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科技轉變工業發展方式思索

時間:2022-06-08 10:47:00

導語:依靠科技轉變工業發展方式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依靠科技轉變工業發展方式思索

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貴州經濟在總體上得到了較大的發展,但是經濟發展方式仍比較粗放,工業生產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產出、低效益現象依然嚴重。2012年1月份國務院的《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把貴州定位為“全國重要的能源基地、資源深加工基地、特色輕工業基地、以航空航天為重點的裝備制造基地”,這對于貴州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要完成這一歷史使命任重而道遠。依靠科技進步改變貴州工業發展方式,已成為貴州經濟社會發展的當務之急。

一、貴州工業發展現狀

新中國成立以來,貴州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速度不斷加快,工業規模不斷擴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工業整體實力不斷增強,工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且正朝著信息化、科技化方向發展。

1.資源豐富,建立了具有地區特色的工業結構。儲量豐富、組合良好的礦產資源,種類繁多的生物資源,絢麗多彩的旅游資源,構成了貴州獨特的資源優勢。由于地理環境的影響,貴州各地區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工業結構:貴陽市經濟圈及安順市全力打造以煙草、電子信息、裝備制造及汽車零部件、磷化工、鋁土業、現代中藥、特色食品和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的都市型經濟中心區和產業集聚區;畢節地區、六盤水市、黔西南州圍繞礦產資源開發,加快發展能源、以煤化工為優勢原材料的優勢產業,重點建設一批電子、煤及煤化工、黃金等工業項目和循環經濟生態型工業示范基地;遵義市加強與成渝經濟圈、貴陽市經濟圈的聯合與合作,重點做大做強名優白酒及特色食品、能源、原材料、機械電子、家用電器和竹紙一體化等優勢產業;黔東南州、黔南州及銅仁地區圍繞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開發,加快發展特色食品、民族藥業、林紙一體化、特色農產品加工等綠色產業和水電、特色礦產資源加工。

2.工業經濟持續增長,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09年貴州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表明:2009年全省工業生產總產值為1252.67億元,較2005年增加了545.32億元,年均增長率為11.6%。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170.29億元,較2005年增長了584.44億元,年均增長率為24.92%。實現利潤總額178.80億元,較2005年增長了108.01億元,年均增長率38.15%。工業增加值占全省生產總值增加值的28.89%。2009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生產總值億元以下單位數為2344個,億元以上單位數為51個。實現工業利潤億元以下的單位有2804個,億元以上的單位有37個。[1]“十一五”期間,貴州抓住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時機,大力調整了產業結構。2009年,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速度加快。第一產業生產總值554.02億元,比上年增長4.8%;第二產業生產總值1474.33億元,比上年增長12.0%;第三產業生產總值1865.16,比上年增長12.6%。三大產業比例由2005年的18.4:40.2:40.7調整為2008年的15.1:38.5:46.4,2009年三大產業比例為14.2:37.9:47.9。[1]2009年到2010年,貴州輕重工業比重有了改善:2009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中,輕重工業比重各為30.1%、69.9%;2010年輕重工業增加值比重各位33.7%、66.3%。[2]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貴州省工業結構正在改善。

3.新興支柱產業得到發展。2005年以前,貴州一直是以煙酒為全省第一支柱產業,“十五”以后貴州以能源、優勢資源為主的新興支柱產業發展速度加快,并且新興的電力產業逐漸取代傳統的煙酒產業而成為貴州省的第一大支柱產業,如表1所示。從上表可以看出,2009年,以能源、優勢原材料為主的新興支柱產業得到了極大發展,電力、煤炭產業的增加值在全省比重超過了傳統的煙酒產業。

二、貴州工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1.產業集中度低,不能發揮產業集群優勢。多年來,貴州各地區大中型企業都各自為政,企業與企業之間聯系較少或互不聯系、有的甚至一直把同行業當成競爭對手,沒有實行強強聯合。[3]如貴州四大國有煤礦企業所擁有的煤炭資源占全省煤炭保有量的48%,存儲量居全國第5位,但2007年全省規模以上原煤產量僅為1.09億噸,僅占全國產量的4.3%,千萬噸級的煤炭企業僅有1個。4個國有煤炭企業集團合計煤炭產量2170萬噸,僅占全省規模以上企業原煤產量的20%。同時,多數中小企業也一直秉承“船小好調頭”的商業原則,彼此之間沒有實行很好的聯合與合作,而由于自身規模較小又缺乏合作常常導致中小企業市場融資難,市場占有率和滲透率低。2009年全省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工業增加值為722.23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率僅為12.2%。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增加個數為2814個,較上年同期增長13.4%,但是利潤增長總額為66.42億元,較2008年相比減少了11.7%。[1]可見,貴州工業企業產業集中度仍然較低,產業集群優勢尚未體現。

2.企業技術水平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貴州工業起步晚,基礎薄弱。盡管目前在航空航天、信息產業和新能源、特色優勢產業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工業總體科技水平不高,大多數傳統工業如煤炭、鋁土化工、磷礦化工等都處于產業初級提煉階段,產品附加值不高。據貴州省統計局2009年的統計:2009年,貴州原煤產量為13691萬噸,比上年增加1138萬噸,利潤總額為390608萬元,比上年減少139288萬元。2009年貴州省鋁及鋁化工產值為80.27萬噸,比上年增加了39.79億元,利潤總額比上年減少了63449萬元。[1]另外,多數企業自主開發能力弱,產品科技含量低,導致產品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3.科技資金投入少,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落后。改革開放以來,貴州資金投入大都集中于重工業,如能源,化工產業,用在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上的投資僅占很少的比例。2009年,貴州省在基本建設投資中,用于投資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的投資僅為6.97億元,占全省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0.56%。在更新改造投資中,投資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的投資總額為0.74億元,僅占更新投資總額的0.20%。2010年,全省在科學技術方面的財政支出為16.66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1.02%。

4.人才總體素質不高,科技人員不足。2002年,全省各類專業技術人才54.11萬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17278人,中級職稱108362人,初級職稱371287人。近幾年來,各大學校擴招雖使得高學歷高素質人才人數有所增加,但增長幅度不大。[1]2010年全省高新技術產業中規模以上企業從業人員僅為6.77萬人,比2005年同期減少了0.15萬人,僅占全省規模以上企業從業人員總數的8.43%。[2]以上數據表明,貴州省科技人才仍然比較匱乏。

5.工業污染嚴重,環境代價過高。貴州經濟要發展,必須依靠工業,以工業來帶動其他產業發展。但是,貴州的傳統工業因缺乏自我更新能力,大多還屬于傳統的生產方式,高能耗,高污染現象十分嚴重。工業發展以環境污染為代價,這嚴重破壞了貴州地區的生態平衡。長此下去,不僅工業自身難以長久,而且會嚴重阻礙貴州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三、依靠科技進步轉變工業發展方式的途徑和方法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貴州工業要想發展,必須依靠科技進步,依靠科技創新。只有通過科技創新,才能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才能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只有加強自主創新,創立自主品牌,實行品牌效應,貴州的工業才能得到更好、更持久的發展。怎樣依靠科技創新來促進貴州工業發展方式的轉變,筆者提出了以下建議:

1.加強企業人才隊伍建設,促進產學研的結合。人是科技的第一載體,工業發展依靠的是掌握科學技術的人才,工業發展方式的轉變更需要掌握先進科學技術的人才。對于工業企業來說,需要引進有現代管理思想,敢于革新的管理人才,需要掌握一定科研技術,敢于創造發明的科研人才,需要掌握基本技能的生產線人才。因此,企業,特別是傳統的工業企業,應該加強自身的人才隊伍建設,培養一批具有高水平、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同時對企業科技創新人才實施獎勵,鼓勵支持技術創新,并制定相關的人才管理制度,防止企業人才流失。只有將科技成果轉化,才能真正發揮它的作用。因此,工業企業應該建立自己的科研機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自己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并使研究成果切實轉化為企業的生產力,依靠科技提高產品更新換代能力,加大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工業產品的附加值并創造自身品牌。

2.完善科技創新制度,加強對外科技交流合作。政府是公共服務的提供者,應當為科技創新制定相關的科學制度和創造良好的科技環境。同時,政府應該加大對企業科技創新的財政支出和資金支持,運用財政手段來鼓勵創新,對科技創新貢獻突出的企業給予支持和獎勵,鼓勵企業進行創新。[4]同時,貴州工業應該加強對外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充分借鑒和吸收發達國家和發達地區的優秀科技成果,并結合自身的條件,有選擇的為我所用。對外實行“引、交、用”的方法,是貴州依靠科技進步轉變工業發展方式的有效途徑。

3.推進新科技在礦業產業中的全面應用。礦產產業作為貴州省的優勢能源產業和支柱產業,至今仍處于“高投入,高能耗,低效益”的局面。因此,必須通過技術創新,加大礦業產業的科技運用力度,提高礦產業的生產率和產品附加值。在鋁化工方面,增加鋁工業開采率和產出率,實現鋁金屬的循環使用,當再生鋁的冶煉工藝達到一定水平后,所生產出的再生鋁和原鋁化學性質和物理性質就能完全相同,才可以完全替代原鋁應用在生產生活中;在煤炭產業方面,推進發展煤產業與高新技術產業有機結合,依靠科技創新,使煤炭行業朝著高產高效、安全優質的方向發展,走“速度較快、效益較好、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的協調發展道路;在磷礦產業方面,大力引進新技術,推進磷礦產業發展。通過招商引資、技術入股、產學研結合等多種方式引入國內外先進技術并進行開發生產,引進及開發新技術、新產品,實現磷化工跨越式發展;在錳礦產業方面,以高科技為依托,加快發展錳礦產業。以錳冶煉企業為創新基地,搞好對新技術的吸收和消化,緊緊圍繞以錳產品創新為核心,加強與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合作,生產無汞堿錳型電解二氧化錳、硫酸錳、高純低硒電解金屬錳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系列產品。

4.依靠科技進步鞏固壯大煙酒支柱產業,促進輕工業發展方式轉變。煙酒業一直都是貴州重要的特色產業之一,也是貴州財政的支柱。目前突出的問題是規模與其品牌價值不相適應。因此,應依靠科技進步做大做強煙酒產業,著力培育新型輕工業。在煙草方面,依靠科技創新增加全省卷煙品牌的科技含量,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全省煙草工業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支持黃果樹煙草集團做強做大“貴煙”這一名優卷煙品牌。要加強優質煙葉基地建設,實現由烤煙大省向煙草強省轉變,提高其在全國的市場占有率。在白酒方面,依靠科技進步,不斷提高企業的科技開發能力。以茅臺酒為龍頭大力發展貴州的醬香型酒產業,同時也不能忽視二、三類品牌的發展,努力擴大貴州白酒產量和市場份額,振興貴州的傳統名酒文化。

5.振興以軍工為特色的裝備制造業發展。在20世紀的50至70年代,國家在貴州建設了一批以航天航空為重點的裝備制造業。貴州裝備制造業具有技術、人才、自主研發創新、市場開發等優勢,實力雄厚,具有進一步加強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基礎。振興裝備制造業是加快貴州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調整貴州經濟結構特別是工業結構的關鍵,對于增強工業實力、加快工業化進程、促進和擴大對外開放同樣具有深遠意義。按照“市場導向、政府推動、自主創新、重點突破”的總體發展思路,加快貴州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必須充分發揮軍工生產優勢,加快裝備制造業發展。

6.依靠科技進步發展高新產業和新興工業。高新技術產業是未來市場發展的方向,是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企業在投資時應選擇產業關聯度高,具有本地優勢的產業和產品,作為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和戰略重點。目前,貴州省已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包括新型能源、新材料、新設備、微電子、航空航天制造業、電子信息產業等。加大技術攻關、引進及集成,形成產業集群、技術集群,促進優勢產業的做大做強,同時,不斷加大吸引人才和投資的力度,為貴州工業提高附加值、工業節能、環境保護提供有力的技術保證,從而促進貴州經濟可持續發展。

7.加強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發揮產業集群優勢。產業集群是新型工業化的重要特征。貴州各大型企業,特別是支柱性產業應該加強企業技術聯盟,打破地域限制,分擔研發成本,運用新科技來改變目前企業的生產方式和發展方式。中小型企業也要加強彼此聯系,實行聯合,擴大規模,解決融資難問題。只有這樣,貴州的工業企業之間才能形成一定的產業集群,發揮產業集群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