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論文
時間:2022-05-06 10:05:20
導語: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青山鎮生態農業建設成效
1.以生態經濟為特色的農業產業化初見成效。青山鎮積極引導現有農業資源向觀光帶集聚,發展壯大現有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并與天健生物科技、省級生態農業科技園(新華生態)等農業龍頭企業搭乘了觀光帶沿線發展種植基地的意向。青山鎮新華生態已聘請中國工程院院士為顧問,著力推廣建立并完善了豬—沼—魚—花、果、蔬等多項生態養殖現代農業綜合開發模式;天健生物科技將打造200畝紅豆杉藥材基地等,起到了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和農產品質量,推進農業產業化的作用。
2.著力引進現代農業項目,打下生態農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堅實基礎。采取土地流轉和征購相結合的方式加大青福公路一期2公里沿線3000畝土地的招商力度,力求落戶3~5家高科技含量的休閑旅游生態農業項目。積極做好10公里農業觀光帶沿線項目引進,全力推進總投資1.5億元的葡萄酒生產線項目建設,打造萍鄉市首家集葡萄種植及葡萄酒釀造于一體的制造基地;已簽約的1000畝農業科技種植項目將重點打造千畝集休閑、旅游、觀光為一體的現代科技農業發展基地。青山鎮將通過招商引資打造科技含量高、覆蓋范圍廣的農業產業基地,正形成以農業項目帶動產業,以產業帶動農民增收的新局面。
3.全力保護沿線生態環境,以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為格局的農村生態體系初步顯現。注重觀光帶沿線資源保護與開發的雙重效果,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利用沿線區域內的顯華庵、風龍森林公園、石硤沖水庫等旅游資源,連片打造成以禪農、觀光、休閑旅游為主的“生態硅谷”,大力發展農家樂、農田體驗等休閑娛樂產業,既維護了觀光帶沿線的生態文明,又發揮了資源經濟效益,形成以生態農業為主線的農村生態經濟模式。
二、加快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
在生態農業的建設方面,青山鎮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制約因素。
1.缺少生態農業精品品牌,無法凸顯品牌效益。近幾年,具有青山特色的農產品已基本形成規模化生產,農產品深加工產業也正在快速發展,但在品牌戰略的推廣和實施中仍缺少生態農業精品品牌、特色品牌,無法打出品牌策略,凸顯品牌效益。
2.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夠完善,農業科技的轉化率和貢獻率不高。動員廣大農民發展生態農業,依靠科技增收致富中的服務水平不高、能力不強已成為十分重要的制約因素。在社會化服務上缺少專業技術人員,技術人員中存在著的斷層現象,影響了農業技術推廣,妨礙了生態農業的有序發展。
3.農業生態環境堪憂。工業污染從城市向農村轉移,農村生態環境壓力日趨增大。美化鎮容村貌、優化生態環境,持續建設觀光沿線生態文明,全力推進清潔工程是青山鎮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加快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思路
1.立足實際,明確指導思想。要把生態農業可持續發展與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相結合;把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與建設和諧社會主義新農村相結合。實現種、養、加、銷配套,各業之間均衡發展,互相促進,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農業生產新格局。
2.堅持科學發展,確定基本原則。第一,要按照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原則,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和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第二,要按照因地制宜、整體、協調、循環、再生、持續、穩定的生態經濟原則組織生態農業生產,實施生態工程,建立生態園區。
作者:邵蔚旸單位:中共萍鄉市委黨校
- 上一篇:團委工作報告專題10篇
- 下一篇:民辦教育可持續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