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經營者知識資本權益

時間:2022-04-14 08:45:00

導語:小議經營者知識資本權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經營者知識資本權益

「摘要」文章從經營者與股東激勵不兼容的矛盾根源——傳統產權制度缺陷以及對人的自利性本質忽略出發,揭示了經營者知識與管理的資本屬性及其“績效依存性”權益特征。本著效率、效益與謀求競爭優勢宗旨,提出了“剩余貢獻”理論,并闡述了經營者知識資本報酬計劃的設計思想、管理績效評價體系、指標權重、經營者分享剩余貢獻的比例以及知識資本報酬支付策略等。

「關鍵詞」競爭優勢;剩余貢獻;績效依存性;知識資本權益

經營者與股東之間激勵不兼容以及由此而導致的成本、道德風險、效率損失等,是委托制面臨的一個核心問題。現代企業制度的演進歷程表明,問題的根源并不在于委托制本身,而是緣于傳統產權制度的缺陷以及對人性本質——自利性的忽略。

循著傳統的產權制度,股東作為企業財務資本的出資人與風險的終極承擔者,享有兩種最基本的權利:剩余索取權與剩余控制權。財務資本這種“狀態依存性”的權責利關系特征,顯然有助于激勵或者迫使股東實現企業運營績效的不斷提高,由此便確立了對股東激勵的產權動因。而作為受托方的經營者,卻不占有企業的產權以及由此派生的剩余索取權與剩余控制權,因此也就缺乏對經營者激勵的產權動因。既然產權的激勵效應與經營者不相關,從自利性本質出發,經營者必然會利用手中所掌握的經營管理的實質性控制權,借助信息不對稱優勢,在股東勉強容忍的限度內,謀求自身的內部控制權利益,如轉移股東財富、過度在職消費、目標次優化選擇等。無論哪種情形,對于企業的團隊效率直至股東的財富目標都將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矛盾既然根源于產權對經營者激勵的不相關性以及對人性本質的忽略,那么就必須遵循人本思想,重新定位經營者角色,實施產權制度創新和經營者激勵機制再造,從而在企業——股東——經營者間打造出一種利益激勵與風險約束的互動機制。

一、經營者知識與管理的資本屬性

(一)知識與管理的價值創造功能。在初始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合一型的企業里,業主依托自身的財務資本以及知識與管理技能,進行價值及其增值的創造。在這種企業制度下,業主集財務資本所有者與知識資本所有者雙重身份于一身,相應由財務資本與知識資本共同創造的稅后利潤也就完全歸屬于業主一身。由于股東個體財務資本與知識資本的有限性,為了抗御日漸加劇的競爭風險,謀求更大的規模效應與管理業績,迫使業主彼此間不僅要在財務資本上實施聯合,而且還必須尋求與多元化的股權結構以及規模擴大后的財務資本相匹配的知識資本,并建立起一種新的公司治理結構體系。于是,以兩權分離、委托為基本制度特征的股份制公司應運而生。一旦進入股份制公司制度,創造價值及其增值的兩種資本要素:財務資本與知識資本的所有者主體便發生了分離,相應所實現的稅后利潤也就需要在不同的資本所有者主體之間進行分割。隨著兩權分離與股權結構的日趨分散,經營者業已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擁有了企業決策管理的實質性控制權。在這種現實格局下,無論是企業價值目標抑或股東財富目標等的實現,越來越取決于經營者的素質與能力。從這種意義上講,經營者及其知識資本完全融入了企業價值及其增值的創造過程,成為了與財務資本同等的、甚至更為重要的一種實質性的資本要素。既然如此,經營者也就完全有理由提出對企業剩余控制權與剩余索取權的分享要求。

(二)財務資本及其所有者與知識資本及其所有者的契約關系。財務資本的所有權歸屬于股東,包括自然人、法人或其它社會組織;而知識資本的所有權則只能天然且不可分割地屬于其載體,這個載體不單必須是人,而且必須是活生生的人。知識資本所有者的權利一旦遭受損失,其價值創增功能便會貶值,以致蕩然無存。知識資本這種能動的、天然的個人專屬性,決定了其必然超脫于財務資本的所有者而有著自身獨立的價值目標與判斷標準,并且只有在得到正確激勵的前提下才能發揮其價值創造的功能。

顯然,傳統的“以資為本”所體現的“財務資本雇用勞動”的思維邏輯,在非知識經濟的背景下有其存在的客觀基礎。一旦人類社會演進到知識競爭的時代,知識資本與財務資本的力量便會發生根本性的轉換:不是靜態的“消極貨幣”即純粹的財務資本的存在才使得知識資本的所有者“有碗飯吃”,相反倒是動態的“積極貨幣”即知識資本及其所有者為財務資本的保值、增值提供了可能與保障。在這里,財務資本更主要的是為知識資本價值功能的發揮提供了媒體與物質基礎。從這層意義上講,與其將股份公司定義為(財務資本)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莫若視為是財務資本及其所有者與知識資本及其所有者之間的平等而復雜的契約關系更為準確。循著這一邏輯,使得經營者憑借知識資本所有者的身份,取得了同財務資本所有者(股東)一起參與企業剩余控制權與剩余索取權分享的資格。

二、經營者知識資本權益特征

作為“資本”范疇,無論是知識資本抑或財務資本,在利益分配關系的把握上,都應遵循資本——報酬這一共性規則。但知識資本與財務資本也還存在著諸下方面的差異:

(一)價值的歸屬性。財務資本體現為一種物化形態特征,一般不受其所有者(股東)結構變化或物質載體流動的影響,具有對特定法人主體很強的歸屬性。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計量財務資本的價值并無太大的困難。比較之下,知識資本則不具備物化形態的載體,而只能依附于活生生的人-經營者或經營者群體。因而,知識資本不僅在價值上存在著事先無法估測的變異性,而且更難以使之保持對特定法人主體的完全歸屬性,尤其是那些知識資本具有較高社會價值的經營者更是如此。

(二)經濟性風險責任。企業績效不佳,雖然經營者的知識資本將遭受貶值與利益損失,但股東財務資本的損失同樣也不可避免。倘若競爭失敗或陷入財務危機境地,幾乎一切的經濟性損失都將落在財務資本及其所有者身上。因為企業一旦進入這種情形,對承擔經濟性風險真正的也是惟一能夠起作用的只有那些物化形態的資產。而對經營者其實沒有造成任何的損失,因為那些將企業帶人失敗或危機境地的低素質的經營者,其知識與管理原本就不具備知識資本的價值。

(三)權益實現條件。盡管同屬資本范疇,都體現著“狀態依存性”的資本權益特征,但較之股東財務資本,經營者的知識資本在權益的實現上存在著更大的限制性的資格條件。準確地講,經營者能否享有剩余控制權與剩余索取權,取決于管理績效的優劣。只有當管理績效達到并超過既定的水平,特別是市場或行業平均水平時,經營者自身的知識與管理才具有了資本化的前提,從而才有資格以知識資本所有者的身份分享企業的剩余控制權與剩余索取權。如果達不到既定的績效標準,即便企業贏余,經營者也不能參與企業剩余控制權與剩余索取權的分配,因而經營者知識資本的權益體現為一種“績效依存性”特征;相反,對于財務資本所有者,只要企業能夠持續經營下去,只要有盈余存在,股東就始終擁有享受企業剩余控制權與剩余索取權的資格,亦即股東財務資本的權益體現為一種“存在依存性”特征。

三、競爭機制與經營者知識資本報酬計劃設計思想

(一)產權激勵制度缺陷與競爭機制的引入。經營者知識與管理的資本化,消除了委托制下激勵不兼容的矛盾根源,從而為經營者管理的高效率提供了內在的動力源。然而也必須看到的是,具有了產權利益驅動機制,并非直接意味著管理績效的必然提高。總結國內外一些私有企業或企業私有化后失敗的教訓,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產權重組改變的只是企業的激勵機制,卻沒有給企業及其經營者創造出“生存發展”與“淘汰死亡”的強制性擇別,因而也就無法保障企業運行必然是高效率的。

動力不僅來自于內在的激勵,更來自于外在的壓力,來自于優勝劣汰的市場競爭機制的客觀強制。具體到經營者的管理效率,競爭同樣發揮著強制性的效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營者不單關注產權利益的激勵,更受著控制權利益的激勵。隨著競爭機制的引入,經營者控制權的穩定性必然受到嚴重的威脅。對于經營者而言,一旦企業在競爭中失敗,或者管理績效達不到股東的期望,經營者的管理控制權及其相關利益便會喪失,隨之其知識資本價值也將不復存在。面對市場競爭,經營者惟一的、也是最為理性的選擇就是努力工作,不斷提高管理績效。而且,市場競爭的程度越是激烈,經營者就越必須付出更大的努力,謀求更高的效率、效益與競爭優勢。

(二)經營者知識資本報酬計劃的設計思想。競爭機制的引入,不僅彌補了產權激勵對經營者管理效率提高的局限性,強化了對人本思想的認識,同時也為評價經營者的管理績效,并制定知識資本報酬計劃提供了指引:

1.知識資本報酬計劃實施的宗旨在于促使經營者實現管理的高效率性,并借此推動企業市場競爭優勢的不斷強化,因此,知識資本報酬計劃設計的立足點是:經營者是否為企業奠定了持續性的市場競爭優勢基礎,并帶來了超出社會或行業平均水平的剩余貢獻,即剩余稅后利潤(=實現的稅后利潤-相當于市場或行業平均水平部分)。沒有剩余貢獻,知識資本就不能取得報酬。剩余貢獻越大,經營者分享的數額也就越大。

2.經營者管理績效的優劣,在靜態上,應當以市場或行業平均水平為最低判斷標準,在動態趨勢上,必須以與市場或行業最好水平的比較劣勢不斷縮小為著眼點。

3.競爭優勢的創造緣于核心能力的支持與對戰略發展結構的遵循,因此,首先對經營者管理業績的有效性進行戰略符合性分析,是實施知識資本報酬計劃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4.經營者知識資本報酬計劃的設計,還必須遵循剩余貢獻共享原則。剩余貢獻并非都是由知識資本創造的,財務資本同樣也是不可或缺的。離開了財務資本,經營者的知識與管理就無法轉化為知識資本,就不可能獨立發揮價值創造功能。因此,財務資本也就當然地要求參與剩余貢獻的分享。

四、經營者管理績效評價體系與指標對報酬的影響權重

(一)關鍵成功因素與經營者管理績效評價體系。競爭中的企業,有的成功了,有的卻失敗了;有的繁榮不過曇花一現,有的卻能保持持久的發展活力,其具體原因可能各異,但在一些關鍵成功因素上把握能力的差異,則是其中的根源所在。從關鍵成功因素出發,并基于效率、效益與謀求競爭優勢宗旨,企業需要對經營者管理績效設置如下考核指標體系:

1.謀求競爭優勢的能量基礎:以核心能力為依托的營運效率;

2.持續經營的風險抗御機制:財務安全系數

3.制勝競爭對手的成本領先優勢:成本控制效率

4.競爭優勢的效益轉化能力:資產增值水平及其質量

5.財務目標的最終達成:凈資產收益率

6.企業的財富源泉:市場與顧客至上

7.贏得市場的效率保障:內部作業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