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特點及結構性問題

時間:2022-08-06 10:56:00

導語:經濟特點及結構性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特點及結構性問題

中國是一個東方大國,但遺憾的是,就它的經濟增長模式而言,卻具有小國特征。大國經濟的特征是消費社會,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是靠消費增長;而小國經濟的特征是生產社會,主要是靠資金、靠投資、靠項目來拉動經濟增長。中國過份以來出口的“比較優勢戰略”恰恰是一個小國戰略。中國的大國優勢就是國內的大市場,但這個大市場卻多年來“啟而不動”。中國的社會情況自然與尼日利亞這樣的第三世界國家不能相提并論,但中國經濟增長模式對投資的高度依賴也是現實。作為一個倡導和平崛起的國家,無疑未來的發展之路應該是去搞大國經濟,走向消費社會,而不是堅持小國經濟的做法.

中國在成為大國經濟的道路上,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域外經濟體的更大制約和挑戰,這可以稱為大國經濟“成長中的煩惱”。對于這些外部壓力,當然需要采取更為務實、靈活和富有智慧的措施進行化解,包括像李稻葵教授建議的培養國際型人才,采用大國的經濟外交和大國的國際輿論導向。但化解外部挑戰說到底取決于自身的發展態勢,骨骼強健的人相對于身體屏弱的人對病毒侵入更有抵抗力。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經濟當然需要對外部保持敏感,但更需要在審懊的自身改革的基礎上謀求長期發展。在中國成為大國經濟的時刻尤其要深思改革的績效和未來的努力方向。實踐證明,中國的改革開放在總量層面上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基于這點我們才有可能和有資格去討論所謂的大國經濟及其未來戰略問題.

近年來,圍繞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的前景問題爭論不。中國的高速度增長能不能長久持續下去?眾說紛紜。歸納起來,可分為兩種:樂觀論和悲觀論。絕大多數體制內學者持樂觀論,境外多數投資銀行及跨國公司看好中國經濟的未來.

總的來說是樂觀論的大合唱蓋過了悲觀論的黃昏悲歌.

中國經濟存在向好發展的基礎,樂觀論者的主要論點歸納起來有如下方面:一是工業化階段高增長論。在工業化的整個階段尤其是中前期階段,經濟都呈高速增長。經濟明顯減速是在工業化接近完成和完成以后.

二是起點低增長潛力大論。中國就像一架起點不久正在加速的高速列車,起點低,加速和高速的時間就長。中國目前人均GDP的水平還很低,增長的人均基數還較小.

三是高儲蓄高投資論。儲蓄是投資最主要資金來源。一般情況下,高儲蓄率對應高投資率。高投資率下的較多投資,一方面直接擴大了需求,通過需求拉動了經濟增長,另一方面,投資又會形成新的生產能力,新的生產能力意味著社會供給能力的增加。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儲蓄率一直很高,大體在40%左右,這一水平已高出世界上一些高儲蓄利的國家和地區.

四是人口遷移城市化輪。中國面臨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遷移潮,在未來的幾十年內,中國數以億計的農民有如滾滾洪流涌向城市和城鎮,中國近4既的城市率具有異常巨大的上升空間,城市人口每增加l%就是1300一1400萬,如果在增長10%就是1.4億人口,這是多么巨大的新增城市人口購買力.

五是廉價的勞動力外加外資外貿推動的“世界工廠”論。過去30年的高速增長離不開外資推動和對外貿易。中國已成為吸引外國直接投資即FDI最多的國家。外資的流入不僅增加了國內可用資金,而且帶來了高新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中國對外資的最大吸引是廉價勞動力。中國擁有幾乎無限供給的勞動力和數量眾多受過高等教育的不斷增加的同樣相對廉價的高素質的勞動力。中國現擁有在校大學生2000萬,為世界之最.

六是市場巨大的消費結構升級論。中國市場巨大而層次分明。13億人口的市場本身就像一個世界,相當于歐洲36個中等國家。①但改革開放并沒有解決所有的問題,在一系列的結構性問題上還存在深化改革的必要。對于中國的大國經濟而言,總量上的顯著績效和結構上的問題從生正在形成某種失衡關系,對結構問題的解決不僅決定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是否具有可持續性,而且也決定著中國的大國經濟是否能夠繼續保持國際競爭優勢。這并不是悲觀論和唱衰論,而是中國經濟必須正視的現實問題。具體地說,這些結構性問題包括七個方面:

1.二元經濟結構繼續強化,反差過大。改革開放以來,二元經濟結構并不是沿著一條平滑軌道在持續轉化,而是經常表現出波動、遷回、反復甚至強化的趨勢。在這種背景下,不考慮物價的名義人均收入差距、剔除物價的實際人均收入差距以及人均消費差距,這三個指標均在繼續拉大。中國的基尼系數遠超過了國際上公認的0.40的警戒線,連中國的富人也認為貧富差距過大。由于經濟的高速增長并沒有伴隨著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對收斂,因此我們尤其要關注類似于沃爾芬森的警告:“今后10年內,如果以目前的速度發展下去,中國有可能成為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中國在10一15年時間內面臨的最大挑戰基本上是社會正義。”②

2.區域差距繼續擴大。改革開放之后,區域差距一度縮小而在20世紀90年代之后,“東部俱樂部”與中部和西部的地區間收入差距逐漸擴大的.

1978一2005年東部、中部和西部的GDP占全國比重的平均值分別為56%、26%和18%。在收入水平影響消費水平和結構的情形下,不同區域居民的消費水平差距和消費格局差距不僅沒有縮減,反而有相對拉大的趨勢。30年來中國區域差距在世界上其他114個經濟體中,增長差距也是世界最高的.

3.資源消耗難以支撐為了經濟的高速增長。國家發改委領導曾經透露,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創造的1美元GDP能源消耗是其4一10倍,33種主要產品的單位資源消耗量比國際平均水平高出46%,8個高耗能行業的單位產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進水平高47%,而這8個行業的能源消費占工業部門能源消費總量的73%。中國GDP僅占世界總量的4%多一點,但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水泥等的消耗量均達到了世界總消耗量的1/3或1/2左右。2005年中國經濟規模為美國的1/6,但原煤消耗超過了20億噸,幾乎是美國的2倍。水資源急劇減少,江南水鄉也出現了流域性缺水.

4.環境質量的持續下降,環境污染和生態退化己十分嚴重。水污染、空氣污染、噪音污染嚴重,大河、大江、大湖的污染和生態功能退化,江南等地出現水質性缺水。2007年初環保部首次采用“區域限批”利器對付屢禁不止的環境污染事件。而根據聯合國全球項目對全球主要城市的觀測記錄,北京空中顆粒物污染是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標準的4一5倍.

5.國內消費對宏觀經濟的拉動力過弱。中國的消費率在世界各主要經濟體中是最低的。所謂拉動經濟的“三架馬車”投資、消費、出口,2005年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33.3%。投資是48.8%,凈出口為17.9%。同年美國的家庭消費占GDP的70%,英國為60%,印度為61%。過高的投資貢獻率使經濟增長伴隨著資本一產出比的不斷上升,過高的凈出口貢獻度使經濟受外部波動影響的概率增加,過低的消費率以及與之相伴隨的高儲蓄率使得國內需求相對不足,不同階層居民不能充分地、相對均勻地分享改革開放的成果.

6.勞動力密集型的粗放型增長方式,技術進步、經濟組織和經濟制度等要素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體現。隨著投資增長的加速,中國的資源利用效率降低了。如果考慮到資本一產出比率的上升趨勢,則總體上中國的經濟增長是粗放型的,而不是集約型的;是更多依靠“汗水”,而不是“靈感”,是更多依靠投資主導,而不是技術主導。在“微笑理論”的作用下,人們有理由懷疑這種增長模式的未來盈利空間是否依然很大,而在要素供給有限和邊際報酬遞減規律下,人們更有理由質疑此種增長方式是否具有持續性.

7.公共產品供給和配置方面,改革并沒有取得顯著的成效,尤其是與居民生活緊密相關、帶有民生性質和社會保障功能的公共產品改革不能令人滿意。在教育方面出現了上學難、上學貴的問題,而醫療方面也出現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農村的部分貧困家庭因教返貧、因病返貧的案例屢見不鮮,而城市居民的住房需求也正在承受著由于地方政府和地產商人所推動的高房價的考驗。除此之外,電信、煤氣、水、電、郵政等帶有明顯行政壟斷行業的部門,沒有形成基于與利益相關主體有效談判的價格和服務形成機制,圍繞這些公共品的價格確定和服務提供問題也正在不斷凸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