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與農村經濟發展

時間:2022-01-12 08:43:57

導語: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與農村經濟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與農村經濟發展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化進程也不斷加快,但是城鄉之間的差距依舊很大,農村的經濟相對落后許多,形成明顯的兩極分化。一面是繁榮發達的城市經濟,一面是落后的農村經濟。面對這樣的現狀,縮短城鄉差距,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成為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同時,作為農村基礎制度的土地制度,其中存在著許多的不足之處,導致大量農用地逐漸流失,因此,失業農民數量也在不斷增多,大量的農村勞動力涌向城市,不僅造成了一系列留守兒童等問題,并且還無法保留足夠的,能夠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人力資源。

[關鍵詞]農村;土地制度;經濟發展

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是農村改革的重點問題,土地政策由最初的國有制變成農有農用,土地制度隨著社會的變遷經歷了多次的調整,如今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度,是滿足社會的發展和生產力的發展所應做出的選擇。

一、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和經濟發展的意義

土地的產權問題是進行土地制度改革的重點核心。在科學發展觀的影響下,農村的土地制度改革逐漸跨入新的發展階段。要實事求是的促進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逐漸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將現代科學技術不斷的應用在農業生產中,加快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步伐,推動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1978年,我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序幕,這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制度。土地制度改革使農村煥發了新的生命力,經濟的飛速發展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讓大多數農民都過上了小康生活,同時,也促進了農村消費水平的提高,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和主動性。農村的貧困人口數量也不斷地降低,使農村的生產經營活動煥發了活力。

二、我國土地制度存在缺陷,制約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土地的產權不明確

我國土地管理法規定農村土地產權屬于鄉集體、村集體和村民小組。但其實這些法律概念都十分模糊,從具體情況來看,土地的權利依舊掌握在政府的手中,一些基層的政府在沒有征得農民同意的情況下私自進行土地流轉,動用受眾權利進行“暗箱操作”,出現大量的違規用地現象。《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農村和郊區的土地除由法律規定屬于國家所有外,屬于集體所有。”基層政府是土地的管理者,濫用職權的現象會在很大程度上,損害農民的利益。通常,農民只有30年的土地使用權,因此,無法將其進行交易和繼承,當出現一些問題時,還很有可能被國家收回承包權,這種情況下,農民處在一個土地經營非常不穩定的情況下,不利于調動農民的積極性。許多鄉鎮企業的農村用地價格低廉,導致人們的觀念出現偏差,人們會認為在農村進行土地的利用成本很低,在這種觀念的誤導之下,就會出現大量的土地資源浪費現象。

(二)沒有健全的土地市場體系

目前,我國農村的集體土地管理環節非常的薄弱,由于相關法規對于土地流轉的規定非常抽象,導致相關部門無法對土地的流轉做出有效的管理。當一些農村集體土地出現糾紛時,也無法采用法律依據對其進行處理。農民與農民之間的土地流轉,也很容易出現操作不正確的現象,一旦農民與農民之間土地流轉出現問題,很容易出現扯皮現象,人們無法妥善處理。同時,對于土地的流轉缺乏專業的定價,在土地流轉時,轉出方漫天要價,而轉入方則想盡一切辦法壓低價格。農村土地的用途缺乏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隨意將土地進行開發,用作許多的非農業的用途,打亂了流轉市場的秩序。還有一部分農民不愿意從事農業勞作,也不愿意將土地承包出去,導致出現嚴重的土地資源浪費和閑置現象。長久的發展下去,必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

(三)過強的土地社保功能

目前,我國的農村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70%。承包土地對于許多農民來說,不僅能夠保障自身的基本生存,還具有一定的社保功能。為了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也為了維護農村的社會的穩定,農村的土地按農戶的人口數來分配,無論土地大小,每個人都可以分到一份屬于自己的土地,這一項政策還對我國的國民經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這樣的政策也導致農民不愿意輕易離開自己的土地,如果沒有一個長期、穩定、高收入的工作,大部分的農民都不會離開自己的土地。現如今,隨著城市化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土地的價值在逐漸攀升,許多農民看準了這一社會現狀,更加不愿意離開自己的土地,因為一旦離開,就很有可能失去很大的利益,免征農業稅的政策也是農民不愿輕易離開土地的原因之一。由此不難看出,如今我國的農村土地社保功能很強,這對推廣一些先進的農業技術來說十分不利,也會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礙農村經濟的發展。

(四)沒有形成規模的農業經濟

在改革開放的初期,農村用地實行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度,這項制度的實施在很大的程度上,將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調動起來了,但是,卻也將土地經營推到了一個小規模分散的現狀。這樣的分散經營極大地降低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阻礙了農業向現代化方向發展的步伐。隨著國際市場的競爭增強,我國無法形成合適的農業經營規模,農業生產的成本無法降低,導致農產品的產出率無法提高。農村也需要將富余的勞動力都轉移出來,增加農民的收入渠道,保證二、三線產業的穩定發展,將農業進行職業化發展,提高農業經營的效果,發展適度的規模經營,推動農業向現代化方向發展。

三、改進農村土地制度,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將土地所有權交給國家,將土地承包權交給農民

將土地所有權交給國家,將土地承包權交給農民,這是一種符合現有土地管理體制的產權體系,這種體系非常有利于土地的統一管理,并且能夠減少當前的土地管理成本。目前,我國的農村社保制度非常脆弱,而農村土地的社保制度又相對較強,所以,穩定農戶的土地承包權是非常必要的,這會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并維護農村的社會穩定。我國農村當前的土地承包權界定非常含糊,因此,要從法律法規上明確農民的土地承包權和使用權。注定這樣的法規后,除了政府征地外,其它機構或個人想要獲得土地就必須按照市場上的操作流程和規則來進行。法律也應當嚴格規定政府征地的范圍,嚴禁出現濫用征地的現象,當政府部門出現一些腐敗現象時,就會導致土地的征用混亂。上述的措施能夠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在土地流轉中出現的兼并現象,也能夠抑制沒有土地的農民失業現象,保障農民的基本生存條件,并且可以不斷地促進農業經營向規模化方向發展,從而不斷推動農村經濟的穩步發展。

(二)完善農村土地市場運營機制

不斷地完善農村土地市場運營機制,能夠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解決農業發展緩慢的問題。首先要建立土地管理的法律體系。明確土地所有權的主體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將土地承包權的有償出讓和流轉行為進行規范化管理,明確土地流轉雙方的責任和義務,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為農民取得最佳利益制造一個健康的法律環境。其次,要健全商品化的土地使用權的評估。因為目前,我國的土地分級制度和評估環節還處在一個初期起步階段,這樣的現狀對于將農村土地進行市場化的流轉和出讓非常不利。因此,需要盡快建立起土地定價的體系,以便能夠順利進行土地定級和評估的工作。最后,要不斷加強建設土地市場中介。目前,我國的土地中介組織發展不完善,缺乏金融機構的支持,因此,我國的農村土地很容易出現糾紛,土地流轉的頻率緩慢等現象。在這種現狀下,要不斷加快建立土地交易的中介組織。具體地說,就是讓國家將一級市場進行壟斷,將二、三級市場開放,讓農村土地進行公平公開的競價交易。具體的實施流程要在國家和政府的監督和調控之下進行。同時,各級相關部門要遵循公眾的意愿,將土地流轉的信息進行詳細登記和,積極進行土地開發的招商引資。目前,農村存在許多無人耕種和管理的土地,集體經濟這時應當出面將這些土地進行儲備,做好預先流轉的工作。在進行土地的儲備和流轉工作時,還需要較強土地的監管力度,創建一支專業的土地監管隊伍,大力打擊非法進行土地交易的行為,保證土地市場的健康發展。

(三)健全農村的社保體系

目前,我國的農村土地社會保障制度過強,但是,農村的社會保障制度卻相對較弱,這樣的現狀導致農村土地制度的創新工作困難重重。土地社保制度的強大讓大部分農民認為,自己的承包土地就是自己的福利保障,除非有更好的條件,否則不愿意輕易放棄,即使目前許多的農戶都發展了第二副業,但依舊將土地作為最后的基礎保障。所以,要順利進行農村土地制度的創新,將必須健全農村的社保體系,將社保作為農民的基礎保障,同時還要建立社會醫療保險等社會保障,解決農民的基本生存問題。各個地區也要根據自身地區的發展水平和實際情況,建立符合當地現狀的農村社保體系,將不具備經營條件的農戶主動將土地的使用權轉讓出來,實現農村土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在最大限度上提高農村土地利用率,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平穩發展。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農村土地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并不斷推動我國農業生產力的持續發展。但是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已無法適應時代的需求。因此,我國政府要根據當代國情,制定出符合時展需要和市場需求的農村土地制度,不斷完善農村社保體系,增強農村經濟的發展,保障農民的基本生活水平,逐漸縮小城鄉差距。

作者:高春華 單位:延安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田光明.城鄉統籌視角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