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分析

時間:2022-01-12 09:06:05

導語: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分析

摘 要:可持續發展是人類生存發展過程中越來越重視的課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逐漸被人們認知。當前,世界環境日趨惡劣,食品安全令人擔憂,由此衍生出的農業生產問題,成為環境惡化、食品安全無法保障的罪魁禍首。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以可持續發展眼光剖析農業經濟發展,對農業經濟作用于人們生活,構建良好生活環境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立足于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理論,具體剖析其內涵及發展必然性,再借由分析不同經濟體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策略,來具體探求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實際策略。

關鍵詞: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分析

一、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具體內涵

1.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定義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我國“可持續發展”基本戰略中重要的一環,作為我國第一生產力,農業自古便是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柱,因此,落實農業經濟中可持續發展手段,對于我國經濟發展而言,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廣義上來說,可持續發展的整體目標在于滿足人們基本生活的同時,確保能源、土地和森林等眾多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再生,并保證其利于子孫后代繁衍生息。然而,將其定義在農業可恥系發展戰略之中,其實際定義卻又有了全新的不用解釋。當前我國提出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主要是通過對農業生產技術及方法的變革,確保有效利用當前現有資源,并在不破壞農業基本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保證整體農業發展可持續、有效、有益于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向發展。其不但注重農業生產本身,也將農村經濟建設、農民意識培養、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保護等眾多內容涵蓋其中,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并利于中國社會長治久安穩定和諧發展的全新經濟發展政策。在農業可持續發展政策中,可持續發展推動農業經濟與社會形態與生態環境完美契合,從而促進農業生產向“生態農業”與“有機農業”轉型,最終形成良好的“綠色農業”經濟產業形勢,促進并推動整個農業可持續發展建設完成,并最終促進全國、乃至世界的可持續化發展。

2.農業經濟可持續化發展目標

可持續化發展戰略對人類文明建設與社會發展而言擁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其推動人類生活由原有鋪張浪費、任意破壞逐漸轉向節約環保,促進持續發展,不僅為改善人類現存環境,甚至對人類未來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因此,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在推行與操作過程中,時刻注重可持續發展戰略基本目標,并在此基礎上確定出符合自身需求的現實目標。該目標是以生態環境建設與科學技術水平相契合為前提,確保農業經濟發展時刻以可持續發展為理論基礎,推動生態環境與經濟建設穩步結合,最終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贏地位。由此可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刻堅守環境資源可持續利用,先進科技的巧妙融合,并結合人們環保意識提升,最終建設處可持續的、可再生的農業經濟體系,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基本目標。

3.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具體價值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對人類社會與環境建設而言擁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在推行與落實期間,將保障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與科學化建設。當前,細致探討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現存的具體價值可以發現,其重點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可確保農產品的穩定供應,從而滿足人類在社會活動中的基本物質需求。眾所周知,人類在社會活動中,支撐人類社會行為的重要因素便是物質需求的滿足。農業生產體系的形成,也是為確保人類發展中物質需求的滿足。然而,當前社會發展中,物質需求的質量與數量逐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綠色生態、重產重質對人類生活需求供給而言,意義重大。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保證了物質供給滿足人們需求,并同時確保持久供給的可能性得以實現,對人類發展進步而言,擁有實際價值。其二,可持續發展促進農民個人收入穩步提升,確保農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將帶動產品質量穩步提升,并確保農產品收益日漸提高,從而保障農民利益獲取,進而有效保障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其三,捋順人與自然間不可逆轉關系。人類作為生存與自然之中的社會群體,其依托于自然的基本關系不可逆轉,在長遠的歷史思考與社會實踐中,人類創造了諸多奇跡,卻終究跳脫不了生活于自然中的規律之內,因此,和諧共存、理性融合是當前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提出,是符合于自然規律,又配合當前人類發展而言,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手段,因此,確??沙掷m發展理念落實于農業經濟發展之中,擁有著非常重要的價值。

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發展的必然性

縱觀當前農業經濟發展局勢不難發現,以我國農業經濟發展為例,欠發達地區在農業生產模式上主要仍然沿用傳統的農業經濟生產方式,這類方式在技術水平上遠遠落后于發達地區,而起粗放式發展現狀不但使生產效率呈現地下狀態,同時在人口、勞動力分配等問題上也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科學解決。由此可見,傳統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早已不適用于當前社會需求,其不但無法滿足人類對物質的需求,甚至大大制約了當地農業經濟發展腳步,增加農民本身負擔,并迫使大量農業生產勞動力外流,無法支持當地農業發展進步。與此同時,傳統農業又具有典型的人海需求,其要求參與農業生產群體的數量要達到一定規模才能滿足一定的生產需求,因此促使當地人口數量產生膨脹式發展。然而,有限的勞動生產狀態,又迫使部分新增勞動力時刻被窘迫現狀壓制,不利于其發揮本身能動性,促進整體經濟增長。最后,礙于發展手法不客觀,資源環境破壞浪費嚴重,造成土地荒漠化、草場退化、森林砍伐和水源污染等多種情況,從而惡化了生態環境,降低了產品質量,嚴重損害了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活環境。與傳統農業相比,現代化農業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傳統農業的諸多缺陷。首先,其確保了勞動生產規模與勞動生產效率,從而大大滿足了當前社會人們對農產品的社會需求。其次,其解放了剩余勞動力,并確保了農業生產過程中的農產品數量,以化肥、農藥和地膜等眾多科學手法,大大提升農作物產量,實現反季節蔬菜、水果上市,有效推動了人們生活品質的提高。最后,其高密度、專業化生產模式,為產業集群化發展提供了可能性,在產品營銷、運輸、銷售等環節大大節省了農產品生產方負擔,可有效促進農業經濟穩步增長。然而,在短期收益成果顯著之后,現代化農業面臨著長期發展中必然需要面對的問題,農藥、化肥使用過度而導致的土地結塊、堿化問題,已經成為當前農業經濟發展刻不容緩需要解決的問題、相對的,農藥殘留、環境污染、地膜廢棄后導致的土地污染等問題已經影響到種植土地、地下水等多個方面。因此,在現代化農業生產帶來無限收益的同時,人們也開始思考,這種殺雞取卵,舍本逐末的方法是否真的科學,是否有益于人們發展。由此,探尋全新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是當前農業經濟發展的重點需求。該發展模式應以農業發展為主要目標,并結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確保經濟發展的延續性與可再生性。由此,可持續發展策略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針對可持續發展理論,應用可持續發展原則,確保可持續發展落實成為當前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發展法相。生態農業建設,有機農業開發,將自然與農業有機結合,從而打造符合生態需求的農業經濟形態。由此可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策略的提出擁有一定的必然性,其是應時代需求而生,為時代需求服務的重要策略。隨著人類生活質量的提升,生活水平的改善令其越來越重視生態環境健康與食品安全問題,因此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落實與推廣成為當前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重要表現。

三、推動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手段

1.不同發展情況下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

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全世界范圍內均得到了高度重視,在此其中,發達國家應對當前日趨嚴重的環境問題與食品安全問題,在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落實中開拓出屬于自己發展形勢的戰略策略。隨著對社會形態與自然形態的深入了解與研究,發達國家總結出資源環境保護與生態環境維護是確保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策略,因此其在本國農業經濟發展中采用了全新形式的低投入農業戰略,從而確保農業投入更加趨向于信息投入、管控技巧的科學性投入、借由生物本身的調節協作機制,最終達到生態環境的自我修復與自行調節。在該投入戰略中,人為因素被盡可能降低或消除,全力依靠自然本身來達到生態再構造,環境再建設目的。相較于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無論在發展技術與手段上,抑或是扶持資金來源都無法與發達國家同日而語,因此在戰略選擇上無法借鑒或復制發達國家成型模式。針對以農業生產與農產品銷售為主要經濟來源的發展中國家而言,確保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手段需要符合當前自己本身國情。因此,發展中國家在農業經濟發展戰略計劃制定過程中,著重于強調在本國國內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致力于食品安全保障、農村綜合開發、生態資源保護為主要發展目標,從而推出扶持落后地區經濟建設、落實生態環保建設與農業科技發展融合、敦促農業管理機構創新環保農業技術、培養農村從業人員環保意識培養等多種角度出發,正確打造符合發展中國家基本國情的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

2.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

基于發展中國家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我國迎合當前國家國情,通過“因地制宜”原則,切實打造了符合我國當前基本國情,適用于我國當前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實質戰略。第一,生態農業。剖析生態農業,其主要側重點在于以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著眼點,探索并實踐出與生態環境相平衡的實際體系,借由不同區域的不同優勢,通過協調發展、再生理念植入,最終達到科學與生態的融合,確保環境科學良性發展,促進人類活動與自然活動的和諧共生。第二,三色農業。所謂三色農業,其將農業按顏色劃分,以綠、白、藍三色代表。分別指以綠色資源為主,借由土、水、光、氧為生存條件的畜牧業生產。該類生產以自然為依托,確保與自然和諧共生,彼此互惠;以微生物科學為基礎,借由生物工程研發“酵母”“酶”的白色農業。該類農業深入探索發酵與酶菌利用,從而實現有機降解與資源分類;以陸路資源順延至海洋資源開發,從而探索出全新形式的農業生產形態,借由科學合理開發,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第三,精準農業。精準農業其重點針對我國大部分以傳統農業為主的經濟不發達地區,借由先進科技對相關土地進行遠程信息分析,遙控及變率處理,并針對相關問題做出相應解決方案,從而確保對所監控地區的精準化指導與調整,從而實現該地區農業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與科學性,保證環境、人力資源調配得體。最后,集約型可持續發展農業。集約型可持續發展主要針對我國人多地乏,資源不足情況,以提升土地使用率,確保農業生產整體性提升,保證農業生產經濟效益的有效重組,實現投入最小且收益最大。與此同時,集約型可持續發展戰略可統一調配與指導相關組織者,確保整體發展的科學與環保,從而落實可持續發展理念在農業經濟發展中作用。

作者:申俊玲 單位:南陽師范學院經管學院

參開文獻:

[1]董傳嶺.資源環境約束下的中部地區縣域經濟發展研究[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2.

[2]袁久和.我國中部地區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動態評價與發展對策[J].南京審計學院學報,2013(1).

[3]賈苗.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策分析[J].中國農業信息,2013(19).

[4]彭曉潔,冀茜茹,張翔瑞.江西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與對策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11(9).

[5]姚延婷,陳萬明,李曉寧.環境友好農業技術創新與農業經濟增長關系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