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法律問題分析

時間:2022-08-20 11:10:20

導語:共享經濟法律問題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共享經濟法律問題分析

摘要:良好的法律制度有利于經濟的快速發展。作為一種新的經濟模式,以互聯網+租賃為特征的共享經濟適應了科技時代的發展,滿足了人們的需求,自其出現以來就備受關注和追捧。但同時,共享經濟發展過程中也產生了不少社會問題。本文將通過總結及分析共享經濟現狀,嘗試提出通過法制及其他方法解決當下問題。

關鍵詞:共享經濟;法律

一、共享經濟的概念及其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共享金融等幾大領域展開研究后的《2016年度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報告》①提出:截至2016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規模達到39450億元,增長率為76.4%,共享經濟的提供服務這人數約為6000萬人,共享經濟平臺的就業人數約為585萬人,同時,該報告預測共享經濟市場規模將逐年增長。由此可見,我國共享經濟的規模較大,且有較好的發展前景。

二、當下我國共享經濟所面臨的法律問題

(一)使用者:不規范參與使用共享經濟服務。使用者不規范使用共享經濟服務的行為是導致共享經濟產生亂象的直接原因。共享單車被隨處停放.隨意損毀,共享住宿被偷拍,因被私自用作拍攝.派對場所而被肆意破壞等等,都是由于共享經濟使用者不規范操作導致的,這些亂象也是最直接呈現在公眾面前的亂象。現階段發展共享經濟需要解決的問題都主要圍繞改善使用者的使用情況。(二)供給方:缺乏對使用規則的落實和維護。供給方對于平臺自身的管理。對使用規則的設置,對使用者權益的保障等,都是影響共享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供給方也需要對使用者不規范的使用行為負一定的責任。供給方對于使用規則的宣傳,僅局限于用傳統的閱讀條文條款的形式,而使用者往往忽略這一步,以至對使用規則有一定的誤解;對使用者權益的保障也有一定的失責,如押金的管理及退還問題一直未有完善的保障措施。(三)公共管理部門:對于共享經濟的公共管理產生的問題。就現階段看,公共管理部門在共享經濟的發展中并未盡可能地發揮其作用,特別在于完善基礎配套設施和完善法律法規兩方面:1.共享經濟相對于社會更方面是較新的經濟模式,基礎設施無法適應共享經濟的發展是必然的。例如,突然涌現的共享單車給缺少非機動車道的道路增加了交通壓力;缺少應急措施指引的居民樓對其改造為共享住宿帶來了安全隱患等。因此,要發展共享經濟需要為其完善配套的基礎設施。2.現行法律體系雖相當完善,但對于共享經濟,仍然有部分空缺和漏洞。對于共享經濟產生的各類問題,國家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先后出臺相關地方性條例,以促進共享經濟有序發展,如國家發改委等八部門于2017年印發的《關于促進分享經濟發展的指導性意見》.成都市新經濟委的《成都市關于推進共享經濟發展的實施方案》等。但上述條例為共享經濟發展提供的是指導性方向和意見,詳細、具體的解決措施并未作具體說明。由于缺少相關、具體的法律法規,使用者的違規行為未能得到制約。合法權益和救濟途徑未能從實際上得到有效保障,供給方的失當舉措未能得到及時的制止、懲戒及引導。因此,要發展共享經濟需要為其完善相關具體的法律法規。

三、促進我國共享經濟發展的建議

(一)加快立法:完善地方性共享經濟管理條例。完善具體的相關的法律法規,包括但不限于:明確共享物品的管理責任,對惡意毀壞.私有化共享物品的行為的定性及處罰方法,明確押金收取的標準及押金的管理辦法等,以促使共享經濟行業規范化發展。(二)推進普法:引導公眾規范參與使用共享經濟。1.增加規則的告知方式;除了在注冊頁面強制或者提示使用者閱讀使用條款,還可以將使用規則通過有趣的短視頻向使用者介紹和展示;2.張貼關于規范使用的宣傳海報;在地鐵站.公交站等人流密集的地方,張貼生動有趣的海報,如通過漫畫去介紹使用流程和規則,或者反諷違規行為。(三)保障施法:為促進共享經濟發展提供保障。1.設立行業協會,以督促同業企業均遵守相關規定,防止通過降低對用戶的要求進行惡性競爭的行為。2.增設信用分制度。針對違反共享經濟使用規則的用戶進行扣分處理,維護使用規則或一定時間內保持良好記錄的用戶可以加分。3.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在繁華地段,設置引導提示標志,如設置共享單車或共享汽車的建議停放區,在自行車道設置標志等。4.要求共享住宿的房主向住客提供清晰明確的應急措施,如當地的報警電話、走火通道路線,應急避難場所及路線等等。

[參考文獻]

[1]李真.共享經濟的勃興與挑戰———經濟學和法律視野下的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16.Vol38.NO.8.

[2]陳桂華.共享經濟模式法律問題思考[J].現代經濟信息,1001-828X(2017)021-0282-01.

[3]彭岳.共享經濟的法律規制問題[J].行政法學研究,2016(1).

[4]侯登華.共享經濟下網絡平臺的法律地位———以網約車為研究對[J].2017.Vol.35.NO.1.

作者:馮楚瑩 單位:江蘇警官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