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學歷失業產生經濟社會機制
時間:2022-06-01 03:38:00
導語:高學歷失業產生經濟社會機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學歷失業”不僅是高等教育的“胎生”物,而且還與產業的發展變化相關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分析資本主義失業時指出,它是伴隨資本主義積累而產生的相對人口過剩現象。他指出:“資本主義積累不斷地并且同它的能力和規模成比例地生產出相對的,即超過資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因而是過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1]還指出:“過剩的工人人口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產業后備軍,它絕對地隸屬于資本,就好像它是由資本家出錢養大的一樣。過剩的工人人口不受人口實際增長的限制,為不斷變化的資本增殖需要創造出隨時可供剝削的人身材料。馬克思還認為產業革命、技術進步、先進技術設備的廣泛應用及產業組織的變革等都會引致工人失業。
1產業形成機制
1.1吉林省三次產業的結構調整
當前吉林省的經濟結構面臨著戰略調整,其關鍵在于產業結構調整。吉林省要想實現中長期戰略目標,實現經濟的持續穩定快速增長,最關鍵的是要完成三次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轉換。改革開放30多年來,吉林省產業結構有了很大改善,從最初的“一二三”比重分布經過“二三一”和“二一三”的中間過渡,最終正向著“三二一”的趨勢發展,地區經濟總量增長進入了第二、三產業帶動第一產業的“高服務”階段。從產業結構來看,第二產業依然在吉林省經濟中占據著主導地位,第一產業的比例逐步下降,第二產業的增加值進一步上升,第三產業增加值基本保持穩定。產業結構的這一變化特點體現了“三二一”的發展趨勢,體現了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合理化。按照庫茲涅茨研究得出的一般模式,當第一產業產值比重降低到了20%以下,第二產業的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產業并在產值構成中占最大比例時,工業化進入中期階段;當第一產業的比重降低到10%左右,第二產業的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并保持穩定時,工業化就到了結束的階段。按照上述原理,吉林省目前已經進入到工業化的中至后期。
1.2產業結構調整與就業結構變動
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動,就業結構也相應改變,從表2中我們可以觀察到:第一產業中就業人數持續下降,但所占比重仍然最大,第二產業在相當長時間內吸收了大量第一產業釋放出來的勞動力,當然也包括很多高學歷人員,但其吸納能力卻在不斷減退,第三產業成為吸納就業的主要力量。
1.3產業結構調整與高學歷失業
產業結構調整必然伴隨著勞動力需求調整,產業結構的升級也就意味著對勞動力結構的升級,勞動力的供給結構是否與產業結構相適應決定了在新的產業結構框架下能否實現新的就業均衡。伴隨著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吉林省進入了歷史上空前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調整,一些新興產業和采用新技術的領域吸納了一部分高學歷就業者。但在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由于吉林省是農業大省,全省農業產業結構相對比較單一,農林牧漁吸收勞動力能力已十分有限,尤其是對高學歷人員的吸收更是微乎其微。吉林省在過去的50年中,農業勞動人口的絕對值不斷增長,出現了反常現象,這也標志著現實社會經濟指標的惡化。老工業基地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生命周期逐漸終止,以及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的企業管理體制需要轉換,這兩個因素促使吉林省工業大幅、快速地減員,使就業壓力增加。在產業結構由“一二三”轉向“二一三”的過程中,工業吸納的勞動力少于農業吸納的勞動力;在工業內部從勞動密集型為主轉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為主,對勞動力的需求也是相對下降。與此同時,從高薪技術產業的發展看,也是不利于就業的,而且更主要的是第三產業發展緩慢,對于就業沒有較大限度地起到緩解作用。吉林省的產業結構調整雖說已經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與沿海經濟發達省份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產業結構調整已成為吉林省經濟適度、持續、穩定發展所面臨的一項非常緊迫的任務。
2經濟周期機制
經濟周期運行的伴生物計劃經濟體制時期,我國經濟周期波動十分明顯,國民經濟大起大落,然而就業率高度穩定,與經濟周期階段的變化基本無任何關系,這時不存在周期性失業。但是80年代中期尤其是末期以來,失業率與經濟周期的階段出現基本吻合的趨勢。特別是1995年以來,就業形勢日益嚴峻,這與經濟增長率的持續下滑相吻合。失業率高低隨經濟周期階段的變化而波動,表明我國出現了明顯的周期性失業。失業與經濟周期階段的吻合,并不是偶合,經濟增長率與失業率之間存在這樣一種關系:高增長率導致失業率下降,而低的或負的增長率伴隨失業率的上升。[2]英國經濟學家菲利普斯曲線研究得出失業與通貨膨脹具有短期交替關系。按照奧肯定律:GDP增長比潛在GDP增長每快2%,失業率下降1個百分點。GDP增長比潛在GDP增長每慢2%,失業率上升1個百分點。
根據奧肯定律,降低失業率要有高經濟增長率與之相配合,也就是說低失業率伴隨著經濟周期的擴張階段,因為當經濟走出衰退,由谷底轉入經濟擴張時,失業減少,就業增加,GDP增加,反之當經濟由擴張走向衰退時則失業增加,就業減少,GDP下降。雖然奧肯定律并不是很精確,但它提供了由增長到失業的一種實用性的轉換方法。3體制機制: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必然產物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競爭也使失業成為必然。勞動力市場是市場經濟體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要素市場。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勞動力市場要求勞動力能在市場中流動,并有合理的勞動力資源配置;要求勞動力從各方面來考慮工作的選擇。市場必然意味著競爭,面臨市場的競爭,多余的低效率職工必須被釋放出來,以提高勞動生產率,增加企業的效益,于是必將有大量的職工下崗、失業,當然其中也會包含很多高學歷者。隨著國有企業減員增效和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企業逐漸由政府附屬部門轉變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利潤最大化是企業追求的目標,因此對于“冗員”企業將不再可能容納,裁員將是企業面向市場所做出的必然選擇,因此失業人員將隨著國有企業的發展而呈上升趨勢。同時,由于受到市場經濟優勝劣汰競爭法則的作用,那些因產品滯銷、管理不善、長期虧損的企業,將以破產、拍賣、兼并等形式退出市場或者重新優化組合,市場競爭的激化會使企業職工大量失業。中國加入WTO后雖說是機遇大于挑戰,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就業總量會增加,而壟斷性行業、農業的就業將大大減少。據預測,中國加入WTO后,農業就業人口每年將減少3.8%,即966.2萬人,機械儀表工業每年將減少2.5%,即58.2萬人,汽車工業每年將減少14.5%,即49.8萬人。但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國有企業大量失業人員的出現,也是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的一種表現,它表明了國有企業在勞動力調整方面逐步引入了市場機制,“下崗”這一名詞將被“失業”所代替,國有企業的隱性失業已被顯性化。失業是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的必然規律,它的出現是不可回避的事實,也是我國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經濟現象。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傳統的計劃經濟就不存在失業或者沒那么嚴重。我國的經濟體制變化過程可以分為兩個基本階段;第一階段是建國初期到20世紀70年代,是我國的計劃經濟體制建立并運行的時期;第二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之后,是經濟體制改革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的時期。第一階段當中曾經出現過兩次失業高峰,第一次是建國初期,當時失業率為13.2%。隨著政府實施一系列積極措施,到第一個五年計劃結束時,失業率已降到5.9%。第二次失業高峰在20世紀70年代末,由于大批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返城,失業人數達到530萬,失業率上升到5.3%。80年代,失業率在2%-3%之間徘徊,可見,在計劃經濟體制建立和運行的時期,我國同樣存在失業問題。
- 上一篇:弱勢青少年幫扶調查匯報
- 下一篇:實驗學校流動站建設調查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