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常態旅游經濟發展特征及對策
時間:2022-01-06 09:00:58
導語:經濟新常態旅游經濟發展特征及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旅游產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朝陽產業,不僅在上行周期中呈現出極強的發展潛力,還在下行軌道中彰顯出其對地方經濟和其他產業的拉動作用。旅游產業在經濟新常態下呈現出需求顯著上升、營銷模式發生轉變、業態愈發豐富等特征,旅游產業應明確打造具有環境系統性的旅游產品、與國際旅游市場接軌、因地制宜地進行旅游資源開發、深化產業間融合發展、加強旅游產業生態圈建設的發展路徑,優化調整旅游產業結構及動力機制,推動旅游產業提質增效、驅動升級,促進新常態下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新常態;旅游經濟;旅游產業;發展路徑
經濟新常態意味著經濟增速從高速增長轉變為中低速增長,并通過以創新為驅動力、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等方式推動國民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旅游業作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柱產業之一,在國民收入上升、政策扶持、市場龐大等多種因素的支撐下高速發展,但由于部分旅游景區過分依賴旅游資源、缺乏系統規劃等問題,給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一定負面影響。為此,在經濟新常態下需要轉變旅游經濟的發展模式,結合經濟新常態下旅游產業發展特征,探討旅游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路徑,從而合理應對經濟新常態帶給我國旅游經濟的機遇與挑戰。
一、經濟新常態下的旅游產業發展特征
(一)旅游需求顯著上升
國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使得我國旅游市場呈現出井噴式的發展態勢,旅游產業總產值增長率連續五年超過國民GDP增長率。根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國內旅游人數達到60.06億人次,同比增長8.4%。國內旅游收入5.73萬億元,同比增長11.7%。入境旅游人數1.45億人次,同比增長2.9%。國際旅游收入1313億美元,同比增長3.3%。出境旅游人數達到1.55億人次,同比增長3.3%。可以見得,我國旅游市場已經進入了繁榮發展的階段,人們的旅游消費需求從單純的觀光需求轉變為涵蓋觀光、度假、運動、體驗等多種要素在內的旅游需求。從旅游消費方式的角度來看,我國旅游市場兼顧大眾和小眾旅游,且自駕游、探險游等旅游消費方式逐漸興起,呈現出了多元化的旅游消費趨勢,并逐步進入旅游發展新常態階段。
(二)旅游營銷模式轉變
信息技術的普及發展衍生出了多種類型的旅游產品及營銷方式,在“互聯網+旅游”背景下,全域旅游、智慧旅游、鄉村旅游、畢業旅游、體育旅游、文化旅游等業態的出現,推動了旅游產品與服務的多元化發展。從營銷模式的角度來看,我國旅游產業逐漸形成了三種營銷模式:其一,景區營銷與渠道營銷相結合。景區營銷是指旅游景區與旅行社合作開展的傳統旅游營銷模式,其結合自身資源稟賦劃分營銷區域,并通過派駐負責人的方式開展區域內的旅游營銷工作,開發并推廣多種類型的旅游產品,實現旅游景區與旅行社的共贏。在新常態下,景區營銷渠道需要與渠道營銷相結合。例如,可以采取聯合營銷的方式,建立旅游景區與周邊景區的合作關系,從而共享游客資源和旅游路線,避免景區間的無意義競爭。與此同時,還可以利用互聯網的信息傳播能力,全方位、立體式地展示景區的旅游資源,采取低成本的營銷方式激活潛在消費者,實現旅游景區與消費者間的雙向互動。其二,景區營銷與游客營銷相結合。旅游景區需要樹立以游客為本的營銷模式,構建景區游客信息化系統,通過對游客數據及景區數據的分析,開發符合游客個性化需求的旅游產品和營銷策略,通過提升游客對景區的口碑實現高效旅游營銷。其三,景區營銷與員工營銷相結合。旅游企業需要通過規范化的員工培訓,提升員工素質和服務技能,為游客帶來人性化的旅游服務,改善游客旅游環境,并通過構建游客評價機制進行自我完善和提升,通過對旅游產品及服務的不斷創新,提升旅游景區質量與核心競爭力。
(三)旅游業態愈發豐富
雖然新常態下的旅游產業仍然以吃、住、行、游、娛、購為核心,但在旅游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進程中,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融合逐漸衍生出了多中心的旅游業態,使得旅游產業呈現出了新思路與新格局。例如,全域旅游業態要求旅游產業與政策法規、公共資源、生態環境等資源相結合,優化配置區域內的旅游資源,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智慧旅游應用物聯網、大數據等高新技術,通過對游客信息、旅游資源、旅游路線等數據的分析,能夠對旅游規劃進行及時調整。鄉村旅游側重于展示與城市環境截然不同的鄉土風情,不僅能夠有效發展旅游經濟,還能夠為扶貧脫貧工作提供支持,屬于偏向于度假休閑的旅游模式。畢業旅游具有周期性、集體性的特征,且畢業旅游消費數量大多集中于300-5000元,擁有巨大的開發潛力。體育旅游以體育項目為核心,是旅游產業與體育產業融合所形成的新業態。文化旅游重視讓游客體驗不同地區的文化氛圍,能夠滿足游客的文化需求,要求旅游景區對其文化資源進行充分的分析與開發。
二、經濟新常態下旅游經濟發展路徑
(一)打造具有環境系統性的旅游產品
傳統旅游景區更重視通過旅游資源提供旅游產品和服務,缺乏對旅游環境的認知。但在新常態下,旅游環境對旅游經濟發展的影響日益突出,長期受城市的束縛使得人們愈發向往自然,這就使得原生態的旅游環境往往更易于被游客所接受。為此,旅游景區需要打造具有環境系統性的旅游產品,滿足游客對于原生態環境的追求,且要協調旅游資源與環境承載力之間的關系,避免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進而確保自然旅游景區的可持續發展。
(二)與國際旅游市場接軌
旅游經濟體系是以社會市場為導向的,如果脫離市場經濟的指導,必然令旅游經濟產生斷層現象。通過對出入境旅游數據的分析可以看出,國際旅游擁有龐大的潛在市場,發展國際旅游線路能夠擴大我國旅游市場規模,并通過與周邊國家合作的方式拓寬旅游產業的營收能力,有效提高對國外游客與旅游資源的引入力度,實現國內外旅游產業的雙向互動。
(三)因地制宜地進行旅游資源開發
新常態下,為滿足游客休閑、購物、運動、生活等多元化的消費需求,旅游景區需要通過對自身資源稟賦與旅游市場整體動態的分析整理出游客的目標人群,并結合旅游消費的需求進行因地制宜的旅游資源開發。同時,旅游產業需要與地方政府進行深度合作,通過獲取社會公共服務系統的支持,實現碎片化旅游市場的整合和特殊建設,構建旅游大市場以提升旅游景區資源開發水平。
(四)深化產業間融合發展
經濟新常態下,為充分發揮旅游產業對地方經濟發展的拉動作用,需要將旅游產業與農業、工業、體育、醫療、文化、金融等多個產業進行深入融合,構造區域性的綜合新產能。在融合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從產業自身做起,發展更多優質的旅游產品,并擴大旅游營銷及服務力度,推動旅游景區的品牌化建設,為其他產業的發展起到提振效應,另一方面需要推動旅游產業提質增效,緊密結合地方資源稟賦特點,賦予旅游產業休閑度假、運動養生等新的服務模式,從而構建“旅游+”的經濟生態。
(五)加強旅游產業生態圈建設
經濟新常態下,推動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可以借鑒生物學中的生態群落概念,充分考慮空氣、水質等與旅游產業相關的生態群落因素,通過對技術、制度、文化等方面的革新構造旅游產業生態圈,建立新型旅游體驗目標鏈,加強對旅游資源的統籌管理,利用旅游景區之間的資源共享取代資源與市場的爭奪,營造契合旅游產業發展實際需求的良性循環產業生態圈,通過旅游產業生態圈建設促進我國旅游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結語
在經濟新常態視閾下,我國國民旅游需求顯著上升,呈現出多元化的旅游消費趨勢。旅游營銷模式也呈現出景區營銷與渠道營銷、游客營銷、員工營銷緊密結合的格局,加上全域旅游、智慧旅游等業態的興起,豐富了我國旅游產品的業態類型。為此,我國旅游產業亟須打造具有環境系統性的旅游產品,積極與國際旅游市場接軌,做到資源和游客共享,根植于地方資源稟賦進行旅游資源開發,推動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加強旅游產業的生態圈建設,實現旅游經濟的提質增效。
參考文獻:
〔1〕蔣伯美.新常態下旅游休閑經濟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關聯性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1(1):185-187.
〔2〕朱海艷,孫根年,李君軼.中國31省市國內旅游經濟差異影響因素的空間計量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9(5):197-202.
〔3〕莫新祿.經濟新常態下旅游供給側改革的路徑探索〔J〕.黑河學院學報,2019(3):66-67.
〔4〕陳婷.構建經濟新常態下的中國鄉村旅游創新驅動模式研究〔J〕.科技資訊,2020(11):231-232.
作者:薛欣飛 單位:山西旅游職業學院
- 上一篇:農村小學德育現狀調查及策略
- 下一篇:信息技術如何培養學生語文綜合素質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