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消費行為與公共品供給淺議論文

時間:2022-01-08 02:49:00

導語:農民消費行為與公共品供給淺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民消費行為與公共品供給淺議論文

論文摘要:運用結構化理論作為分析框架,對公共品供給過程中的農村居民的消費行為進行分析,并以一項不成功的飲用水工程作為例證,從中發現:傳統消費心理和消費習慣使得農村居民對于公共品的付費消費持謹慎態度;政府主導的公共品供給往往忽視農村居民的消費意愿;失敗的公共品消費經歷會降低農村居民再次參與公共品消費的積極性。

論文關鍵詞:公共品;消費行為;結構化理論

農村居民消費具有自給性消費水平高而邊際消費傾向低這一特征,形成這一特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公共產品供給不足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制約因素。我國的公共產品供給主要采取政府出資、政府主導的方式,容易產生行政行為的低效率。而且,在以往的理論分析中往往忽視這樣一個現實:在公共品供給過程中,公共品使用者——農民的行為意向經常是被忽略的,其結果是導致公共品供給難以符合農民的意愿。因此,研究農村公共品供給,需要將使用者的行為意向這一因素納入到分析框架中來。本文應用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作為分析框架,分析農村居民的行為反應對公共品供給的影響,并以一個失敗的飲用水工程為例證,分析公共品供給過程中使用者的心理結果和行為意向,從行為分析的角度對農村公共品供給提出管理建議。

一、結構化分析框架

社會學理論認為,行動者個體不是被動服從于制度的安排,其對制度主觀能動的反應能夠導致制度的變遷。吉登斯的結構化理論將宏觀制度分析和微觀行為分析進行了有效的整合。以結構化理論為基礎,提出本文的分析框架。

(一)行為慣例

消費者行為是處于既定的規則和資源結構中的,規則的制約可通過日常行為慣例表現出來。這里將行為慣例分離出文化導引和制度變遷兩個維度。

1,文化導引。農耕文化已經根植于農村居民的心靈深處,對農村居民的消費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自給自足”、‘重儉黜奢”等消費理念以生活慣例的形式對農村居民的消費行為進行約束。對于飲用水、燒柴等自然賦予的物品,農民一直持有無償使用的觀念。

2.制度變遷。免費用水等消費隕例體現出的是村莊中的傳統消費制度。隨著收入水平提高,農村居民開始追求更高的生活質量,公共供給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但在公共品消費過程中要或多或少的付費,這與原有的消費慣例相沖突。在制度變遷中,農民的行為會做出適應性反應,他們的行為后果也會對制度變遷產生影響。

(二)心理與行為運作機制

心理與行為運作機制是在文化導引和社會比較的雙重作用下形成和發展的,最終歸結為特定的農民理性。

1.社會比較。現代傳媒和農民工的流動所帶來的外部信息正在改變延續了幾千年的消費觀念,農村居民開始向往健康、舒適的生活模式。對于政府主導的公共品供給,農村居民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通過公共品供給提高生活品質。當然,較高期望也往往會導致較高的失望和不滿,在經歷公共品供給失敗之后,他們將會對政府的公共品供給采取不合作的態度。

2.農民理性。農民理性是農民采取行為的心理基礎。Scott認為農民的經濟行為奉行“生計第一”和安全第一”的原則,而不是理性經濟人的收益最大化原則。林毅夫認為小農的行為是理性的,不理性的行為卻恰恰是外部條件限制下的理性表現。我們認同林毅夫的觀點,農民在外部條件限制下,會按照傳統慣例做出消費行為,但在外界條件變化的情況下,會改變自己的行為方式,呈現理性經濟人的特征。

(三)消費行為

按照吉登斯提出的行動者的分層模型,消費行為是由行動的反思性調節、合理化及動因所構成的一系列過程。

1.行動的反思性調節。在公共品消費過程中,農村居民不僅調節著自己的消費行為,而且對公共品的供應者存在同樣的行動期望。他們會根據公共品消費的后果和其他人的反應來不斷地反思、改變和調節著自己的消費行為。

2.行動的合理化。農村居民對公共品消費行為始終保持著理論性的理解,在一般情況下,他們有能力對自己的消費行為做出合理化的解釋。

3.行動的動因。傳統消費慣例以及具有農民理性特征的心理和行為運作機制會形成特定的行動動因。在公共品供給過程中,這些特定的行動動因會驅動農村居民采取符合理性的行為。

(四)意外的行動后果

受自身能力和信息的限制,消費者有意圖的消費行為會產生意外的后果。公共品的消費可能經歷意想不到的失敗,而且農村居民會將這種消費失敗歸因為公共品供給決策和管理的不當,并根據這種后果決定未來的行為。

(五)未被認識的行動條件

未被農村居民預料到的意外后果會以反饋的形式成為以后行動的未被意識到的條件。換言之,這些意外后果會促發下一步的消費行為。當然,下一步的消費行為可能是繼續合作,也可能是退出公共品的消費過程。

二、一項飲用水工程的例證

(一)工程介紹

該飲用水工程位于長春地區東南部,該地區居民一直飲用淺層地下水,水質不符合飲用水要求。工程始建于2001年,覆蓋7個相互毗鄰的自然村落,為407個農戶2187人供水。水源為深層地下水,采取深水機井汲取的方式,通過鋪設地下管線將水引到407個農戶家中。資金來源分為財政撥款和農戶自籌兩部分,市縣兩級財政共出資20萬元,每個農戶支付350元的管網費,在運營之后,每戶每年需支付3.5元的管理費。管網的鋪設采取農民出義務工的形式,農民和工程部門都不需要付費。

(二)消費規則的變化

在傳統封閉的村莊生活中,自給自足是最合理的生存選擇。飲用水一類資源在村民的心里認同為自然的賜予,吃水不花錢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在飲用水工程出現之前,村民曾經用兩種方式汲取飲用水,早期的公共水井和后來的各戶自用的手壓井。在飲用水工程之后,以前存在的不花錢飲水的慣例則發生變化,以后的歲月中,吃水要支付少量的現金。

(三)農民的心理和行為

在‘重儉黜奢”的文化傳統下,雖然低收人約束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解除,但村民依然堅持樸素的生活方式。雖然村莊中的水質不好,但是一代代人就是在這方水土里成長,因此長期以來沒有誰會投人大筆資金改善飲用水質量。不過,由于教育水平的提升和現代傳媒的影響,新一代農民開始向往健康的生活方式,但由于深水機井的費用較高,需要2000元,很多農戶都擱置了打深水機井的計劃。他們認為,雖然水質不好,但是還沒有達到需要動用2000元來改善的程度。在新的規則之下,每戶要支付350元的管網費,每戶每年要交納3.5元的管理費。與打深水機井相比,要便宜的多,支付成本相當于打一口淺水井的費用。因此,村民接受了這個未來的吃水規則。

(四)意外的后果

該工程將水源地選擇在一處適應打深水機井的低洼地帶,以保證未來有充足的水源供應。工程于2001年秋季完工并開始正式供水,整個秋季和冬季該工程都正常運行。但在2000年前后,正是農村種植水稻收益高于玉米的時候,在水源地周圍,十幾戶農民將原來的旱田改成水田,并且灌溉用水也是采取深水機井的方式。2002年夏天的降水較正常年景大幅減少,水田灌溉用水增多,地下水過度開采,飲用水工程由于水源不足出現供水中斷隋況。在整個夏季,飲用水工程處于半停業狀態。在停水的時候,農民們重新啟用了自家的手壓井。在夏季用水高峰期之后,飲用水恢復正常供應。但在年底,在工程部門收取管理費的時候,雙方出現了分歧。分歧出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農戶認為整個夏季的間歇性供水給他們的生活帶來了不變,責任在于工程部門,所以.不應該交納管理費,而工程管理人員認為間歇性供水屬于不可預測事件,不應該涉及到管理費的正常收取;二是農戶認為他們交納的錢是350多元,應該得到很好的服務,目前的服務質量不能令他們滿意,而工程部門認為先前交納350元是管網費,與管理費無關,每戶每年3.5元的管理費已經很低了,即便偶爾中斷供水,農戶也沒有不交的理由。雙方爭執不下,農戶不能得到在未來正常供水的承諾,很多農戶拒絕交納每人每戶3.5元的管理費。因此,在該工程供水一年多之后,飲用水工程停止了運行。

(五)目前的狀況

在飲用水工程停止運行之后,農戶重新采用手壓井的供水方式。飲用水工程部門撤離,機井和管線閑置。同期,糧食的市場價格出現變化,玉米價格持續走高,而水稻價格維持不變,種植玉米的收益高于種植水稻的收益,因此農戶紛紛將水田改種玉米,地下水供應恢復到原來的水平,飲用水水源不足問題已經不存在。但是,工程部門已經撤走,當地政府也沒有重新運行飲水工程的計劃。在農業稅免除之后,糧食價格持續走高,農民的收益提升。富裕的農戶開始考慮提高生活質量,為提高飲用水品質,一些農戶自家投資2000元開鑿深水機井。尤其是蓋新房的農戶,在蓋新房的同時,必定選擇開鑿深水機井。當然,大多數農戶還是引用淺層地下水。

(六)未來的趨勢

在過去,農村居民飲用水經歷了公共水井和自家手壓井兩個階段,而未來的趨勢如何還很難預料,但必定是以下兩種模式之一:一種是農戶采取個體行為方式,每家每戶都擁有一口深水機井,就如同現在每家每戶擁有一口手壓井一樣。這種模式符合農村自給自足的生活習慣,但是成本較高。另一種模式是依靠國家投資或者是引導農民采取集體行動的做法,興建飲用水工程,集中供水。這種模式與自給自足的生活傳統相違背,但具有規模效應,成本較低。

三、研究結論和局限

(一)研究結論

1.面對消費規則的變化,農村居民會選擇適應性行為。傳統消費心理和消費習慣對農村居民的消費行為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在公共品供給過程中,應對傳統消費行為予以理解和引導。在公共品供給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到使用者的消費意愿。

2.政府主導的公共品供給往往具有行政行為的低效率的特征,從項目的投資到后續的管理往往缺少科學性和持續性。而公共品的質量與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公共品供給質量會影響到農村居民的滿意程度。一個失敗的嘗試可能促使農村居…民回歸到原來的自給自足的消費模式下,而這種消費模式從宏觀的視角來審視是不經濟的。

3.農戶具有分散行動的傳統,一些農戶會在某些公共品供給的領域自行采取行為,比如說農戶打深水機井的行為。而公共品的提供屬于集體行為,在未來的公共品供給過程中,這些富裕的農戶可能會拒絕參與公共品工程,因為他們已經自行解決了類似于飲用水問題。因此,公共品供給的時機應該是恰當的,時機過遲可能失去對部分農戶的吸引力,在參與意愿不足的情況下,公共品的規模效益無法充分的發揮。

(二)研究局限

公共品的供給涉及到多種方式,在每種方式之下都會出現各自的意外后果,而我們僅僅對飲用水這類公共用品進行了研究,結論一定是不全面的。另外,不同地域、不同收人水平之下,農戶的消費心理和行為意向會有所不同,我們的研究是針對吉林省糧食主產區的中等收人水平的群體,結果可能對其他群體來講不具有適用性。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我們會擴大研究范圍,將更多的樣本納人到研究中,以便發現更具有普遍性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