢市的技術、人才和產業優勢,依托東湖、葛店、磁湖等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現有產業基礎,努力形成若干有規模、有特色、有竟爭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集群,集中力量推進武漢國家光谷電子和軟件產業基地建設。同時,還應根據圈內產業發展的實際,切實加強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的技術改造和產品更新工作,使武漢城市圈的產業集群真正以現代高新技術為依托,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具有良好的適應能力和自我調節功能,并使某些產業在國內或國外具有技術領先的水平和強勁的競爭優勢。

3.加強產學研合作,按照產業集群構建區域創新體系。武漢城市圈應發揮科教大省優勢,加強科研院所和高校力量的整合與合作,圍繞產業技術難題或瓶頸開展科技攻關,為產業集群提供企業家、技術和營銷人才;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完善科技發展體系。同時,要確立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抓好企業技術中心和行業技術中心建設,力爭培植一批具有自主創新能力、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企業集團。

4.實施企業集團化發展,支持壯大民營企業以提升城市產業競爭力。進一步加強自主創新力度,加快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加快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積極尋找和開發新的增長點,實現產業發展的新突破。加快對原有鋼鐵、汽車、化工、裝備制造等優勢行業的聯合、重組等集團化改革,培育“龍頭”,形成產業“航母”。支持民營資本注人高新、環保、食品、醫藥等具有本地資源、人才、技術優勢的重點行業,促進民企發展。

5.加快大型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和中小企業發展,形成大、中、小企業分工協作的一體化生產體系。針對武漢城市圈現有園區內產業配套能力弱的現狀,可以以大型企業為龍頭,通過產業環節的分解,衍生出一批具有分工協作關系的關聯中小企業,加強區內大企業與中小企業的前后關聯,通過一些政策引導或信息服務等措施促進信息、資源、產品等要素在區內大、中、小企業之間相互傳遞和流動,形成大、中、小企業分工協作的一體化生產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