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培育探微
時間:2022-01-19 09:24:39
導語: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培育探微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目前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問題與不足
從不同的角度對人才的分類亦不同,從生產或工作活動的目的來分,現代社會的人才可分為學術型、工程型、技術型和技能型四類。應用型人才不同于理論型、學術型人才,它強調的是知識在實踐中的靈活運用、基礎性與應用性的科學結合,傳統的教育模式已經落伍。由于部分高校在培養模式上未能很好地突出應用性,導致培養的人才專業知識不全面,特長不突出,實踐經驗不足,動手能力不強,無法適應社會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的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不適應”:
(一)教育理念與管理體制不適應經濟社會的多元化發展要求高校構建不同層次和類別的教育體系,以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然而長期的精英教育模式以及高等教育的統一體制,使部分高校對應用型人才內涵的理解出現偏差,培養體系仍然沿用了傳統的培養模式,更沒有考慮市場需求與地方經濟的特點,在人才培養上忽視分層分類的特征。有的高校在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上偏重知識體系的構建,忽視學生應用與實踐能力的訓練與培養;有的高校又簡單地將應用型人才培養與高職高專的培養模式等同,忽視理論知識的傳授。因此,培養出來的學生既不是研究型人才,也不是技能型人才,更不是二者兼而有之的復合型人才,不符合社會發展對“一專多能”人才的需要,客觀上導致了大學生就業處處碰壁。
(二)學科專業設置不適應高校應該為經濟發展儲備足夠多的勞動力資源,成為推動社會發展和地方經濟的強勁動力。然而,部分高校的教育體系建設與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不相適應。一方面,在學科專業上設置不完善,部分專業重復設置現象較為嚴重,優勢學科建設滯后,加上專業分割過細,知識之間缺乏交叉融合,對學生缺乏發散性思維、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知識不全面、特色不突出、實踐能力不強,不能勝任實際工作,就業困難也就不難理解;另一方面,部分高校應用性學科專業建設薄弱,課程設置與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結合不密切,未能突出應用性教學的內容,從而忽視實踐教學環節的系統性、規范性和重要性,忽視實踐教學的評價體系建設。產學研結合力度不夠,沒有形成成熟的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地方高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的能力。
(三)師資隊伍建設不適應高校師資隊伍建設與快速發展的高等教育形勢不相適應。由于擴招導致師資數量不足,生師比過高,教師工作量過大,影響了教學質量的提高。同時,師資結構不合理,水平參差不齊,學科帶頭人少,具有較深的專業理論知識與豐富的實踐經驗“素質能力”的“雙師型”教師隊伍薄弱,導致技能型人才培養受到嚴重限制。此外,培養環境封閉,教學方法傳統。教師大多仍采取以“照本宣科”為主的“填鴨式”教學,單純注重知識的傳授,缺乏課堂互動與課外實踐,不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知識運用能力與探索、創新精神的培養。實踐教學的設置不夠科學合理,實訓基地建設不完善,導致校外實習成效不高。
二、深化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高校如何適應區域經濟的發展,為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已成為社會關注的重要課題。要提高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匹配率,高校必須明確人才培養、學科專業的目標定位,完善教學課程體系和深化實踐教學改革,切實提高師資隊伍建設水平和教師的綜合素質。
(一)明確人才培養、學科專業的目標定位,加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為目標,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主線,以加強綜合素質教育和實踐教學為突破口”,科學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合理構建課程體系,優化整合教學內容,注重實踐教學環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注重學生專業能力、創新創業能力、職業道德以及個性化培養。尤其是加大經濟發展急需的應用型高層次專門人才培養的力度,在學科布局、培養體系等方面向應用型領域傾斜,積極開展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努力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策略和實施體系。
(二)完善教學課程體系,切實提高人才培養水平優化課程設置。借鑒國內外著名大學的專業培養計劃,結合辦學定位和學科特色,按照“厚理論基礎、重應用實踐”的人才培養目標,優化知識結構和課程體系。一方面,構建相同學科基礎平臺,以專業方向劃分多模塊課群,構建以核心課程和選修課程、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相結合并有利于學科交叉與融合的課程體系,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另一方面,完善學分制建設,增加實踐教學的學時學分比重,可將專業實習、社會實踐、科技競賽與文體大賽、校內外實訓基地實習等納入學分制,以提高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專門技術的操作能力,鼓勵學生全面發展。此外,積極推進企事業單位參與人才培養,依據產業結構及技術發展適時調整學科專業布局,整合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內容,使學科體系與職業資質標準、課程體系與職業能力、培養標準與資質認證實現有機對接,最終實現學科專業鏈對接產業鏈、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相適應的目的。改革教學方法與手段。充分運用現代信息化技術手段,如采用網絡教學、多媒體教學等多種形式,開辟網上教學與答疑系統,學生可以隨時通過網絡使用課程教學資源,利用網絡,實現師生暢通交流。在教學方法上,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室和計算機實驗室的教學資源,采用參與式、案例式和演示式等多種形式,加強軟件操作演示和模擬系統的實際運用,以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幫助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注重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了適應培養人才的多樣性要求,可將整個課程體系分為基礎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實踐教學環節及課程學分標準化等系列模塊?;A理論教學要與時俱進,內容要及時更新,反映學科發展情況,突出應用部分;專業核心課程應強調專業的“系統性、基礎性、全面性和適用性”,以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實際工作問題的能力。課程學分標準化便于課程與課程組間的相互替換,實現課程結構的機動靈活,給予學生縱向深造或橫向發展的空間。課程體系的多模塊化,幫助學生搭建可塑性的知識框架及培養較強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構建切實可行的教育教學質量保障制度。應圍繞教學運行、教學效果和質量監控、考試成績與學籍管理等各項教育教學決策制定切實可行的質量保障制度,分別出臺規范的學分制改革制度、專業質量標準、學籍管理制度、教學工作實績管理制度和教師激勵制度等,構建既與現代大學教學管理理念相契合,又具有鮮明特色的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制度,把學校改革的各項措施落實到位,保證教學秩序的正常運行和教學任務的順利完成,確保學校高質量教育教學的可持續發展。
(三)深化實踐教學改革,強化大學生知識能力培養優化實踐教學體系,注重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工作問題的能力。一方面,加強實驗教學。積極調整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比例,加強實驗室軟硬件環境的建設。為滿足教學實驗的要求,應建立門類齊全的專業實驗室。在實驗教學中,壓縮驗證性、演示性實驗課時,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實驗課時,加大學生自主設計實驗項目,以促進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整合相互分離的、零散的課程設計等實踐教學,開設綜合性課程設計和綜合性實驗。此外,實施項目教學,形成從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貫穿全程、逐步提升的系列化項目教學體系,幫助學生將不同學科知識有機聯系和靈活運用,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營造能力層次化、內容多元化的學生實踐平臺,注重從實踐環節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班級、團支部、分團委、學生黨總支等為載體,積極開展內容健康、形式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如組織開展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主題班會、社團活動、“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和企業參觀學習等,以活動促教育,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優化培養環境,擇優選擇實踐基地,建立數量足、層次高、專業廣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群,完善實習基地建設管理制度,提高實習教學的質量。廣泛開展校企共建,整合學校、企業、科研院所的優質教育資源,形成“平臺共建、資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可持續發展機制,實現“產學研”良性互動。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師資隊伍水平師資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資源,是培養質量的基本保障。有“大師”才能培養精英,擁有一支理論基礎扎實、專業技術過硬,綜合素質高的教師隊伍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應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采取“立足培養、積極引進、提高層次”的方式,建設“多元化、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加強教師的師德師風建設。深入貫徹落實《高等學校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引導和鼓勵教師堅定職業理想,以健康積極的心態教書育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知識魅力教育、感染學生,成為學生健康成長和學習探知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優化師資隊伍,體現多元結合。一方面,要“突出重點,分類建設”打造一支高水平學科帶頭人隊伍,引領學校發展;建設一支教學科研骨干隊伍,支撐學校發展;培育一支青年教師隊伍,確??沙掷m發展。另一方面,要“開放合作、多元建設”。深化與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等的合作,通過科研、技術服務、技術開發、產學結合等方式組織教師開展工程實踐和科技開發活動,提高教師的實踐技能。建設一支素質優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配置均衡、有鮮明特色的“雙師型”教師隊伍,為學校發展服務。
作者:孔文靜單位:梧州學院
- 上一篇:革命老區經濟發展的統計模型研習
- 下一篇:電子網絡商務對經濟發展的價值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