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費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3 20:54:2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居民消費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城鎮居民消費論文
一、文獻綜述
在僅有的幾篇文獻中,馬雙等(2010)研究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對農村居民家庭食物消費的影響,發現參保家庭比未參保家庭有更多的營養物質攝入量,參與新農合使農民食品消費支出增加約81元。臧文斌等(2012)使用中國城鎮居民入戶調查數據探討了城鎮居民基本醫療消費保險對居民消費的影響,發現城職保提高了參保家庭的非醫療消費支出,低收入群體和中等收入群體提高的幅度分別為20.2%和12.6%。馬雙和甘犁(2010)研究了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對居民食物消費的影響,發現城職保能增加11%的居民消費。現有的研究受數據可獲得性的限制,或者僅僅關注居民食物消費,而未將居民家庭全部消費支出作為分析對象;或者只關注某一種社會醫療保險,而未將城居保和城職保兩種基本醫療保險綜合考慮,未從整體上考察城鎮醫療保險對居民消費的影響。因此,目前國內對醫療保險與居民消費關系的研究還很不充分。鑒于此,本文采用奧爾多2009年的調查數據,在收集到較為豐富的居民消費支出和醫療保險信息的基礎上,擬對醫療保險與城鎮家庭消費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
二、數據與模型
1.關于數據。
本文所采用的數據來自北京奧爾多投資咨詢中心委托國家統計局開展的較大規模的入戶調查,抽樣和數據處理方法與國家統計局其他調查大致相同。該調查自2005年開始,每年1至2次,通過更新數據建立了《中國投資者行為調查問卷》數據庫。調查問卷設置了受訪者的個人特征、家庭財務情況和投資選擇等方面的35個~50個具體問題,包含詳細的家庭資產、負債、收入、消費以及其他家庭特征信息。李濤(2006)、陳彥斌等(2009)以及梁運文等(2010)利用該數據庫進行了有關居民投資行為、居民財產分布等方面問題的研究,結果表明數據質量較為可靠。雖然該數據庫最初建立的目的是為了研究中國居民的投資行為,偏向于宏觀研究,但由于調查數據中不僅包含豐富的家庭收入和消費等信息,而且有家庭是否參與醫療保險、是否有成員患有大病以及醫療支出等信息(自2009年開始有醫療保險相關信息),因此本文嘗試利用該數據庫進行醫療保險和居民消費關系的微觀研究。本文采用的是奧爾多2009年調查的A卷調查數據,在12個省的41個市(區、縣)進行,調查地范圍覆蓋東部、中部和西部各省市。與目前實證研究使用較多的CHNS數據相比,奧爾多調查數據包含了更為豐富的家庭消費支出信息,因此在家庭總消費支出、非醫療消費支出等關鍵變量上有準確的數據,而不必如現有文獻一樣使用耐用消費品存量數據替代消費支出的流量數據。同時,奧爾多2009年調查收集到的樣本量也比較大,經過數據整理,本文最終獲取的有效樣本為4694個家庭。
2.計量模型。
居民消費對經濟發展貢獻分析論文
一、甘肅省城鄉居民消費結構變動分析
1.農村居民消費支出變動分析。消費結構指各類消費支出在總消費中所占的比例,消費結構能夠反應出居民的生活水平,甘肅農村居民從1993年到1999年將支出主要用于食品消費,說明農村居民生活水平處于貧困和溫飽狀態;從2000年開始消費支出比例小于0.5,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醫療、交通通訊、教育、居住是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標志,相關數據變動說明甘肅省農村居民消費結構逐漸優化,農村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2.城鎮居民消費支出變動分析。恩格爾系數從1993年的0.51總體上保持下降趨勢,到2007年的0.36,食品消費支出已不在占據消費支出的一半比例。說明城鎮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鎮居民生活水平到達小康階段,醫療保健、交通通訊、娛樂文教、居住方面的支出比例都相應有所增加,表明城鎮居民的生活質量逐步提高,消費結構不斷優化。
3.城鄉居民消費結構變動度分析。消費結構變動度,是分析消費結構變化程度的指標,計算公式為:
在1996年~2000年期間,甘肅省農村居民消費結構變動度為9.00%,城鎮居民消費結構變動度為6.26%。在2001年~2006年期間甘肅省農村居民消費結構變動度為2.22%,城鎮居民消費結構變動度為3.27%。
在1996年~2000年期間,城鄉居民消費結構變動非常顯著,其中食品支出消費對消費結構的變動影響最大,交通通訊的影響其次;2001年~2006年期間,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經過劇烈變動后,明顯趨于緩和變動,居住消費支出對城鎮居民消費結構變動影響最大;醫療、文教消費是影響消費結構變動的又一重要因素。
城鄉居民消費論文
1重慶城鄉消費結構因子分析
1.1城鎮居民消費結構因子分析
(1)提取因子以及因子解釋原有變量的情況,進行嘗試性分析.根據原有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并選取特征值大于1的特征根.根據計算結果,第一個因子的特征根值為3.579,解釋原有8個變量總方差的44.732%(3.579÷8×100),累計方差貢獻率為44.732%;第二個因子的特征根為2.461,解釋原有8個變量總方差30.760%(2.461÷8×100),累計方差貢獻率為75.492%((3.579+2.461)÷8×100).可以看到,兩個因子共解釋了原有變量總方差的75.492%.總體上,原有變量的信息丟失較少,因子分析效果較理想.(2)因子的命名解釋,在這里采用方差最大化對因子載荷矩陣實施正交旋轉以使因子具有命名解釋性.指定按第一因子載荷降序的順序輸出旋轉后的因子載荷以及旋轉后的因子載荷圖(表2所示).從表2可以看出,醫療保健、衣著、教育娛樂文化、居住在第一個因子上有較高的載荷,第一個因子主要解釋了這幾個變量,根據城市居民的消費習慣可解釋為生活型消費(精神享樂商品);交通和通訊、家庭設備用品、雜項商品與服務、食品變量在第二個因子上有較高的載荷,第二個因子主要解釋了這幾個變量,可解釋為生存型消費(物質必須商品).(3)計算因子得分,這里采用回歸法估計因子得分系數,并輸出因子得分系數.根據表3可以寫出因子得分函數.F1=0.013*食品+0.317*衣著+0.031*家庭設備用品+0.247*醫療保健+0.160*交通和通訊-0.286*教育娛樂文化-0.240*居住+0.044*雜項商品與服務F2=0.209*食品-0.024*衣著+0.286*家庭設備用品-0.211*醫療保健-0.303*交通和通訊-0.023*教育娛樂文化-0.061*居住+0.300*雜項商品與服務
1.2農村居民消費結構因子分析
(1)考察原有變量是否合適進行因子分析,由于在因子分析之前一定要考察變量之間是否存在一定的線性關系,這里也用KMO檢驗方法進行檢驗.表4中,巴特利特球度檢驗統計量的觀測值為149.603,相應的概率p接近0.如果顯著水平a為0.05,由于概率p小于顯著水平a,應拒絕零假設,認為相關系數矩陣與單位陣有顯著差異.同時KOM值為0.252,根據Kaiser給出KMO度量標準可知原有變量適合進行因子檢驗.可以看出農村居民消費數據的數據結構良好,具有可操作性,與城鎮居民的消費數據一樣都能進行因子分析.(2)提取因子以及因子解釋原有變量的情況.與城鎮居民消費結構數據一樣,根據原有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并選取特征值大于1的特征根.根據計算結果,提取因子的情況非常理想.第一個因子的特征根值為4.908,解釋原有7個變量總方差為61.352%(4.908÷8×100),累計方差貢獻率為61.352%;第二個因子的特征根為1.241,解釋原有8個變量總方差15.506%(1.241÷8×100),累計方差貢獻率為76.858%((4.908+1.241)÷8×100).總體上,因子分析效果較理想.(3)因子的命名解釋,通過對比觀察表2,表5,農村居民消費與城鎮居民消費是有區別的.在農村居民消費數據中,食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教育娛樂文化在第一個因子上有較高的載荷,第一個因子主要解釋了這幾個變量,根據農村地區的消費習慣可解釋為生活型消費(精神享樂商品).醫療保健、交通和通訊、雜項商品與服務、居住在第二個因子上有較高的載荷,第二個因子主要解釋了這幾個變量,可解釋為生存型消費(物質必須商品).通過指標體系的構建,了解到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在消費偏好上的差異:同是生活型消費或者同是生存型消費,但由于農村與城鎮的環境條件不同,消費習慣不同,同類型消費下的指標構成是不盡相同的.(4)計算因子得分,這里采用回歸法估計因子得分系數,并輸出因子得分系數.根據表6可以寫出因子得分函數.
2重慶市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對比
農村居民消費研究論文
摘要:美國次貸危機已演變成世界經濟危機,全球經濟發展下行趨勢已成定局,中國經濟發展受到明顯的影響,面對這一情況我國提出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我國有半數以上人口生活在農村,擴大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已成為擴大內需的重點。本文對擴大農村居民消費需求的難點進行梳理,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居民;消費需求;重點;難點;對策
目前,我國經濟運行中的內需不足主要表現為消費需求不足,特別是農村消費需求不足。因此,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規劃中指出:“要進一步擴大內需,調整投資和消費關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總理在200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堅持擴大內需方針,調整投資和消費關系,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因此,當前擴大內需的重點在農村,而難點也在農村。如何擴大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
一、擴大農村居民消費需求應重點解決的幾個基本問題
從目前我國的實際情況看,擴大農村居民消費需求應重點解決以下幾個問題:
(一)落后的消費環境。農村消費環境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特別是農村公共品供給缺乏,如農村用電、交通和通訊等,對農村居民消費需求擴大的制約問題已十分突出。由于我國廣大農村的基礎設施比較落后,很多在城市司空見慣的公共品到農村就會變得極為稀缺,如電網建設。我國絕大部分地區的農村電網都以高收費的形式來收回投資成本并取得相應利潤,農村居民所承受的電價遠高于城市。因此,農村居民可能買得起家電產品,但卻很少能用得起這些產品。在這種情況下,比較符合理性的消費行為就是干脆不消費。這些巨大的潛在消費需求還有待開發。
直轄城鎮居民消費論文
一、引言
重慶市自直轄以來,經濟發展迅速,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居民消費結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本文對重慶市城鎮居民從1997年到2013年的消費結構進行分項分析,從數據分析中得出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對策建議。
二、重慶市城鎮居民消費結構變化分析
(一)總體分析
本文搜集了從1997年到2013年的重慶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費支出和各項消費支出的數據。數據顯示,重慶市直轄以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上漲,從1997年的5343.06元到2013年的25216.13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了近4倍。而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也是逐年上升,2013年(17813.86元)是1997年(4403.62元)的4倍多。由此可以看出,直轄17年,重慶市城鎮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
(二)消費結構分析
居民消費結構分析論文
1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的橫向分析
第一,食品消費支出比重隨收入增加呈現出明顯的下降趨勢,這與恩格爾定律的表述一致。但最低收入戶與最高收入恩格爾系數相差太過懸殊,分別為47.43%和28.02%,相差將近20個百分點。城鎮最低收入戶剛剛解決了溫飽問題,而最高收入戶的生活水平按照恩格爾系數的評價標準早已達到了富裕型,甚至接近最富裕型。第二,衣著消費支出比重隨收入增加緩慢上升,到高收入戶又有所下降,但各收入組支出比重相差不大,支出比重最大的中等收入戶與最小的最低收入戶只差2.91個百分點。衣著支出比重沒有更多的遞增且最高收入戶的支出比重有所下降,這些都符合恩格爾定律關于衣著消費的引申。隨著收入的增加,衣著支出比重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走勢。事實上,在當前的價格水平和服裝業的發展水平下,城鎮居民的穿著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且居民對衣著的需求也不是無限膨脹的,即使收入水平繼續提高,也不需要將更大的比例用于購買服飾用品了。第三,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交通通訊、娛樂教育文化服務和雜項商品與服務的支出比重呈逐組上升趨勢,說明居民的生活水平隨收入的增加而不斷提高和改善。第四,醫療保健支出比重隨收入水平提高呈現一種兩端高、中間低的走勢,支出比重最低的是最高收入戶,為6.72%;最高的是高收入戶,為8.24%,兩者僅差1.52個百分點。這是因為醫療保健支出作為生活必須支出,不論居民生活水平高低,都要將一定比例的收入用于維持自身健康,而且由于醫療制度改革,加重了個人負擔的同時,也減小了舊制度可能造成的不同行業、不同體制下居民醫療保健支出的差別,因而不同收入等級的居民在醫療保健支出比重上差別不大。第五,居住支出比重基本上呈逐組下降的趨勢,由最低收入戶的12.34%下降到中等偏上戶的9.79%,但最高收入戶的居住比重達到9.91%,這與我國居民消費能級不斷提升,住宅商品正在越來越成為城鎮居民關注的熱點是相吻合的,同時與恩格爾定律的引申也是一致的。可以看出,城鎮居民的消費狀況雖然受價格水平、消費習慣、消費環境、消費心理預期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但歸根結底仍取決于居民的收入水平,要提高城鎮居民的消費支出,必須增加居民收入。因此,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增加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僅可以提高全國城鎮居民的總體消費水平,促進消費結構向著更加健康、合理的方向發展,而且在啟動內需,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方面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2我國居民消費結構的縱向分析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顯著提高,居民的各項支出顯著增加。隨著消費水平的提高,我國城鄉居民消費從注重量的滿足到追求質的提高,從以衣食消費為主的生存型到追求生活質量的享受型、發展型,消費質量和消費結構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城鎮居民在食品、衣著、家庭設備用品三項支出在消費支出中的比重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其中食品類支出比重降幅最大,達15個百分點;衣著類下降4個百分點;家庭設備用品類下降幅度不是很大。與此同時,醫療保健、交通通訊、文化娛樂教育服務、居住及雜項商品支出在消費支出中的比例均有上升,富裕階段的消費特征開始顯現。3我國居民消費變化的趨勢特點
(1)居民收入迅速增長,消費水平大幅度提高,消費結構呈現明顯的富裕型特征消費是收入的函數,收入的增加是消費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變化的前提。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我國居民的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21世紀以來,我國居民的收入水平迅速提高。伴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城鄉居民各項支出全面增加,消費性支出大幅度增長。2005年,我國城鎮、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分別為6510.94元和1943.30元,是1994年的3.9倍和2.5倍。今后5—10年以至更長時間,我國經濟保持一個較高的增長速度是完全可能的,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將大幅度提高。
(2)消費能級不斷提高,消費內容日益豐富,住房與轎車消費同時升溫,可望提前成為消費熱點在消費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改善的同時,城鄉居民的消費能級不斷提高。
個稅免征居民消費論文
1我國個稅起征點的演進
個稅自1799年誕生于英國以來,逐漸發展為世界各個國家的主體稅種,也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組成部分。1980年9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稅法》正式頒布,同時,個稅起征點定為800元。隨著中國人民生活水平和工資的提高,2005年國家將起征點提升至1600元,2007年起征點更是提升至2000元,2011年9月,我國個稅起征點再次提升至前所未有的3500元,個稅起征點在短短幾年間即實現了三級跳。從國家對個稅起征點的調整來看,主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一是以城鎮居民收支水平為基礎,兼顧地區性差異;二是起征點的確定與城鎮居民住房、教育等相結合,最大限度保證對居民的生活無重大影響,至少不是負影響;三是起征點的幾次提高也是為了促進居民的消費水平,中國居民不像美國居民等發達國家超前消費,與之相反,中國公民收入多用于儲蓄,隨著起征點的提高,將會拉動內需,刺激消費。
2個稅起征點提高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關系
個稅起征點的提高自然意味著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收入或者說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消費的最重要因素,當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提高時,其消費也會隨之增加。那么我們這里先定義一個機會收入,機會收入完全是因為個稅起征點調整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并不包括因其他原因而引起的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變化。機會收入是指個稅起征點調整后居民的應納稅額和起征點未調整時的應納稅額之間的差額。我國歷次的個稅起征點調整都是針對工資薪金收入扣除相關合理費用后的調整。同時在2011年個稅起征點的調整過程中將9級超額累進稅率變為7級超額累進稅率,這使得不同收入者納稅所對應的納稅級距也發生了變化。我們以級距點為例進行分析,原先的3500元在調整后不再征收個稅,即相應的機會收入為125元,這完全是由于個稅起征點調整后產生的居民機會收入。同理可得在8000元、9000元、10000元這三個級距點機會收入會達到峰值的480元,之后逐漸降低,到達38600元時,機會收入變為0,之后機會收入開始為負。居民的收入與機會收入之間大致呈“倒U形”關系,即低收入階層的機會收入也比較少,達到8000~10000元的中等收入階層,機會收入達到了峰值,之后在高收入階層中,逐漸變為0,并開始逐漸變為負數,這個時候,國家對于貧富差距的調整政策顯現出來,收入越多,所征收的稅也越多。同時,也有學者指出,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與收入水平也大致呈“倒U形”的關系,即中等階層的邊際消費傾向比較高,而處于兩邊的低收入和高收入階層邊際傾向比較低。這主要是由于高收入階層消費傾向趨于飽和,機會收入的增加和減少對于他們的影響不大,所以他們的邊際傾向變化幅度不大。與此相同,對于低收入家庭,雖然個稅起征點的調整使得他們的機會收入增加,但是這些還不足以使他們有較大的消費傾向,也只能產生有限的幅度變化。
3個稅起征點的調整影響上海市居民消費
3.1個稅免征額調整影響上海市居民消費水平(絕對數量上)
消費調查論文:小議河南居民消費調查與提議
本文作者:徐其東工作單位:周口師范學院
農村居民消費行為特征及成因
生活性消費糊口化農村居民當前還是把保證溫飽放到首位,消費行為的“糊口化”趨勢較為明顯。調查顯示:戶主對衣食住行娛樂等消費類別按重要性排序時,82.4%(385戶)的家庭戶主選擇滿足基本衣食生活需要,排在首位。家庭年收入在2.0萬元以下的家庭戶主90%以上認為收入低,家庭年收入在3.0萬元以下的家庭戶主90%以上認為家庭支出大,幾乎所有收入階段的家庭戶主都認為當前物價高,這一比重高達98.9%,說明經濟因素決定了農村居民的消費結構和消費水平,在經濟發展水平(尤其是收入)一定時,消費結構層次會與其相適應。2011年河南省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6.1%,農村居民食品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仍然很大,居民消費糊口化傾向明顯,居民進行消費時期受到民以食為天等傳統消費習俗的影響,從骨子里認為追求溫飽需求是人生的頭等大事,潛意識里把溫飽問題作為人生的基本需求。個人消費城市示范化農村居民的個人消費城市示范化是指農村居民在消費時受到城市居民消費影響所誘發的不顧自身經濟條件去模仿城市過高消費水平和消費方式的經濟現象。調查發現,農村居民個人消費的城市示范化特征趨勢較為明顯,家庭收入和文化程度越高,這種城市示范化特征越明顯。從問卷調查結果來看,樣本家庭戶主在對“城市居民消費行為對你的消費有影響嗎?”的回答中,僅有14.3%的戶主回答“沒有”,58.5%回答“有”,27.2%回答“說不清”,在對“哪類生活消費受城市居民消費影響較大?”回答中,農村居民的生活消費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個人消費城市化現象,醫療保健、衣著和文化娛樂用品及服務城市示范化特征最為顯著,60%以上的家庭戶主認為受到城市居民消費的影響。這說明家庭收入和文化程度越高,這種城市示范化特征越明顯。農村居民的個人消費城市化趨勢受到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的穩步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日趨緊密和農村居民消費觀念的改變等因素共同影響而產生的。河南省近年來農村經濟發展較快,按農村居民家庭按收入來源分組的平均每人純收入從2006年的2871元增加到2010年的5524元,年均增長率18.5%,收入的增長為農村居民消費城市化提供了經濟基礎;河南2011年城鎮化率40%以上,加速了城鄉一體化的融合,加之多年來的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常年外出進城務工,這都為農村居民消費仿效城市化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現實參照。當今農村居民傳統消費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追求小康富裕生活的同時又不失時機地展現自我個性成為許多農村居民消費理想,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他們顯露其居地社會地位的隱性炫耀和攀比的心理需求。消費決策思考集體化農村居民消費以家庭觀念為中心,農村居民在做出消費決策時,以惠及家庭成員的集體性思考表現出很高的一致性,筆者稱之為消費決策思考的集體化特征。在對農業生產消費問卷調查中,農業生產類消費諸如種子、肥料、農用機械等家庭戶主表現出集體性思考的一致性,94.9%的樣本家庭戶主認為其價值觀影響農業生產類消費行為。筆者認為農村家庭戶主的消費決策是理性的行為,戶主要考慮家庭集體需要,也是由農民職業化定位的長期歷史角色所決定,況且當前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較高,農村勞力能長時間抽身出來從事非農經營,使農業生產相對變成簡單的非主業化經營,較少的投入即能實現家庭基本生活的滿足。在對生活消費類調查中,家庭戶主對居住、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文化娛樂用品及服務、交通通訊和醫療保健的消費影響較大,均超過六成,以家庭觀念為中心的消費決策集體化特征也較為明顯。原因是農民雖然重視基本生活消費但已基本得到滿足,把注意力集中到耐用品及教育醫療等。由于這類消費對于居民家庭生活的發展、改善和享受密切相關,同農村居民家庭社會角色地位心理預期相符合,所以在農村居民家庭收入相對較低且不確定性加大、支出較大的生活現實和物價高漲的心理預期下,家庭消費十分謹慎而理性,考慮家庭預期的整體需要。家庭代際消費非均衡化農村家庭消費支出在農村家庭成員之間的分配以老人和其子女代際之間非均衡化進行,即老人消費支出比例相對于其子女消費支出比例較小,表現出家庭消費代際間的非均衡化特征。我們調查中篩選出二代以上同堂的家庭,在全部有效樣本家庭中有379戶家庭符合這一條件。在回答“在您消費時是以子女為中心還是以自我為中心”時,90.2%樣本家庭戶主回答以子女為中心,僅有9.8%的樣本家庭戶主回答以自我為中心;回答“請列舉出子女的哪項開支較大”時,為子女的建房、婚事、教育是家庭開支的居前三位,分別有66.8%、56.5%和35.9%的戶主回答開支大。之所以農村居民消費呈現代際的非均衡化,可以從我國的家庭特有的血緣親情關系和我國農村居民家庭現實狀況考慮。在我國家庭生活中,父輩一代人對自己的后代普遍存在著恩愛有加的情愫,當農村居民家庭收入水平較低時,為使家庭有限的經濟收入實現價值最大化,老一代人表現出消費利他主義的價值傾向,在消費時常常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末位考慮,優先滿足家庭其他成員的消費需求,再加上今天子輩的年輕人消費理念和傳統消費習俗與父輩們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的消費動機已經成為家庭消費的主要驅動力,強化了家庭消費的非均衡化。
研究結論及政策建議
通過調查研究,我們得出了當前農村居民消費行為特征的基本結論:農村居民消費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下首先考慮滿足生存需求的溫飽問題,在具體的消費過程中追求發展和享受型的、體現個性需求的、城市居民消費示范化的消費行為,在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村居民消費決策時表現出很高的集體化的決策思考,消費行為結果家庭代際消費非均衡化的消費特征較顯著。本文得出的研究結論是基于我們對當前農村調查分析,有利于我們把握現階段農村經濟的新特點,有針對性地采取適當的措施開拓和刺激農村消費市場,合理引導農村居民消費,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筆者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議:拓寬農村居民收入渠道,增強農村居民消費信心農村居民消費相對于城市居民消費層次總體上較低,收入是制約消費的基本因素。因此,拓寬農村居民收入渠道,關鍵是努力尋求和增加農村居民持久收入來源,提高持久收入水平而增強其消費信心。一是繼續提高農村居民的工資性收入,尤其是提高農村常住人口外出從業得到的收入。二是大力增加農村居民家庭經營收入,在穩定農林牧漁等第一產業收入的主體地位的同時,努力拓展第二第三產業的收入。三是逐步改善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比重偏低的現狀,發揮農村居民家庭財產性收入積累性作用,穩定并適時增加國家各項支農惠農政策的力度,切實提高農村居民轉移性收入,調動農村居民發展農村經濟和從事農業的積極性。優化農村消費市場環境,挖掘農村消費市場潛力在城鄉發展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商品流通以及社會管理等方面建立現代化的市場經濟制度,為農村消費市場發展營造良好的基礎條件,進一步開發農村消費市場潛力。一是以城市商品流通體系為參照,以符合各地特色的農貿市場為依托,整合當地的資源優勢、產業結構、基礎設施等,建立起與城市商品流通體系相對接的農村商品流通體系,便捷而高效地服務農村消費市場。二是繼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打破城鄉發展不平衡現狀,為農村消費市場發展提供可持續的基本保障,優先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農資和生活產品進入農村消費市場創造良好的條件。三是加強工商、稅務、質檢、農業等機關的行政管理職能,從源頭上保證農村市場產品的安全,防止傷農、坑農現象發生,規范農村消費市場秩序。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消除農村居民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心理顧慮挖掘農村消費市場的潛力,消除影響農村居民消費對未來不確定性的心理顧慮,應改變我國農民一直沿襲的“土地和家庭保障”模式,建立起城鄉居民在社會保障的基本方面統一的、覆蓋全社會的、符合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增強農村居民的消費信心,改變農村居民不能消費、不敢消費和非均衡消費的現象。一是建立和完善符合農民的最低生活需求、經濟發展水平、政府財政和集體經濟承受能力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健全“保大病”為主的新型合作醫療制度。應根據群眾意愿和農村經濟發展水平,選擇多種合作醫療形式,逐步形成以村合作醫療組織為基礎、鄉(鎮)合作醫療組織為重點的合作醫療組織體系,積極探索多層次、多類型的農村醫療保障制度和其他形式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例如在條件成熟的農村地區可以鼓勵農民參加商業醫療保險。三是創新農村養老保險制度,按照農民自愿和政府積極引導相結合的原則,堅持家庭養老保障與社會養老保險相結合,建立滿足不同層次農村居民需要的、多樣化的養老保險制度,逐步提高社會化養老的程度。培育積極健康的消費觀念,正確引導農村居民消費行為積極健康的消費觀念的形成有利于正確引導農村居民合理的消費行為。一方面政府要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在農村大力倡導文明消費、理性消費、綠色環保消費等積極的消費行為,制定正確的促進農村消費的政策,形成符合農村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結構合理的消費行為。另一方面農村居民應根據自身經濟條件和合理的消費需求進行理性消費,在保持勤儉持家、量入為出的優良傳統消費觀念的同時,適時地提升自身的消費層次,逐步培育出與新農村建設要求相適應的積極健康的農村新消費觀念,減少超越農村實際的盲目地仿效城市那種顯示地位和生活水平沖動性的短期購買行為,力戒過度的炫耀性消費和相互攀比性消費行為,消除片面追求物質消費的畸形現象。
居民消費對于經濟發展增長作用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以河北的數據為依據,計算分析了1995-2008年的消費率、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以及消費與經濟增長關聯度的變化情況,在實踐中印證了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關鍵詞]消費;需求;經濟增長
一、問題的提出
本文通過對河北1995-2008年的消費需求與經濟增長數據的定量研究,試圖剖析在當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中,消費需求對于促進河北經濟可持續增長所起的作用,為進一步提出促進河北消費需求增長的現實的、可操作的對策和建議奠定基礎。
二、變量的選取
1.消費需求衡量指標的選取。消費需求作為一個宏觀經濟分析的范疇,是指一定時期內常住單位形成的對最終消費品的有支付能力的購買力總量。本課題研究消費需求的衡量指標是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最終消費。是常住單位為滿足物質、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購買的貨物和服務的支出。根據消費主體不同,最終消費分為居民消費和政府消費,居民消費又可細分為城鎮居民消費和農村居民消費。
后金融危機中國居民消費思維改變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著眼于我國金融危機后的居民消費狀況,從我國居民當前的消費觀念入手,介紹了當前居民的消費觀念,并結合目前的環境對其成因作出了分析,提出了通過轉變消費觀念以刺激居民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的途徑。
【關鍵詞】消費觀念擴大內需金融危機
2009年,經過不懈的努力,我國實現了保證經濟增長的目標,但我們也清楚地認識到單純依靠投資難以實現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消費的滯后,嚴重影響了我國經濟的發展。而我國居民當前的消費狀況與其消費觀念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一、現階段我國居民消費的消費觀念
新中國成立后,由于國家經濟基礎薄弱,物質上長時間處于相對短缺的狀態,居民消費受到嚴重制約,中國社會傳統的重積累、倡節約的消費觀念沒有得到根本改觀。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開始逐漸拋棄了自然經濟模式下自給自足的消費觀念,代之以量入為出、注重消費效益,強調消費帶來的精神滿足等新型消費觀念。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住房、通信及電子產品、節假日消費及旅游、文化教育、汽車等逐漸成為市場消費熱點,信貸消費、理性消費、個性消費等消費形式也開始在人們的消費行為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也就形成了當前中國居民西方消費主義與東方重積累思想并重的有中國特色的消費觀念。
二、現階段消費觀念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