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高考改革管理的必要性的經濟學探析

時間:2022-05-12 11:15:00

導語:小議高考改革管理的必要性的經濟學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高考改革管理的必要性的經濟學探析

【摘要】隨著社會的發展,現行的高考制度越來越不適應其發展,以邊際收益來解釋。假設高考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政府作為這個市場的供給方,提供改革,考生作為這個市場的需求者,需要通過改革來實現自身的利益,他們任一方的變動都要影響整個市場,當兩個因素同時變動時就要看哪一個因素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其實這也可以從博弈論的思維來理解,改革高考制度的實現最終取決于考生和政府之間的相互博弈的結果。

【關鍵詞】邊際收益市場供給需求博弈論

中國的高考是典型的高競爭、高利害、高風險的大規模選拔性考試,是中國各類考試中最重要、影響最大的考試,是作為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在一個經濟體制和社會文化發生巨變的時代,高考制度如不能及時跟進,將會影響其功能的正常發揮,最終還會阻礙整個社會的持續發展。因此,本文用微觀經濟學原理淺析探討改革高考制度的必要性問題,旨在有助與決策者正視高考現狀,以及時找到改革之路。

一、改革高考制度的必要性---邊際收益

隨著經濟、社會和文化背景的不斷變化,現行的高考制度越來越不適應其社會的發展。高考自1977年恢復以來,對我國的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培養了很多優秀的人才,但理性人考慮邊際。隨著高考的參考人數不斷擴大,也就加大了考試的成本(機會成本)。首先是每年為高考投入的經費的成本,還有考生為準備高考的時間成本,為高考而放棄的其它一切事物的成本。邊際成本的不斷擴大,邊際收益遞減,這就體現在高考制度在現在社會的不適應。經濟學考慮是要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此時是利潤最大化,而現實是成本的不斷加大,這不合經濟學思維,故要改革,實現利潤最大化的原則。

二、改革高考制度的必要性----供給需求原理

假設高考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政府作為這個市場的供給方,提供改革,考生作為這個市場的需求者,需要通過改革來實現自身的利益,他們任一方的變動都要影響整個市場。而有下面三種情況的變動,其一是供給者的變動(假設需求不變),其二是需求者的變動(假設供給不變),其三是雙方都變動。

從供給方而言:近年來高考模式產生了一些變化:在考試科目設置上推廣“3+X”部分省市實行自主命題,有些地方還開始實行春季高考;高校被賦予一定的招生自主權,大規模擴招且實行收費制度,還取消了對考生年齡的限制……在這些變革中,盡管高考權還統一集中于中央政府,但命題權、考試科目設置權正在逐步下放給地方政府,招生權也適度移交給高校,可是高考體制沒有根本變革,我國的高考招生制度仍然停留在傳統的思路上,沒有新的突破。相對而言,在需求不變的條件下,地方政府的權力擴大,為了自身利益,不希望改革,就會少提供改革,這就使成本加大。如下圖所示:

從圖中易知:政府權力擴大,就必然促使他們為了自身利益而盡可能的減少改革。供給曲線由S1向左上方移到S2,高考改革減少,成本增加。因而,從政府角度而言,要使社會福利最大化的話,對社會最優的選擇就的改革。

從需求方而言: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每年的參考人數不斷增多。

中國2002-2006歷年高考報考人數及錄取人數

年份報考人數(萬人)錄取人數(萬人)錄取率

200252732160.91%

200361338262.32%

200472344761.83%

200586750458.13%

200695054056.84%

從表中數據易知歷年的參考人數不斷增多,雖錄取人數也不斷上升,但是錄取率還是趨于下降趨勢的。調查顯示,社會上大多數人對“以分取人,一考定終身”的高考制度很有意見。在新課程方案的制定過程中,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和教育部華東師范大學課程中心聯合組織了“普通高中課程滿意度的調查研究”。在調查中,有85.4%的學生和78%的公眾認為,現在的考試成績不能全面反映學生的發展狀況。這就促使考生對改革高考制度的需求不斷增加,而在考慮政府這個供給不變的情況下,要求改革的需求增加,在下圖中易知:需求曲線由D1向右上方移到D2,產生一個新的最優點,在新的最優點上,雖加大了改革,但同時成本也增加了。因而就考生角度而言,不能只是他們需求,而還需要政府來提供這種改革,以降低成本。

如下圖所示:

就雙方都變動而言:供給減少,需求增加,但是需求增加的幅度必然大于供給減少的幅度。因為政府不可能是完全的理性的經濟人,他們不能只考慮到自身的利益,他們也要為考生著想,即使沒有完全做到為人民服務,他們必須以為人民服務作為他們的宗旨。而考生就是單獨的個人,考生可以是完全的理性的經濟人,考生可以首先從自身利益著想,來選擇自己的最優策略。故最后結果是要選擇改革。如下圖所示:

高考的改革

三、改革高考制度的必要性----博弈論

其實這也可以從博弈論的思維來理解,改革高考制度的實現最終取決于考生和政府之間的相互博弈的結果。

對于考生而言,高考幾乎是他們獲得高等教育權的唯一途徑。隨著經濟發展對知識和技術的依賴性的提高,具有大專以上學歷成為市場對人才的基本要求,企業給他們的報酬也相應提高。社會上激發了爭奪接受高等教育的熱情。然而,高考制度把考分當作唯一的評價和選拔人才的標準。一次考試不能全面反映一個人,而且這給考生帶去很大的壓力。而“人才選拔的標準究竟是什么”這樣的問題又因素質教育而難以界定且存在太多的歧義,高考的內容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先前設立的標準則更難以衡量。于是,那些對現存高考制度持有異議的人自然會尋找渠道表達不滿,以增進自身的利益,這就使他們要去發動更多的力量勸行改革高考制度。

對于政府而言,在現存的高考制度下,政府統攬一切,決策者的偏好主宰了高考政策的導向,假設政府是理性的經濟人,他就不一定是廣大考生利益的代表者,它所追求的可能是自身權力的最大化。

這樣就形成考生與政府間的博弈,最終結果取決于他們間的博弈。但為求社會福利的最大化,考慮到政府的職能,改革是考生、政府的最優策略。

由此知道,改革高考制度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格列高里.曼昆《經濟學原理》(中文版)—機械工業出版社

[2]文章:高考改革應穩步推進----劉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