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生態農業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時間:2022-09-30 11:30:31

導語:解析生態農業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解析生態農業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摘要】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大國,也是世界上重要的農業大國。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于農業的支持力度,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不斷加快。在目前國家逐步重視環境保護的新形勢下,所有行業都在重視行業內的可持續發展。在此背景下,加快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應該認識到生態農業在農業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同時要重視環境保護和農業發展的協調統一,以期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生態農業;經濟發展影響

依然存在的相當數量的純農業傳統村莊與傳統農業發展模式的弊端正在逐漸凸顯,所造成的較為嚴重的農業環境污染問題直接影響了農產品的生產環境和質量,也造成了農業資源的極大浪費[1]。生態環境的嚴重污染和資源的大量消耗嚴重影響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發展生態農業的意義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發展過程中最嚴重的問題是缺乏資源。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領域不斷加大化肥農藥的的使用,這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非常嚴重,當地土地資源水資源都遭受到嚴重的污染,造成了土地板結和土壤肥力下降等問題,同時水資源的污染造成了當地居民生產生活用水的問題。傳統的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的突出特點之一就是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農民難以通過生產直接獲得擴大再生產的資本,僅能夠維持日常的生活使用,導致生活水平普遍較低。同時傳統的粗放型的農業生產方式對于生態環境具有非常巨大的破壞作用,尤其是對土地,土壤難以獲得養護,造成肥力下降、鹽堿化、產出降低,形成一個難以抑制的惡性循環。而生態農業的發展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尤其是對農業資源的有效利用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總體效益和農業從業人員的收入。因此,我們需要認識到生態農業發展對于我國農業的現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經濟效益,不斷提高了我國農民的經濟收入,同時也加快了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

2發展生態農業的必要性

在現階段,中國農業的發展必須按照合理需求安排農、林、牧、副、漁的生產要求,建立有效的發展戰略促進中國農業的發展。我國擁有14億人口,居民對于農作物的剛性需求非常巨大。但土地撂荒和土地荒漠化現象嚴重,土地規模化、機械化和可持續發展進度緩慢[2]。我國農業發展的突出矛盾之一就是人地矛盾,可有效利用的土地資源較少,而農業從業人口數量將近兩億,造成農業資源的緊缺。資源短缺已成為中國農業發展進程中不可忽視問題之一,農業發展面臨著非常多的問題,如土地資源、水資源等。發展生態農業則可以有效解決相關問題: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增強農業生產能力、平衡農業市場的供求關系等。此外,生態農業將減少化學藥品的使用,同時也對環境起到的了保護的作用[3]。

3生態農業對農業經濟發展的影響

3.1促進農業產業化的結構調整。我國地理環境和區域農業發展狀況差異化明顯,為使農業經濟得到有效發展,必須以自身優勢為基礎,根據社會需要適時調整本地農業生產結構,挖掘當地農產品的潛力和特色,農業發展注重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結合,在農業生產、加工,貿易進行商業整合,優化和增加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例如,在由于水產品和家禽的優勢以及水產品和家禽的徹底改造而使漁業和家禽更發達的地區,創建富有吸引力的獨特的品牌并提高市場競爭力;種植模型,河流加工廠,采摘農業,花卉生產基地等等,這些發展模式在某些地區已經成功并已形成特色。這表明了生態農業作為當前農業發展新趨勢具有非常巨大發展潛力,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可以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單位土地生產力,提高農民收入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同時,信息化的發展對生態農業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此外,通過在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整合農產品產銷一體化,增加農產品產銷規模,有利于農民增收,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4]。3.2生態農業能夠推動我國農業發展的進程。生態友好型農業模式由多種技術和要素組成,是將前沿的農業管理理念與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相結合。在進行生態農業生產時,必須適應當地條件,并根據區域資源優勢和農業特點選擇農業生產活動。不同地區發展形式各不相同,在實施生態農業中,有必要根據生態環境的優勢及時改變農業生產方式。這是保證農民的經濟利益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唯一一件事。采用生態農業模式,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經濟效率,而且可以提高我國農業生產效率,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這對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5]。3.3強化農業發展政策保障及財政傾斜。為了加強生態農業產業的發展,有關部門在吸引外資和民間資本參與發展時,必須完全依靠國家宣布和執行的生態農業發展政策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同時,有關職能部門必須在生態農業發展過程中提供積極穩定的政策支持,以大力支持生態農業產業的快速穩定發展。隨著越來越多的資金進入生態農業領域,不僅為生態農業發展開辟了更多的市場空間,而且可以實現生態農業利益最大化,實現互利共贏的目標。此外,隨著生態農業的快速發展,各部委和財政部門應制定有助于生態農業發展的政策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實施,并為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充足而有效的多方面的財政支持,這樣不僅可以加快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還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益。3.4發展國際貿易。中國是農業大國。為了實現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有必要確保農產品質量,并在反傾銷問題上采取適當措施。而我國在實際農業生產活動中,農藥使用過多,牲畜和水產品中殘存的有毒有害物質降低了農產品的質量,從而限制其國際貿易的良性發展。通過發展農村和城市的生態農業可以有效地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為達到這一目標,必須結合國外的先進經驗、先進技術和管理水平,結合中國國情,構建純凈和優化的生態結構,發展生態農業,確保農業生產,這將對國際貿易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3.5生態農業能夠提高農業資源利用效率。發展生態農業可以更好地利用資源,有效提高我國農業資源的實際利用效率。在農業發展方面,農業資源是基礎。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國采取了適當措施,控制經濟發展產生的廢物,減少農業廢物。此外長期以來對節約用水的高度重視,對滴灌、噴灌的節水灌溉設施的推廣有效的提高了用水效率,為農業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和農業經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7]。3.6提高農業從業人口經濟收入。我國傳統的小農經濟注重精耕細作和較小的生產規模,這一傳統的生產方式造成農業人口收入水平低下,并導致難以進行擴大再生產。同時,傳統農業對于自然災害和人為傷害的承受能力較低,應災能力水平低下。傳統農業的這些生產方式都是制約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重要因素。而生態農業相對于傳統農業,更加注重農業的生態效益。生態農業的發展對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具有非常巨大的積極引導作用。所說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農業現代化才可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生態環境以及生態農業的發展的重要意義和積極推動作用,可以從我區吳忠市的農業發展窺其門徑,例如,吳忠市鹽池縣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土地沙化面積占82%,年揚沙天氣近百天。自2000年提出“生態立縣”之后,除了大規模的開展植樹造林之外,結合當地特色畜牧業的發展,改變灘羊飼養式,將放養改為圈養,并進行標準化養殖。2020年,預計農業生產總值可達到17.4億元,同比增長4.3%。鹽池灘羊已成為寧夏在中國富有影響力的特色農產品品牌之一,除帶動當地農民脫貧致富外,同時也帶動了當地鄉村休閑、農家體驗等特色農業旅游產品的發展。生態農業旅游已成為當地縣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2019年,該縣旅游人數突破126.19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4.07億元,實現了生態也能當飯吃的愿望。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生態農業既可以直接提高農民的經濟收入也能夠促進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是我國農業現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未來發展的新方向新趨勢。

4結束語

發展生態農業產業不僅可以有效改善中國目前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而且可以有力地支持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在生態農業產業積極發展的過程中,有關部門要從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入手,通過科學分解和重組農產品來提高農業經濟效益,為中國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作者簡介:李亞麗,1975年生,女,回族,大學,助理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經濟、林業經濟、農業生態等。

參考文獻

[1]王文君.傳統農區農業環境污染的現狀分析[J].山西農經,2018(23):58+60.

[2]王運嘉.中國農業現狀分析[J].現代農業研究,2019(11):33-34.

[3]姚長林.可持續發展視角下生態農業經濟的發展路徑解析[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9(5):164-165.

[4]呂娜.參與主體視角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及其保障機制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9.

作者:李亞麗 單位:寧夏濕地保護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