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山東省農業產業化的突破策略
時間:2022-04-22 10:14:00
導語:小議山東省農業產業化的突破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健詞:農業產業化;趨勢特點;現狀分析;對策措施
摘要:新形勢下,農業產業化要從強化組織協調,注重基地建設、發展中介組織、完善配套政策等四個方面重點突破。山東省于1993年率先提出并實施了農業產業化經營戰略。十幾年來,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了輝煌成就,農業產業化經營正呈現出由自發過程逐漸向自覺過程轉變、由松散型連接逐漸向緊密型聯結轉變、由以促進農民增收為主的經濟功能逐漸向全方位的綜合功能轉變的趨勢和特點,標志著農業產業化開始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近年來,國內外市場環境不斷發生調整變化,我國農業產業化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2008年中央一號文件特別強調,“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繼續實施農業產業化提升行動,培育壯大一批成長性好、帶動力強的龍頭企業,支持龍頭企業跨區域經營,促進優勢產業集群發展?!边@就為深化和發展農業產業化指明了方向。因此,在新形勢下,如何重新審視農業產業化經營,探討深化與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對策措施,是當前具有較強現實意義和理論研究價值的重大課題。
一、山東省農業產業化的現狀和特點
從產業的角度看,山東省農業產業化經營已經從最初的以出口為導向的新興特種產業,逐漸擴展到所有傳統主導產業;從區域的角度看,東部地區農業產業化經營不斷深化,中部地區迅速崛起,西部地區緊追不舍,東中西梯次推進的格局已經形成;從所有制的角度看,各種資本紛紛進入農業產業化經營領域,民營龍頭企業成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的主導力量。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07年底,全省各類產業化組織總數達到13706個,其中銷售收入1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9377家,規模以上龍頭企業6853家。各類產業化組織總資產達到4906億元,其中龍頭企業總資產為4730億元,2007年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7487億元。各類產業化組織共帶動農戶1433萬戶,占全省農戶總數的69%;其中龍頭企業通過多種形式直接帶動基地農戶968萬戶,基地農戶增加收入184億元,戶均1900元(數據來源:山東省農業廳,《2007年度山東省農業產業化與一村一品統計調查數據分析》,2008年3月)。與此同時,農業產業化呈現出以下四個特點,標志著農業產業化開始步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一)由利益驅動下的自發過程逐漸向政府引導下的自覺過程轉變
農業產業化經營起源于東部地區,最初是諸如諸城外貿等外向型企業在利益驅動下,為獲取批量化、標準化的農產品原料供應,自發采取的一種經營形式。一開始是“龍頭企業+農戶”,后來發展成“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再后來是“龍頭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組織+農戶”,由于這種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解決了農戶分散經營與國內外大市場的對接問題,逐漸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和接受,并在政策引導下,逐漸形成了“企業跟著市場跑,結構圍繞企業調,項目依托基地建,農民照著訂單干”的格局。
(二)由以簡單買賣為主的松散型連接逐漸向產權式的緊密型聯結轉變
農戶由最初的賣出原料產品獲得一次性收益,逐步發展到與龍頭企業共同分享加工、銷售環節的利潤。表現在利益聯結關系上,不少地方已經實現從訂單關系到合同契約關系以及合作制按利潤返還、股份制按股分紅、反租倒包、兼并聯合等關系的演進。這種由簡單買賣到產權聯結的演進,使得土地變“股權”、農民變“股民”成為現實。
(三)由以促進農民增收為主的單一功能逐漸向全方位的綜合功能轉變
各種先進生產要素的導入及龍頭企業主體作用的充分發揮,對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在促進農民增收的同時,對農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升級、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管理體制的創新和農村城鎮化進程,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農業產業化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經營規模偏小、競爭力不強
規模經營是農業產業化的基本內涵與本質要求,也是推行農業產業化的重要立足點之一。目前山東省農業產業化組織建設領先全國,具備了一定的組織規模,但就總體而言,龍頭企業仍未從根本上擺脫“小、散、低、弱”的狀態,中介組織數量少且多不規范,導致經營規模偏小,遠沒有達到資源配置的集約邊際。目前在全國42萬個龍頭企業中,銷售收入億元以上的僅占4.7%。山東的情況稍好,9375家龍頭企業中,銷售收入億元以上的也僅占到14.3%。2007年,山東省平均每個龍頭企業帶動基地農戶1033戶,帶動種植業基地6141畝。中介組織方面,平均每個專業合作社僅擁有資產174萬元,社員708戶。如此狹小的經營規模,難以形成規模經營優勢。
(二)組織化水平不高
在整個農業產業化組織體系中,龍頭企業和農戶是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合作的利益主體。兩者談判地位的不對稱,是造成各類矛盾和糾紛不斷出現的癥結所在。在西方發達國家,農戶合作組織,不僅是農民利益的維護者,同時也是農業產業化的推動者,被稱之為除市場與政府之外的“第三種力量”。而以此反觀我們的現實是,全國農村合作組織帶動的農戶占全部農戶總數的比例僅為9.8%,山東為16.6%,眾多農戶處于分散經營狀態,難以從農業產業化鏈條中享受平均利潤。
(三)利益聯結不夠緊密
利益聯結與分配機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中最核心的問題,也是農業產業化有效運轉的內在動力。從現實情況來看,農戶與企業利益聯結不緊密,合同合作關系模糊,“利益均沾、風險共擔”的利益聯結機制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在具體操作層面上更缺少應有的可行性與規范性。
三、對策建議
(一)強化組織協調
各級政府要做到扶持政策有連續性,指導工作有連貫性,協調服務有創新性,不斷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服務質量。加強農業產業化的組織機構建設,強化綜合協調管理服務職能,改善服務手段。搭建多形式的服務平臺,組織開展龍頭企業與科研單位、農技推廣機構及龍頭企業之間的對接活動,引資與引智相結合,充分整合現存資源,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二)注重基地建設,解決“瓶頸”制約
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連片開發建基地,圍繞龍頭建基地”的思路,形成產業化基地布局的區域化,建立與資源特征相適應的區域經濟格局;形成基地經營的集約化,使基地建設與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相結合;形成基地生產的專業化,提高名特優產品在農產品總量中的份額。盡快研究制定扶持龍頭企業基地建設的政策,引導和幫助龍頭企業增加對基地建設過程中基礎設施、檢測設備、人員培訓等方面的投入。在實際工作中,突出做好三點:一是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前提下,探索創新土地流轉新機制,實行適度規模經營;二是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重點,進一步做好技術指導服務;三是制定優惠政策,引導龍頭企業加大投入,積極參與農產品生產基地的建設。
(三)發展中介組織,建立健全利益聯結機制
繼續推行合同契約、訂單農業等有效形式。龍頭企業和農戶之間的利益聯結方式因發展階段和產業的特點不同,應容許企業和農戶利益聯結方式的多樣化,無論哪種利益聯結機制,都要堅持農民和企業互利的原則,切不可強加干預。對于目前廣泛采用的合同契約、訂單農業、合同加服務、股份合作、資產入股等利益聯結形式,都要注意總結經驗,引導其向規范化的方向發展。堅持“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參考文獻:
1、許月明.土地規模經營制約因素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6(9).
2、陳偉,陳恒林.農業產業化是新農村建設必由之路——國外經驗及啟示[J].環境經濟,2007(Z1).
3、唐春根,李鑫.國內外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比較分析[J].世界農業,2007(2).
4、龍方,任木榮.農業產業化產業組織模式及其形成的動力機制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7(4).
5、郭曉鳴,廖祖君,付嬈.龍頭企業帶動型、中介組織聯動型和合作社一體化三種農業產業化模式的比較——基于制度經濟學視角的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7(4).
- 上一篇:新課程怎樣引入學生有效的學化學
- 下一篇:市區地震部門年度工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