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經濟下國內外貿發展決策
時間:2022-12-01 05:00:00
導語:低碳經濟下國內外貿發展決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低碳經濟的內涵低碳經濟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含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顯著降低的經濟,是推動全球經濟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低碳經濟最初是由英國提出,其目的主要是為了確保英國在全球化經濟中獲得戰略優勢,同時維護英國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2003年英國能源白皮書明確提出:"要創建低碳經濟,一是開發綠色技術,通過發展、應用和輸出低碳技術來創造新的商機和就業機會,搶占低碳產業先機;二是通過碳交易等金融方式維護金融中心地位."盡管低碳概念的背后有濃厚的經濟色彩,但是低碳發展模式契合了世界綠色增長的潮流,得到逐步認可,而且低碳經濟蘊藏了巨大的發展潛力.世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斯特恩指出:"如果全球每年將GDP的1%投入低碳產業,未來每年可以避免損失GDP的5%~20%."近年來,日本、歐盟和美國等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紛紛采取措施,加快了低碳經濟發展.
(二)我國發展低碳經濟的必要性2007年我國的人均GDP已達到2456美元
,這表明我國正在向中低收入國家邁進.經驗表明,從低收入國家向中低收入國家邁進的發展階段,既是一個"黃金發展期",又是一個"矛盾凸現期",經濟快速發展與資源保護的矛盾愈加突出,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形勢日益嚴峻.加快低碳經濟發展,探索新型工業化道路,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1.發展低碳經濟有助于解決經濟發展中的資源約束目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時期.經驗表明,這也是資源消耗強度不斷加大的階段,資源短缺與經濟發展的矛盾將日益突出.而人多地少、人均資源稟賦較差是我國的基本國情,45種主要礦產資源,我國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石油、天然氣、鐵礦石、銅和鋁土礦等重要礦產資源人均儲量分別為世界人均水平的11%、4.5%、42%、18%和7.3%.隨著后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的到來,發達國家經濟逐漸復蘇、發展中國家發展加快,對資源的爭奪將更加激烈.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長方式將難以為繼,必須探索資源節約型的新型經濟發展道路.
2.發展低碳經濟有利于遏制環境不斷惡化的趨勢當前,我國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扭轉,環境污染狀況日益嚴重.發達國家百年來分階段出現、分階段解決的環境問題,在我國短短20年的發展中集中出現,而且我國正處于新一輪的經濟上升期,隨著資源消耗強度加大,污染物排放也不斷增加,2007年我國碳排放總量已達5788百萬噸,占世界總排放量的19.9%,位居第117一.大量事實表明,水、大氣、固體廢棄物污染的大量產生與資源利用水平密切相關,同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存在內在聯系.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將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以最少的資源消耗、最小的環境代價實現經濟的可持續增長,將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3.發展低碳經濟是應對新貿易保護主義的迫切需要國際金融危機對歐美等發達國家打擊較大,眾多企業破產,各國失業人數居高不下,這使得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抬頭,"綠色壁壘"成為發達國家維護本國利益,打壓發展中國家對外貿易的重要手段.如歐盟就明確要求包裝物的95%必須是能夠回收利用的物質.同時,以節能為主要目的的能效標準、標識已成為新的非關稅壁壘.
這些非關稅壁壘直接影響了我國相關產品的出口,使我國成為"綠色壁壘"等非關稅壁壘最大的受害者之一,無形中增加了中國出口產品的成本,削弱了中國出口產品的價格優勢.因此,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產業,全面推進清潔生產,促進我國技術和生產工藝的進步,是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打破"綠色壁壘"的有效途徑.
4.發展低碳經濟是維護國家安全,搶占經濟發展戰略制高點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戰略資源供求緊張,資源結構性缺口較大,進口依賴程度高,成為我國經濟安全的隱患.
研究顯示,到2020年,我國石油的進口量將超過5億噸,天然氣將超過1000億立方米,兩者的對外依存度分別都將達70%.近年來,部分國家將國際資源市場的暴漲暴跌歸咎于中國,"中國綠色威脅論"甚囂塵上,加大了我國和平崛起的國際壓力.發展低碳經濟促進資源永續利用,是確保我國能源安全、經濟安全的本質要求.
世界經濟發展史證明,每次新的技術革命往往將催生新的國際經濟和政治格局,只有在變革中取得優勢,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低碳技術革命將是21世紀新的技術革命,我國必須高度重視低碳技術變革,才能取得未來的競爭優勢.
二、低碳經濟將對我國外貿出口挑戰的主要表現
(一)低碳關稅壁壘低碳貿易壁壘是貿易壁壘的新動向,是發達國家綠色壁壘的最新表現形式,其主要工具是"碳關稅".碳關稅最早由法國提出,是指如果某一國生產的產品不能達到進口國在節能減排方面設定的標準,就將被征收特別關稅.
碳關稅適應了貿易保護的需求,逐步得到發達國家的認可.法國提出2010年推行"碳關稅",稅率將為每噸二氧化碳排放收取17歐元,此后還將逐步遞增.美國的《清潔能源安全法案》規定,從2020年起將對減排不力國家的鋼鐵、水泥、玻璃和紙張等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
碳關稅對我國影響巨大,以對美國出口為例,按照30美元/噸碳征收關稅,將會使得我國對美國出口下降近1.7%,如果關稅上升為60美元/噸碳,中國對美國的出口下降幅度達2.6%以上.
2009年我國出口總額12016億美元,輸美商品占比約為19%,合2283億美元.若美國開征碳稅,我國因碳關稅損失的直接經濟損失將為39~60億美元.
(二)對外貿易的高碳特征目前我國外貿高碳特征較為明顯.
一是出口產品低端化,以勞動密集型和原料出口為主.2010年6月,我國的家具玩具、鞋靴傘等輕工產品和皮革制品箱包占美國同類商品進口市場份額的62.9%、75.8%和67.5%,但這些產品的生產具有"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可替代性強"的特點,受市場波動影響較大,近年來面臨的反傾銷摩擦不斷.
二是"兩高一資"出口產品較多.近年來我國"兩高一資"出口激增,某種程度上是發達國家產業升級,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夕陽產業的結果.
數據顯示,2006年外商投資我國最多的行業基本上都是棉印染、毛染、絲印染、制革、毛皮鞣制等制造業,且一半以上為污染密集型或輕度污染產業.
三是服務貿易發展嚴重不足.服務貿易主要包括旅游、通訊、金融、咨詢等項目,具有低碳化、高收益的特點,是未來貿易發展的制高點.由于我國服務業總體上供給不足,服務水平低,尤其是金融、保險、咨詢等新興服務業起步較晚,國際競爭力不強.2009年,我國服務貿易出口額為1286億美元,同期我國出口額為22073億美元,服務貿易占比僅為5.83%,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
(三)低碳技術總體落后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因技術實力雄厚,低碳生產初具規模.但我國仍處于工業化階段,科技水平較低,節能減排壓力很大.在能源使用方面,我國的118清潔煤和可替代能源使用范圍有限,污染較大.在生產方面,我國大部分企業現代化水平不高,關鍵設備和生產技術更新換代較慢,能源利用效率低,部分生產"三來一補"產品的勞動密集型的中小企業生產效率更低.近年來,發達國家為維護競爭優勢,加強了對低碳技術轉讓的限制,同時對關鍵技術漫天要價,這加大了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的難度,制約了我國低碳外貿的迅速轉型.
(四)國內企業環保意識不強,低碳立法不完善近年來,我國環境立法不斷加強,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環保法律依然不完善,環保意識仍有待增強.部分地方政府在GDP沖動下,盲目招商引資,對輸入的廢棄物、污染產品和設備并沒有嚴格禁止,甚至還對外資開辦的污染行業持鼓勵態度,讓國外的一些落后、淘汰產業在我國落戶.2007年"我國水污染數據中心"網站了全國各級環保局公布的違規企業"黑名單",其中來自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共有90家,涉及食品、電子、化工、機械制造等諸多行業.
三、推進我國低碳外貿發展的政策建議低碳貿易壁壘對我國外貿出口影響巨大,傳統的粗放型外貿增長模式難以為繼,但同時低碳經濟也為我國經濟轉型提供了新的方向,應抓住低碳經濟方興未艾的有利時機,加快我國低碳產業的發展,推動我國外貿的穩步發展.
(1)大力發展低碳技術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是發展低碳貿易的基礎.
一是加強自我創新,發展低碳技術.近期,我國政府已經把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7個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政府要加強投入和引導,并鼓勵社會資金積極投入.二是要加強對先進技術和人才的引進.要特別重視與人口、資源、環境有關的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的發展,加快相關技術的引進和研發,加強人才的引進和知識的儲備,搶占競爭的制高點,縮短追趕時間.三是推動低碳技術的應用.建議政府搭建產學研的轉化平臺,設立低碳技術應用專項基金,加強技術服務組織建設,推動低碳技術的轉化,提高我國制造業的綜合水平.
(2)推動企業低碳生產改變我國經濟發展的高碳格局,從根本上而言在轉變企業生產方式,實行低碳生產.要鼓勵企業尤其是出口企業密切關注國內外低碳技術發展情況,積極使用已經成熟的技術,全面落實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在產品設計、原材料選用、工藝改進和技術設備使用上都應體現綠色、低碳理念.政府應選擇部分出口數量較大、出口比例高、具有一定國際市場份額的企業進行試點,給予資金、技術和管理上的必要支持,推動我國企業的低碳生產.
(3)加快出口產品結構升級加快出口產業升級,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才能直接推動低碳貿易.一是要推動加工貿易升級.對于污染較重、經濟附加值小的一般加工貿易,應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加快環保型的關鍵技術和關鍵設備的引入,提高我國工業的綜合加工能力,提升"中國制造"的實力.二是要加大高科技產品的開發和生產.要加大高新科技的開發和應用,打造自有品牌,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三是大力發展新興服務業.目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加速,全球服務價值鏈重新布局,我國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參與國際服務的分工,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優化和提升服務行業結構,推進服務業現代化,打造"中國服務"品牌.
(4)要加大對外商投資的引導政府要有進有退,加強對外商投資的引導.堅決控制"兩高一資"項目的引進,對污染較大、不符合國家產業導向的項目要堅決清退.要把現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環保產業以及服務外包等領域作為吸引外資的重點領域,大力引進符合低碳經濟發展要求的深加工工業和技術密集型項目,推動外資投向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項目.
(5)加快國際貿易相關法規的普及和建設近年來,有關環境保護的國際公約和法律不斷增加,我們應該加緊學習和利用,這不僅有利于引導企業低碳生產,也有利于解決貿易爭端和摩擦,同時,政府應繼續加強與低碳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相關法律和法規建設,參與國際相關法律法規的建設,維護我國的合法權益.
(6)加強低碳經濟發展的國際溝通和合作一方面,我國應加強與發展中國家合作,堅決反對發達國家所提出的高標準低碳門檻,反對以低碳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另一方面,我國應加快推進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國際減排協作制度建設,建立公正合理的低碳技術交易平臺,探索清潔發展機制的模式,積極參與國際碳交易市場的競爭,開發相關的金融產品,培育低碳市場,推動低碳經濟的穩步發展.
(7)推動企業落實走出去戰略一方面,我國企業要加快低附加值產業的轉移,加大對新興國家的直接投資,獲取我國經濟發展急需的原材料、礦產資源和能源產品.另一方面,我國企業應按照全球經營管理的需要,加大對重點發達國家市場的開拓,直接在當地銷售和經營,獲取低碳發展的寶貴經驗.
- 上一篇:企業新員工培訓個人心得感悟
- 下一篇:談論社區社會組織的培訓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