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我國經濟發展潛在困境

時間:2022-02-15 11:38:00

導語:淺析我國經濟發展潛在困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淺析我國經濟發展潛在困境

摘要:中國作為世界上的發展中國家,其經濟實力及綜合國力水平在近幾十年的時間里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經濟實力的不斷攀升,以及經濟增長速度的持續加速,令中國經濟已成為世界各國所關注的焦點。但在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過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現了一些問題,如經濟出現過熱現象,東西部區域發展不平衡以及資源浪費和失業問題。本文基于對中國經濟的現狀概述和潛在問題分析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了探討,也對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方向做出了初步的討論。

關鍵詞:經濟過熱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發展不平衡

中國經濟的發展雖取得了世界的矚目,在各個經濟領域也取得了很好的發展,但畢竟我國的國情與所處的時代背景,決定了中國的綜合經濟發展還需承受諸多的考驗,在探索的過程中求發展?;仡櫧陙戆l展的歷程,可以發現我國在經濟發展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找出根本原因所在,怎樣更好的規劃新的發展藍圖,都是需要重點研究和仔細思考的問題。

一、中國經濟是否存在過熱問題

不可否認,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果,但在保持高增長高速度發展的同時,是否在某些領域也出現了過熱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的討論,國內經濟學家們已經開始展開研討,但可以初步肯定的是,現今中國經濟運行的總體上還是正常的,只是在部分行業已局部產生過熱的情況。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的增長方面也是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五年計劃接連完成的基礎上,國家經濟財政狀況明顯好轉,配合積極合理的財政政策,和與國際接軌且有中國特色的金融貨幣政策,令中國的經濟水平持續上揚。但在中國的金融產業不斷擴大和投資規模增長加速的背景下,部分市場確實也出現了因投機行為和泡沫性的炒作而產生的經濟過熱虛假繁榮的現象。對世界而言,中國新開放的金融投資領域是人們投資的熱土,國內外炒作基金的進入,加上國內不少投機商刻意的非法經營,也造成了金融市場諸多不穩定情況的產生。如房地產業,證券和衍生金融產品價格的過度高漲,都為后期金融問題的產生埋下了伏筆。對于個別領域及方面出現過熱的現象,政府也已按照實際的情況,配以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了嚴格的規劃,預計過熱問題也只是出現在局部而已,總體不會對中國整體的綜合經濟面形成負面的效果,中國經濟過熱問題已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二、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

在制定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之后,在經濟發展水平向前推進的同時,也產生了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化和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有調查顯示,目前中國城市與農村發展差異化嚴重,在第九個五年計劃期間所統計到的數字顯示,中國的農業從業者的收入增幅一直在下降,糧食產品價格下降,即使收成增產了,但收入卻不見增加,地方政府對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視程度遠遠大于對農業的關注。除了農村經濟發展失衡外,城市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貧富差距問題的深化,造成的社會分配不公平現象的劇增,也令社會當中不穩定的因素有所增加。

有資料顯示,中國的城鄉居民收入絕對量之比在20世紀80年代為較低的1.8∶1,到2001年上升為2.9∶1,而到了2002年已經上升至3.1∶1。與此同時,中國經濟地區差異化程度快步發展,而中國農民收入增長幅度日益下降,在1997年為4.6%,1998年的增幅水平為4.3%,在1999年降至2.1%,而在2003年上半年農民人均收入1158元,同比增長2.5%,增速下降了3.4個百分點。除了農村經濟問題之外,中國各地區的人群收入差距也正有擴大愈演愈烈之勢。廣東沿海地區由于開放得比較早,經濟發展基礎較西部偏遠地區較好,近幾十年來更依賴國家的優惠經濟政策,人們的收入水平明顯高于內地多數城市。特別是靠近港澳臺地區的城市,其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更是優于內陸居民。而一些傳統的經濟發達城市,如上海的平均居民的消費力也高出內陸西部地區的居民指標。東部和中西部地區人們的生活消費差異問題已成為事實擺在人們面前,為了改變這類經濟現象,國家已有步驟有選擇的出臺了對內陸欠發達城市實行優惠政策的措施,積極努力的縮小中西部間的經濟差異,鼓勵人們向西部城市就業發展,支援西部大開發的政策。在中國政府已注意到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重要性與嚴重性后,及時采取了一系列解決問題的方案。在稅收方面,對低收入者減稅和補貼,對高收入者適當增加稅負,堅定不移的支持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等,都是國家針對貧富差異和地區經濟差異問題所制定的政策舉措,其最終的主旨在于平衡國內經濟的發展,杜絕不公平現象的發生。

三、勞動者就業與失業問題

中國是個經濟大國,同時也是人口大國,怎樣運用有限的資源,在發展經濟的同時解決人口就業,安置下崗職工組織再就業問題,一直是困擾著中國政府及經濟學家的一個重要難題。作為擁有世界人口數最多的國家,中國的勞動人口基數大、素質偏低,前期中國通過提供廉價勞動力和進行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的政策,吸引了國外投資者到中國辦廠進行低技術的加工產業,從而帶動國內勞動力的就業和資金在國內的投資。然而中國每年能提供給勞動者的就業機會,遠遠滿足不了龐大的勞動者的需求,而目前國家已出臺新的勞動法,已經有逐漸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初象,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減少也將令更多的勞動者下崗,失去工作機會。中國新的經濟政策基本方向,將由勞動密集型產業轉向高技術含量產業,雖然轉型帶來了失業問題,但這是每個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必須經歷的過程。盡管中國的經濟高速增長,但每年能提供的新增就業崗位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也正成為社會討論的熱點,求職者供過于求的現象也成為一個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

在處理就業和失業的問題上,首先中國政府需要在保持經濟繼續向前推進的基礎上,在緩和社會矛盾的出發點上,應做出較為合乎情理的安排及調整。每年新成長的勞動力和適合勞動年齡的人口總數一直在增長。由于中國人口基數過于龐大,勞動力總量還會逐年繼續增多。找不到工作或者被企業裁員的下崗者人群總數的膨脹,令社會存在不和諧的隱患。失業者需要解決就業問題,下崗者面臨無生活保障的危險,就業失業問題如果沒法根本解決,那么這將成為日后制約中國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弊端。當今中國已是經濟大國,而且正處于產業結構戰略性的調整階段,國內和諧社會的保持,將為中國提供一個安定的內部環境。在全球一體化步伐加快、經濟金融產業結構和產業升級的進程加快的局勢下,員工的下崗及就業問題的激化是不可回避的現象。中國城市勞動者就業率不足的同時,還面對著農村剩余勞動力涌入城市的問題。一方面是經濟增長對勞動力的需求在逐漸減少,另一方面是勞動力資源不斷增加。依照現在中國經濟的轉型模式,今后經濟增長對國內就業的拉動作用還會繼續降低,因而中國政府也正日益注重就業和失業安置的問題,強調在保持經濟建設不間斷的前提下,努力把就業等問題妥善解決。從近況來看,國內就業市場找不到工作的難題雖還存在,但形勢也較往年有所改善,對經濟的發展暫時來說沒有起到什么明顯的負面影響。

四、資源的運用與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對資源與環境帶來了極大的壓力。中國雖擁有豐富的資源,礦產也居世界前列,但回顧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的代價,不難發現在社會經濟和國民生活消費水平提高的同時,資源浪費和環境惡化的問題也接踵而來。長期以來,中國模式的經濟發展,都是以犧牲環境和資源高度消耗為代價的,地大物博的中國,即使擁有廣闊的國土和相對較多的自然資源,但我國其實國土地形復雜,資源分布不均,水土資源也較為缺乏,加上人口眾多,經濟發展過程中浪費現象普遍,因而在資源的運用和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上,中國政府也是十分重視的。經濟發展迅速必然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在經濟起飛比較晚,生產和消費方式落后的中國,經濟復蘇發展的初始階段必將對自然資源進行嚴重的破壞。在回顧中國取得輝煌的經濟發展的同時,過度開發水資源、破壞自然植被和亂墾濫伐等現象,貫穿著整個中國企業和產業的發展過程,自然環境已遭到了極其嚴重的破壞。礦產和原油資源也被大量開采使用,中國經濟發展的代價確實很大。另外,中國各省市的許多部門及企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都較低,經濟增長方式都顯得比較粗放,能源和資源的消耗量大,而利用效率卻很低,從而導致污染排放嚴重,帶來的社會和經濟的損失也十分大。

所以在強調經濟發展的同一時間里,也應高度重視資源環境問題,制定切合實際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扶持綠色環保產業的發展,把可持續發展的思想理念列為基本國策。而在具體實施上,要有計劃的對國土資源進行開發,保護和節約并重,并培養企業樹立起環保的生產管理理念,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在排放廢棄物的管理方面要加大監管力度,制定相應的保護環境監督企業生產的法律法規,來實現綠色生產的發展模式。

五、未來經濟發展方面的問題

在力保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前提下,對未來中國模式的經濟所可能產生的問題,也需要進行前瞻性的預測,提早制定應對措施,來為中國未來經濟的再度走強奠定基礎。在就業問題解決上,要努力擴大社會上所能提供的就業崗位,在保證社會和諧進步、力保居民生活得到有效改善的先決條件下,改革社會保障體系,推動醫療制度改革,做好社會民心的穩定工作,推動社會經濟文化方面的全面發展。在保持出口增長、對外貿易穩定的局面下,著重優化國內投資環境,推行適合中國國情的貨幣政策,保持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通過國家宏觀調控和量化寬松的貨幣措施來刺激國內經濟的增長,擴大內需。

其它相關問題上,對農業繼續加大扶持力度,只有建設好了農村的基礎設施,農民獲得了穩定的收入,才能確保農業的振興和發展,從而推動經濟前進。在推動經濟轉型方面,國家仍會長期堅持以優化經濟結構為主的振興產業戰略,在培養新型產業的同時,對傳統產業和企業進行改造,走可持續發展的企業路線,加強區域經濟化進程的協調發展。在培育和擴大消費需求問題的補充上,國家需應經濟形勢的變化出臺新的財政政策,最主要的目的是要發揮財政政策在收入再分配上的功能,通過調節過高收入和取締非法收入的方式,來確保保障最低收入,進而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因此,國家銀行及金融監管部門將力促推動金融體制改革的步伐,加快發展貨幣市場,借鑒發達國家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積極推進利率市場化進程,完善貨幣政策的調控作用,進而促成具有中國特色和時代特點的貨幣政策。最后,大力主張科教興國的策略,培養國家在經濟發展中所需要的人才,優化教育產業,發揮科學技術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培育優秀員工進廠下鄉,為國家的經濟增長做出貢獻。

六、結論

綜上,改革是經濟發展不竭的動力,中國經濟已進入新的快速增長期,中國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果已經十分豐碩,但中國經濟體制中仍存在一些深層次弊端需要改變。在接下來的時間里,中國政府仍需加強對經濟體制改革的力度來推進金融市場的發展,政府需通過實施宏觀的經濟政策來加大對經濟的調控能力。近幾十年的改革開放,造就了中國經濟的神話,但在發展過程中也遺留下很多未解決的問題,而在未來也將遇到越來越多新的經濟問題。為了令中國的經濟在未來不至于停滯發展,中國政府應該在經濟法律和制度上,推進改革,提高中國經濟市場化程度,解決存在于一些經濟領域的潛在問題,消除各個領域和各地區之間的市場化程度嚴重不平衡的隱患,在新政策的調整和配合下,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加強和完善宏觀調控,力保中國在世界的經濟競爭中處于領先水平。

參考文獻:

1.高希均,林祖嘉.經濟學的世界(上下版).北京三聯書店出版社,2000

2.格里約翰遜,凱萬斯科爾斯.戰略管理.人民郵電出版社,2009

3.StephenPRobbins,MaryCoulter.管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4.尤建新,陳守明,林正平.高級管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