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

時間:2022-09-06 02:56:38

導語: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村經濟發展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原因分析

1.1改革開放制度效應

改革開放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各種資源也得到了更加合理、有效的配置,包括勞動力資源。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但是另外也強化了農民與土地的分離,突出了農村潛在剩余勞動力的問題,隨著農村勞動力剩余問題的進一步加劇,農村勞動力的外流需求進一步強化。并且隨著城鎮對各類福利制度、居民生活保障制度的改革,進一步弱化了農民在城鎮中就業、居住的制約,解除了農民自身生存的限制條件,使得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

1.2公共服務不完善促使勞動力轉移

與城鎮居民相比,農村居民無論是就業、醫療還是勞動保障、義務教育等各方面均不如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醫療等公共服務長期處于低供給狀態,甚至缺乏一些基本的公共服務產品;并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農村的污染問題也日益突出。雖然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政府的財政投入也日益向農村傾斜,比如道路硬化、建設衛生池等,但是這僅僅表現在硬件建設,而諸如醫療、文化教育、娛樂等軟件服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3生產要素投入少

由于農村基礎建設較差,因此整體投資環境遠遠比不上城鎮地區,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的現狀不利于農村經濟的增長。根據一組來自于部分農業大省的調查,2016年農用資金“非農化”現象比較嚴重,諸如經商務工人員借貸、農村信用社進城等資金分流渠道增多,除此以外,資金分配、使用各環節、渠道的截留與挪用也弱化了農用資金用于發展農村經濟的作用。國家投資體制改革過程中,農村的回報率始終處于較低的地位,農民的積極性低,這些均會導致農業生產現代化物資供應緊缺,惡化農業生產環境。

2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村經濟的影響

2.1正面影響

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村經濟的正面影響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緩解農村人地關系緊張的現狀。相關調研報告顯示,江蘇某鎮2005年常住人口人均耕地面積在0.96畝左右,而在2015年十年間人均耕地面積則達到了1.24畝,較10年前有顯著增加。主要就是因為人口外流導致部分耕地閑置,間接增加了人均耕地資源,而閑置耕地集中流轉至種植大戶,有利于發展集約化、規?;r業。其次,促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仍以江蘇某鎮為例,該鎮在2015年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村人口不到1萬人,農村居民從事非農業的比例也顯著高于從事農業的數量,即使留守農民其工作選擇也更偏向于第二、第三產業。由此可見,地方產業的發展提高了農業耕作的效率,降低了農民對耕地的依賴,農村勞動力通過從事非農產業來促進地方產業結構的調整與轉型。最后,提高了農村家庭的收入。江蘇某鎮其2005年農民人均年收入為6553元,而在2015年上升到了14119元,十年間增長了兩倍多,顯著提高了農民的人均收入,且有外出務工成員的家庭年收入顯著高于無外出務工人員的家庭,由此可見,勞動力輸出是目前增加農村家庭收入、改善其生活條件的重要途徑。

2.2負面影響

農村勞動力轉移對農村經濟的負面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農村勞動力資源匱乏。一般情況下農村勞動力轉移以青壯勞力為主,農村的留守從業人員以老弱婦勞動力為主,優質勞動力的缺失不利于現代農業的發展,進一步降低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從某種程度上抑制了農業產業化及先進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大量勞動力轉移不利于農業基礎設施的維護及建設,農田水利建設、植樹造林、修筑公路等公共事業發展滯后,直接阻礙了農業的正常發展。其次,農村勞動力轉移會影響第二、三產業的發展。農村有能力、有意圖從事個體工商業的勞動力更傾向于政策、資源更發達的城市地區,不利于農村個體工商業的發展。此外,農村文化資源的開發也會受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影響,文化產業投資長、見效慢,勞動力轉移使得農村文化資源長期處于閑置甚至流失狀態。最后,農村勞動力轉移不利于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弱化了轉移者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關注程度,而留守勞動力在基建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也會受到影響;此外,農村勞動力的轉移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農村學生集中在城鎮學校,促使農村優秀的師資資源向城市集中,從而直接影響到農村的教育質量。

3弱化農村勞動力轉移在農村經濟發展中負面影響的策略

3.1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從根本上提高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

教育是提高人們綜合素質的主要途徑,而在農村力勞動力大規模轉移的現狀中,除了普及、發展農村基礎教育外,針對成年人的農村科技教育具有重要意義。農村勞動力學習、掌握更先進的農村科技知識,才能更好地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促進先進農村技術的發展,從而促進農村經濟實體規?;?、集約化發展。當然,現實情況中政府可支配教育資源十分有限,農村科技教育供需矛盾突出,針對這一現狀可實行農業職業教育與產業培訓相結合的形式,突出當地農業職業技術院校的作用,鄉、村兩級農業單位積極協調,最大限度地彌補教育資源的不足。

3.2加大農村生產要素的投入

農村生產要素的匱乏使得我國現在還有很多地區農業生產仍以人力、畜力等傳統形式為主,農業機械化的普及度低,導致農業回報率低,導致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農業生產之間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因此要加大農村生產要素的投入,從政策、人才、資金等各方面優化農業勞動力配置,盡量留住知識豐富、技術專業、綜合素質高的本地人才,使農民認識到農業發展的前景,吸引農村勞動力回流。

3.3突出轉移勞動力的優勢,發展農村第三產業

第三產業是服務性、勞動密集型產業,涉及行業廣,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巨大,如果發展吸引力強的第三產業,增加農村就業容量,自然可以吸引大批轉移勞動力回流。并且第三產業中的部分產業勞動技能門檻設置較低,因此,可吸納文化素質、專業能力較弱的農村勞動力,以更好地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增加農民的人均收入。值得一提的是,現階段逐漸發展起來的網絡電子商務。電子商務無須大量密集型勞動力,適用于返鄉農民、創業農民,且我國農村地區具有豐富的農業原生態資源,且農村居民可憑借這一先天優勢發展特色電子商務、特色農業。不過農民對網絡電子商務的了解程度還遠遠不足,政府部門、相關單位要強化這方面的指導,引導農民群眾了解電商、掌握相關知識,積極推廣規模化電子商務平臺的建設與發展,推動農村經濟的穩定發展。

4結論

總之,我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對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是長遠而深刻的,而弱化其負面影響、調整社會分工結構是保證農村經濟穩定進步的必要措施。文章分析了我國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原因,闡述其對農村經濟的正面及負面影響,并嘗試提出弱化其負面影響的建議策略,以期與業內廣大同行共同探討,進一步促進農村經濟的穩定、快速發展。

作者:張映敏 單位:四川省涼山州德昌縣農牧局

參考文獻:

[1]張伯平,劉冰,石佳,等.淺析天津市農村勞動力轉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天津農林科技,2014(6).

[2]張敏.做好當前農村勞動力轉移工作的調查與思考———以臨泉縣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為視點[J].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