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演進的政策效應評價
時間:2022-06-11 08:20:00
導語:產業結構演進的政策效應評價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臺灣產業結構演進順序;臺灣產業結構演進的政策動因;臺灣產業結構演進的政策效應評價;對我國大陸產業政策選擇的思考進行闡述。其中,臺灣產業結構演進順序從2006年,臺灣經濟發展已進入后工業化階段、1952年,臺灣人均GDP為197美元左右、服務業從一、二次產業中游離出來,不斷產生新的服務行業進行論述。臺灣產業結構演進的政策動因從通過農業土地所有制改革刺激市場機制機能、通過工業所有制與產權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臺灣的經濟實現快速發展得益于正確的產業發展戰略進行論述。臺灣產業結構演進的政策效應評價從產業發展基本遵循要素比較優勢、臺灣產業演進中之所以能夠避免收入分配的“庫茲內茨倒U字型”曲線、政府在產業結構的轉移與升級上不是無所作為進行論述。對我國大陸產業政策選擇的思考從二二元經濟結構的演變不僅包含產業結構的變化。本文對介紹臺灣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效應有著參考指導的意義。
論文摘要:該文扼要地介紹臺灣地區產業結構升級的效應。臺灣的產業結構演變經歷了輕工業化、重化工業化、高加工度化和知識技術集約化四個階段,其升級成功的原因得益于臺灣當局的政策導向和正確的產業發展戰略,遵循了要素比較優勢,朝國際分工原則發展,不提“跨越式發展”。筆者以為這些經驗大陸是可以借鑒的。
論文關鍵詞:產業結構產業競爭力比較優勢戰略
一、臺灣產業結構演進順序
臺灣經濟從1952年開始起飛到2007年,大多數年份的經濟增長率在10%左右(見圖1),平均年增長率在13.5%,不包括陳水扁執政時期,則平均年增長率在15.1%。
2006年,臺灣經濟發展已進入后工業化階段,三大產業結構比重為1.5:27.7:70.8。②臺灣的農業實現了精致化、規模化、產業化;從主導產業的轉換過程看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開始,臺灣經濟進入以信息產業為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的階段。但是。臺灣的產業也是經歷幾次轉型才升級到如此結構。(見圖2)
1952年,臺灣人均GDP為197美元左右,第一產業凈產值比重占35.9%,第二產業的比重為18.0%。第三產業比重達46.1%,第三產業比重已遠遠超出第一產業,是第二產業(18%)的2.6倍。③當時的臺灣已不是傳統的農業社會,正處于工業化初期階段。隨后,臺灣地區三次產業結構由“二、三、一”進入“三、二、一”為序列的“高服務化”階段。臺灣產業內部結構也發生相應的變化,經歷了輕工業化、重化工業化、高加工度化、知識技術集約化等四個階段。服務業內部,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化和社會服務需求不斷積累,服務業從一、二次產業中游離出來,不斷產生新的服務行業,并逐漸與其他產業融合。
考察臺灣著名企業家王永慶的創業史可以驚人發現其產業與臺灣產業結構演進高度一致,即其在臺灣農業經濟主導時從事大米生意,輕工業主導時從事橡膠、塑料等生意,隨著臺灣產業轉型王永慶意識到臺灣重化工業時代來了,便轉型從事石化行業生意。如今.其兒子王文洋又轉而從事臺灣高科技產業——晶圓半導體產業。
從生產要素的密集度上看.臺灣產業結構演進則體現為勞動密集、資本勞動密集、資本技術密集為主和向知識技術密集演進的順序。從產出效率與技術分工看.臺灣則經過幾次產業升級,主要體現為由低附加價值向高附加價值,并向更高附加價值演進。臺灣未來新的產業是創造高附加值的制造業。
二、臺灣產業結構演進的政策動因
經濟政策在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臺灣社會的經濟政策主要涉及經濟體制、產權制度、所有制結構、宏觀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等方面。
1.通過農業土地所有制改革刺激市場機制機能。“公地放領”是用臺灣當時四大公營工商業股票置換地主土地(當時地主集中了臺灣高達50%以上的耕地).不僅減小了推行這一農業制度形式的阻力.同時.也培育了新興的資產階級,而且逐漸實現農業生產的分散決策.擁有土地的農民何時生產、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在微觀價格信號引導下自主安排.極大刺激了農業生產力的提高。
2.通過工業所有制與產權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上世紀50年代初臺灣當局對經濟實現嚴格的管制.官營黨營經濟占據主導地位。50年代中期后.臺灣當局的宏觀經濟政策開始鼓勵民營企業發展.除少數壟斷型行業、關系國計民生行業與需要大量投資的風險型行業(如金融業、石油工業、煤炭工業、化纖工業、鋼鐵工業等)保持官營為主外,其余行業都對民營企業開放,并利用稅收優惠等政策頒布獎勵投資條例.鼓勵民間投資.臺灣民營經濟的活力得到了有效的恢復,滿足島內的市場需要。官營企業甚至主動從一些可盈利的競爭性行業退出,使臺灣迅速形成了民營與官營的“二元所有制”結構。1984年臺灣經濟逐漸邁向成熟期.臺灣當局開始推動經濟自由化、國際化和制度化,官營逐步從一些成熟行業退出.如區域性商業銀行、化纖、制糖等行業退出。這使民營企業在臺灣經濟中居于主導地位.市場經濟機制與開放型經濟體制得以正式確立。
3.臺灣的經濟實現快速發展得益于正確的產業發展戰略。從產業發展戰略上看.實施“農工”并重策略。在農業上.從1949~1952年經濟恢復時期在農業生產制度上進行“三七五”減租和“公地放領”.并在1953年推行“耕者有其田政策”:②作為發展中地區為實施趕超策略也通過榨取農業剩余來支持工業發展。
但是隨著工業部門的不斷發展.臺灣農業生產效率增長速度慢于工業.使得大量的農民流人工業,使得農業土地不斷荒廢,農業不斷萎縮。不過,由于農業生產關系的改革,加之農業部門使用化肥、良種改造等因素.農業生產的增長快于政府向農業部門的盤剝,因此臺灣農業部門仍然有“農業剩余”可以被榨取,這是臺灣工業能夠獲得持續支持的關鍵因素。為緩解長期榨取“農業剩余”導致的農業生產效率比工業部門低,到上個世紀70年代后臺灣當局頒布《新農業政策綱領》,通過擴大農場規模,推行農業生產機械化、專業化、企業化等工業化改造與產業化經營方式,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同時,從充裕農業生產資料和穩定農產品價格兩方面支持保護農業發展。
工業上.1952~1960年實行輕工業進口替代與進口管制政策,一方面節省外匯.平衡國際收支,另一方面發展進口替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解決了大量的就業.實現了第一次產業轉型。但發展進口替代品工業是針對島內市場,而島內市場狹小,很快便已達到飽和。1961~1971年是國際自由貿易時期,針對上一時期發展問題,臺灣由進口替代轉為出口導向,確立外向型經濟,典型的政策特征是在高雄、臺中與楠梓設立出口加工區.奉行“大企業主內.中小企業主外”思路.并輔之出口低利貸款政策與出口退稅政策,鼓勵中小企業出口.發揮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優勢,如此迎來了臺灣經濟高成長、高穩定的黃金時代。此時生產貿易主要表現為從日本進口機器設備及原料與半制品——加臺灣廉價勞動力——主要出口美國,甚至出口商亦為外國商人。第二次經濟轉型是1973年,面對國際石油危機與島內各種壓力.“行政院長”蔣經國宣布次年起.推動十大建設,其中6項屬于交通運輸,3項重化工業.1項核能發電。在臺灣經濟衰退階段.這些基礎設施建設發揮拉經濟增長的作用。同時,此時臺灣工業化處于由勞動力密集的輕工業,大幅度轉向資本及技術密集工業(“第二輪經濟進口替代”)升級的過程.投入的基礎設施為臺灣上世紀80年代以后的經濟繼續成長及轉型鋪路。20世紀90年代以來,臺灣的高科技產業在新竹、臺南科學工業園區的帶動下蓬勃發展,方興未艾,經過10多年的發展,臺灣高科技產業在經濟中的地位不斷提高,技術密集型產業產值占制造業比重由1986年的24.0%提高至2006年的48.2%:技術高密集型產品占總出口比重由1986年的18.4%提升為2006年的41.1%。
不過,20世紀80年代以后,臺灣經濟政策忽視對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導致產業交替不均衡,制造業內部的發展呈現嚴重的兩極分化,“高科技產業一枝獨秀,傳統產業日薄西山”。深層次原因仍然是產業趕超策略帶來的問題,導致臺灣由原來的“亞洲四小龍”之首淪為亞洲四小龍之末了。饈這個產業交替不均衡到21世紀民進黨執政之前幾年,臺灣經濟實際已經開始快速下滑,這也是國民黨當時下臺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到了民進黨執政的8年期間,由于恰逢美國新經濟不景氣,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受到嚴重限制導致島內“新經濟”破滅,前期產業交替不均衡的弊端開始凸顯,而政治上又人為限制高新技術轉移大陸使得臺灣經濟出現有史以來第一次負增長。
三、臺灣產業結構演進的政策效應評價
從臺灣的產業結構演進觀察。產業發展基本遵循要素比較優勢,朝國際市場分工原則發展。作為一個發展中地區,是經過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充分發展才進而推行資本密集型,產業升級成功的背后實際上是經濟政策在每一時期推動比較優勢產業的發展。臺灣的產業結構演進過程中,所有制改革推動民營經濟發展極大程度上刺激了市場競爭機能的恢復。在市場競爭機制的作用下,要素價格信號能有效地引導臺灣社會資源有效配置,自然地發揮要素稟賦的比較優勢,這是政策符合產業演進規律帶來的正效益。
工業化初期,臺灣勞動力要素成本比較低,推行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國際上有比較競爭優勢,臺灣當局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隨著該產業的發展,人均擁有資本達到一定積累,資本的價格開始下降,勞動力的價格開始上升,開始推行資本密集型的產業。臺灣一系列所有制改革和產權改革理順了市場主體間的利益關系,建立了充分競爭的市場機制。而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機制是準確反映生產要素價格的前提,企業按不受扭曲的價格信號做出產業與技術選擇才能保證實現經濟的比較優勢。
另外.臺灣產業演進中之所以能夠避免收入分配的“庫茲內茨倒U字型”曲線,實現經濟高速增長,收入分配同時改善,原因是在產業發展的每個階段充分發揮各個階段的比較優勢。臺灣在勞動力相對豐富、資本相對短缺時期,根據要素稟賦的比較優勢主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或資本密集產業中勞動力相對密集的區段,使貧困的勞動力人群能夠充分就業,分享經濟發展的好處。從農業、輕工業到重化工業、再到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產業結構優化和更高層次升級都伴隨著勞動力成本上升,勞動力成本是產業升級的必然結果。實際上各部門勞動力成本普遍上升是各產業部門成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志,如果哪個部門勞動力成本仍然很低,那么該產業沒有得到充分發展。
臺灣產業結構演進是內生力量引起的,臺灣當局做對的事就是遵循產業規律,沒有片面地追求“產業結構升級”。縱觀世界,一些發展中國家尤其容易出現盲目追求產業結構高級化的觀點和舉措。但是,產業結構升級并不是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它也不是可以由某些人或者政府部門任意單獨決定的外生變量.而是經濟發展中的內生變量。“拉美陷阱”是由于不恰當地實施趕超策略,優先發展不具有比較優勢的資本密集型產業,產生的大量壞賬積累到一定程度最終爆發金融危機,導致經濟持續倒退。我國建國初期,重化工業趕超也導致產業畸形,最終不得不對經濟進行調整,恢復到以農業和輕工業為基礎的產業結構。因此,產業結構不是越“高”越好,它受制于經濟中的要素稟賦結構。脫離要素稟賦而進行的產業結構升級。必然造成大量的資源浪費。
但是,政府在產業結構的轉移與升級上不是無所作為,恰恰相反,政府對后發經濟地區的產業升級起重要的推動作用。在經濟體制改革中注人市場競爭機制,為市場創造一個充分競爭的環境是政府迫切要做的,特別是對于國家所有制的經濟體,這一點需要政府拿出改革的勇氣,從一些政府主導投資領域中逐漸退出。產業政策必須適時根據要素價格的比較優勢輔導產業發展,如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建立國家研發部門解決中小企業創新不是難題,等等。
四、對我國大陸產業政策選擇的思考
目前我國大陸經濟是二元經濟結構,①二二元經濟結構的演變不僅包含產業結構的變化,而且涉及市場機制的發展、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區域經濟發展等重要問題。從總體看,中國大陸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后,城市經濟資本相對稀缺性下降,但仍然不足,各城市對重化工業投資“饑渴”不減長期以來一些資本密集型大項目,如石化、鋼鐵、汽車等重化工業項目都是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占用了大量的社會資本。由于這些產業往往是不具比較優勢的產業,因此這些產業除了憑借壟斷地位獲取壟斷利潤,往往面臨經營上的困境。
由于“二元經濟”特征,如果考慮廣大農村,資本仍屬于相對稀缺要素,因此我國大陸比較優勢產業總體上將仍是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不是資本密集型產業。由于地區發展不平衡,制定促進我國工業化發展的經濟政策中,各地方政府需準確把握產業結構現狀特征、演變趨勢和路徑,穩步推進產業結構的轉換與優化升級,在一些經濟比較發達的少數地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而對經濟不夠發達地區,除部分資源導向的資本密集型產業外,政府大力動員發展資本密集型的產業或技術密集型產業,必然造成社會資源的大量浪費。從近幾年我國落后地區的“工業園”、“高新技術園區”的不盡人意的實踐看便能說明問題。
而且,我國大陸農業不管是從就業人口還是從產值上仍然占較大的比重。農業部門現在的效率比較低,從而導致農民的收人較低。為了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未來的發展方向可以學習臺灣經驗,用工業經營的方法改造農業部門,提高其生產效率。這種辦法就是規模化、產業化和集約化經營。然而,要實現農業的規模經濟,必須要減少農業就業人口,這需要從農村當中釋放出來的勞動力轉移到工業部門。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大陸的就業增長主要是通過中小企業、民營經濟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起來的。因此.治理未來的勞動力轉移問題,需要擴大就業作為重要目標,參照各行業的就業吸收能力,確定重點投資領域的優先順序。信貸政策需要改變那種偏好大項目、大企業、國有經濟的傾向,應充分重視中小企業、農村非農產業的資金需求,取消不合理的人為障礙,讓這些部門能夠有平等的機會獲得投資資金。
總之.產業結構作為經濟結構的主要方面,隨著經濟發展階段的變化經歷一個由不合理到合理、由低級到高級的演變過程,不宜提“跨越式發展”等不符合經濟規律的口號。對處于產業轉型關鍵時期的中國大陸來說,借鑒臺灣地區產業發展經驗,優化產業資源配置,促進比較優勢產業發展,是實現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所在。
- 上一篇:外商在華直接投資影響及應對論文
- 下一篇:升級瓶頸制約競爭力提升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