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與客戶的信托關系綜述

時間:2022-04-06 03:18:00

導語:銀行與客戶的信托關系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銀行與客戶的信托關系綜述

隨著中國金融綜合化經營日益深入,銀行客戶之間的利益格局發生著潛移默化的變化,一提到銀行,很多人想到的便是存款或是借貸關系,這也是傳統意義上銀行與客戶之間的關系,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手頭富余的錢也越來越多,單純的將錢存入銀行已不再是很多人的第一選擇,“投資理財”已成為當今時代的一個熱門詞,人們都喜歡讓手頭的錢“生”出更多的錢,因而銀行所謂的那一點利息也不能滿足當代人,雖然每年的利率總有些變化,但畢竟最終人們拿到的利息的誘惑力始終沒有炒股或是購買基金所獲得的收益大。因而如今的銀行與客戶之間的關系已不再是簡單的債權債務關系,銀行想要擴展新的盈利模式與利潤增長點,就必須要拓寬業務,向投資銀行業務、理財業務等綜合化經營方向發展。

理財業務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其與證券、保險、基金等其他非銀行傳統業務模式的必然結合,由此實現了商業銀行,在業務上實現綜合化突破。銀行與客戶的法律關系也隨之突破傳統模式,出現信托化趨勢。

信托關系,它不同于具有寬泛意義的信義關系,信托關系專指信托運作機制(或信托法)中狹義的信托法律關系。信托關系的產生是因為締約雙方當事人所處的地位不同,其談判優勢不平等,從而導致一方在知識或專業程度方面必須依賴另一方,信托關系由此產生。信托關系從本質上看,它是特定當事人之間的一種不對等的法律關系。信托關系通常存在于:一方當事人有義務代表另一方當事人的最大利益行事或在雙方關系的范圍內就特定事務為另一方提供建議或意見。但我們這里所說的信托關系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信托關系,而是銀行與客戶之間的信托關系,這是一種特殊的信托關系。根據《信托法》第2條,信托是指委托人基于對受托人的信任,將其財產權委托給受托人,有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義,為受益人的利益或者特定目的,進行管理或者處分的行為。理論界普遍以“資產是否轉移”和“交易中使用的投資人名義”為標準來判斷其是否是信托關系,如果委托人與受托人在委托理財合同中約定,委托人直接將資金、證券等交付給受托人,由受托人以自己的名義進行管理,并從事投資經營活動,則該合同為信托合同,反之則不能成立信托關系。

一定的法律關系的產生就必定尾隨著權利義務的產生,銀行與客戶所產生信托關系就會產生信托義務,信托義務有兩種:一般的或傳統的信托義務、特殊的或非傳統的信托義務。不同類型的信托義務對雙方當事人影響重大。銀行與客戶的信托義務屬于非傳統的信托義務,在傳統的信托義務中,核心問題是判定信托義務的范圍,而在非傳統的信托義務中,法院則關注于信托關系是否存在以及是否違反了信托義務。因此銀行與客戶之間并不是一定存在信托義務,信托義務是建立在信托關系之上的,銀行與客戶之間的普通契約關系并不能一定產生信托關系,只有銀行與客戶之間存在信托關系才會產生信托義務,但這也不是說銀行與某一客戶之間總是存在信托關系,銀行與某一客戶只是在某一方面可能存在信托關系,并不是所有的方面都能涉及。英國法院對特殊的信托義務界定為:受托人基于受益人對其的信賴,為受益人的利益行事,并對受益人具有影響力或與比受益人更具判斷及決策上的優勢。銀行在與客戶的信托關系中,其所承擔的義務范圍和盡責程度將大大地多于其與客戶的普通契約關系中的義務,客戶有理由期待銀行將其利益放在第一位,銀行不僅僅是履行與客戶的傳統意義上的合同義務,它有責任關注客戶的利益,為受益人謀求最大的利益,并且要將這種利益放于其作為受托人自身的利益之上。

信托關系產生信托義務,銀行的信托義務內容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英國的法律委員會認為,“信托關系是一方當事人代表另一方當事人或為另一方當事人的利益行事,受益人依賴于受托人提供的信息和建議,授權受托人為受益人的利益行事”,并進一步概括了銀行信托義務的內容:(1)不得將其自身利益與客戶利益相沖突;(2)不得從其為客戶謀取利益的地位中獲利;(3)避免客戶間的利益沖突,并向客戶提供所有相關信息;(4)不得使用來自客戶的信息,從而為其他客戶謀利。

面對這些信托義務值得我們思考的是銀行的信托義務在什么情況下產生。信托義務的產生是出于客戶對銀行的信賴,深受銀行提供建議或是信息的影響而做出判斷和決策。當銀行向客戶提供投資建議時,銀行可能承擔信托義務。但通常僅僅提供建議并不一定導致銀行承擔信托義務。首先,在銀行與客戶的普通債權債務關系中,銀行并無提供商業建議的義務,因為此時銀行與客戶之間的地位是相對等的,并不存在哪一方是有優勢的,從而也就不存在一方要求對方披露與交易相關特定的信息。其次,銀行會將其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考慮。然而,當銀行被認為其向客戶提供建議時是為謀求客戶的最大利益時,就有可能產生銀行的信托義務。因為此時銀行與客戶是一種不對等的關系,與銀行相比,客戶在判斷相關事物上是不存在優勢的,銀行若對該項交易具有特殊知識或是專家,但其并未把相關信息告知客戶,此時就必然產生信托義務。

在信托義務產生的情況下銀行若違反信托義務,那么它與客戶損失的因果關系的認定,依據“假若不是”原則,即假若不是由于銀行相關的作為或不作為,客戶是不會遭受損失的。可是這樣會導致銀行的責任無限量的擴大,只要客戶聲稱其作出決策的依據完全來自銀行,這樣銀行會認為它們所承受的信托義務過于嚴厲,與傳統的債務人與債權人關系不同,當前銀行與客戶的關系越來越體現在客戶的咨詢和建議方面,此時會增加銀行違背信托義務的可能,。因此,為避免銀行責任的擴大,英美法院援用“損失間隔時間”原則。該規則主要用于確定原告是否遭受了法律認為可追償的損失。總的來說,若該損失是自然的、可預見的,并且可能是錯誤行為者的行為所致,則該損失被視為是可追償的。銀行的建議和客戶的投資交易時間相隔越久,客戶的損失越可能被法院認為與銀行行為不具有因果關系。

了解了以上這么多,其實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這些都是英美法系國家的論斷,在中國雖然存在銀行理財業務涵蓋信托關系這一不爭的事實,但這一方面的法律規制仍是出于空白狀態的。《商業銀行法》第43條規定:“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不得從事信托投資和證券經營業務,不得向非自用不動產投資或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但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但這個“國家另有規定”也缺乏具有權威以及公信力的解讀。我國的銀行方面的法律過于簡單也過于原則性,它不能涵蓋許多錯綜復雜的關系,可事實上存在著這些關系,所以我們應當在立法上加以規定,而不是將這些概念至于一個模糊甚至是回避的位置。首先,要借鑒英國的判例法,引進銀行與客戶之間信托關系和信托義務的概念。其次,要增加“銀行對客戶信托義務的認定標準”和“信托義務的內容”的規定。最后,要增加規定銀行違反信托義務時的法律責任和客戶的救濟手段。

關注銀行與客戶法律關系的實質性、具體性公平的實現,也反映了“法律社會化”和“私法公法化”的傾向。我國一定要在法律上對這一概念加以規制,這樣銀行與客戶之間這一關系才得以明朗,金融市場才會更加有序的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