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發展困境及可持續發展研究

時間:2022-11-28 09:59:46

導語:企業發展困境及可持續發展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企業發展困境及可持續發展研究

摘要:對黑龍江省“原字號”企業的內涵進行分析,深度剖析“原字號”企業發展“瓶頸”問題,探討在現行經濟運行背景下,“原字號”企業通過自身不斷變革創新和政府政策的因勢利導,進一步發揮企業發展活力。提出深度開發“原字號”企業,應因地制宜,制定可持續發展戰略,使企業逐步擺脫困境,再創輝煌。

關鍵詞:“原字號”企業;發展“瓶頸”;深度開發;可持續發展措施

一、引言

2016年5月,在黑龍江地區考察調研時提出,要改造和深度開發“原字號”企業,進一步為優化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產業結構指明了方向。同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原字號”企業發展措施,提出了深度開發這個發展方略。黑龍江省的傳統“原字號”企業,是指主要依靠以石油、煤炭等重點礦產和糧食等資源為原材料進行加工生產的企業,其中以資源類企業為主。資源型企業,是指在其產品成本構成中以自然資源為主體,或其生產要素構成中自然資源占核心地位,并通過對自然資源的消耗來實現生產。資源型產業突出的特征,就是自然資源對產業的貢獻大,產業對自然資源的依賴性強。黑龍江省“原字號”企業是以本地的自然資源為依托,進行原材料的加工,最后制作成品。其最終的發展境況,是以犧牲大量自然資源為代價,而賺取低利潤的過程。在經濟新常態的社會背景下,黑龍江省“原字號”企業經濟增長平緩,利潤規模和綜合實力穩步增長。盡管在過去幾年甚至是幾十年,“原字號”企業有過輝煌的成績,為黑龍江地區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在整個國家乃至全球都在倡導綠色循環經濟、引領企業節能減排、發展清潔能源的背景下,很多“原字號”企業已無法緊跟時代的步伐。這些企業如果不能加快轉變生產運作方式,將不能適應經濟新常態下的社會發展。這也是“原字號”企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黑龍江“原字號”企業發展的“瓶頸”

(一)資源使用效率低下。相比于我國南方的科技發展水平,處于北方的黑龍江省資源型企業的技術水平相對滯后,由此導致自然資源浪費嚴重,資源使用效率低下的狀況。更為嚴重的是,這種狀況存在惡性循環的可能。資源浪費越是嚴重,企業的發展越是受到限制,而當地的自然環境會每況愈下,環境惡化反過來又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如此,便喪失了資源的地域優勢,企業無法提升科技水平,也無法改變資源使用效率低下的局面。(二)自然資源日漸枯竭。1.生態環境逐步惡化。煤炭產業的大規模發展和礦物資源的挖掘,均對環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惡劣影響。例如,“三廢”排放會對植被的生存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由此,將引發水土流失、糧食減產等問題,最終導致農、林、牧、漁整體農業基礎的利用效率低下。與此同時,礦物資源的情況也不容樂觀,礦物資源為一次性非可再生資源,2.多數企業仍采取效率低下的粗放型經營管理模式。在經濟新常態的社會背景下,應采用集約化、高附加值的經營模式。然而,事實情況并非如此。多數黑龍江省“原字號”企業仍采取效率低下的粗放型經營管理模式,再加上科技水平落后,使得礦產區域內的浪費現象較為普遍。例如,雙鴨山、鶴崗等礦產區域污染現象嚴重,形成了許多露天煤礦,對當地的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而這些礦物資源也將會面臨枯竭的困境。(三)高科技、高素質人才缺乏。黑龍江省“原字號”企業多數為資源型企業,這類企業獲取利益的方式,通常是依靠對礦物資源的挖掘及基礎加工。這種經營模式多為低效率、粗放式的。如果企業想要獲取高額利潤,就要向集約化、高附加值方向發展,站在產品價值鏈的上游。這都需要大量的科學技術、科技設備、科技人才作為支撐,而很多“原字號”企業恰恰缺少這些科技人才。究其原因,黑龍江省“原字號”企業多數位于鄉郊荒野,其生存環境和工作狀況相對惡劣,對高科技、高素質人才缺乏吸引力。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原字號”企業高素質人才匱乏,從而限制了企業的進一步發展。由于“原字號”企業基本從事礦物資源的挖掘及基礎加工,這種生產運作模式,對一線操作員工有大量需求,而忽視了對企業高科技設備、高科技人才的需要。由此導致在企業發展中,更多存在著高科技人員缺乏,而造成的整體員工素質偏低狀況。在當今知識爆炸和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背景下,這種簡單依靠密集勞動力堆積起來的企業價值,已遠遠落后于高科技人才駕馭下的高科技設備所能帶來的企業產值。(四)產業鏈不完善。“原字號”企業對自然資源有較高程度的依賴,這將導致整體的產品低附加值流入企業,高附加值流出企業外部。同時,各類“原字號”企業發展程度不平衡。有的企業仍能依托當地的自然資源,有進一步發展壯大、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延長產業鏈向高附加發展的機會。而有的企業卻面臨自然資源枯竭、企業發展受到限制、只能徘徊于低端產業鏈,甚至破產清算的困境。黑龍江省“原字號”企業產業鏈不完善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未構建完善的產業升級體系。1.在技術層面上。如果企業在自主研發創新科技方面確實有困難,那么,可以直接引進外省市乃至國外的先進科技,但這需要企業有充足的資金流作為支撐。同時,也要注重一切以實際出發,建設適合企業自身發展的技術框架。2.在資金層面上。延長產業鏈、企業優化升級,都需要企業大量的科研資金投入,其中,不僅包括技術改造、人員培訓等方面,也包含設備工藝、生產流程重組和變更等過程。由此可見,打造完善的產業鏈,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是難以完成的。而許多“原字號”企業并未著眼于長期發展和長期利益,對打造完善產業鏈的投入甚低,更多的是將資金投入其他領域,這就導致了企業的短視行為。3.在落實國家政策方面。許多“原字號”企業的發展戰略與國家政策脫軌,未合理地接軌國家政策。如果企業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國家政策,應對國家的發展戰略,不僅可以獲得地方政府資金的支持,還可以享受某些稅收的優惠政策,甚至還可以獲得完善產業鏈的資金和人力支持。然而,目前的情況是,很多黑龍江省“原字號”企業對國家政策理解甚微,甚至閉門造車。從延長產業鏈、完善產業鏈的角度來看,黑龍江省“原字號”企業需要付出的努力還有很多。(五)改革創新戰略滯后。國有企業改革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舉措。在經濟較為發達地區,對國有企業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改革創新中一項重要舉措,收到了較為顯著的成效,大幅度提升了企業的經營效率。但黑龍江“原字號”企業在進行現代企業制度改革中成果卻不顯著。不僅如此,許多“原字號”企業正面臨無法完成高科技產業創新的“瓶頸”。究其原因,是企業未提前制定科技發展創新的規劃,未在人力資源儲備和科學技術發展上深謀遠慮。

三、深度開發“原字號”企業及可持續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一)總體思路。位于產業價值鏈的上游的黑龍江“原字號”企業,若要突破產業發展“瓶頸”,就必須迅速轉變生產方式,將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作為企業推進發展的核心。同時,著眼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對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是至關重要的。深度開發“原字號”企業及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思路是:精準深度開采利用石油、煤炭等重點礦產資源,對糧食產業進行精加工、深加工,增強“原字號”企業的品牌意識,樹立企業行業標準標桿,打造企業集群的核心競爭力,將企業的資源優勢整合利用,并升級改造技術優勢,最終加快轉變成為企業發展,乃至整個黑龍江地區的區域優勢和經濟優勢。(二)推動化工企業石油精深加工。1.企業層面推動大慶石化千萬噸煉油擴能改造項目,落實100萬噸乙烯裝置的產能達標,按時督導300萬噸原油配置。積極與中石油、中石化等企業達成戰略合作,以合理價位購買乙烯、丙烯和苯等化工原料用于“原字號”企業的精加工、深加工。2.政府層面政府應因勢利導,引入風險投資、戰略投資等多投資模式,引導本地化工企業和民間資本建設化學工程項目,推進新合成材料、化學新技術、精細化學工業的協調發展。同時,密切關注俄羅斯天然氣深加工項目,引導大慶油田與俄羅斯有關方面的戰略合作,做好大慶煉化擴能項目和俄油芳烴煉化一體化項目爭取工作。(三)打造清潔綠色煤電企業集群。1.轉變煤電發展結構,著眼清潔能源的建設對現有發電機組進行修理改造升級,實現節能減排。采用高新燃煤技術,合理優化煤電發電機組布局。對鶴崗、雙鴨山、雞西等煤炭資源重點城市,計劃建設大型清潔電能發電站。2.加快建設特高壓電力輸送通道為有效解決黑龍江省的電能過剩問題,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建設特高壓電力輸送通道,密切聯系周邊省市,加強輸送電力合作,盡快將黑龍江省的電力優勢轉變為經濟效益。(四)推動煤炭精加工、深加工。雙鴨山市應充分發揮煤炭資源在本地區的自然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制定有利于企業與地區雙向融合發展的招商引資政策。積極聯系投資者,推動50萬噸煤制烯烴的化工項目。同時,應注重煤相關產業的協調發展,如工程塑料產業、煤制油產業。鶴崗市應注重采取股權合作的方式,探索煤炭的優化資源配置,加快緊握中煤集團的資金鏈條,將與中海油集團的戰略合作協議提到議事日程,促進本市煤炭資源建設項目盡快落地。雞西市、七臺河市應盤活化工企業內部的煤炭存量,延伸煤炭及其副產品的產業鏈向下游企業發展。(五)促進綠色食品加工業蓬勃發展。1.樹立綠色食品旗艦企業典型通過合作加盟、特許經營等多種營業模式,并參考其他省市綠色食品企業的成功范例,探索打造黑龍江本省的綠色優質食品企業。重點扶植“北大荒”“五常大米”等已形成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企業,使其進一步發展壯大,面向全國乃至海外市場。2.建立完善的綠色食品質量安全體系通過多種營銷渠道,包括線上銷售與線下交易,同時進一步加快綠色食品交易中心的建立。引進外省的先進綠色食品產業管理經驗,加快黑龍江省本地綠色食品市場的開拓。(六)推進礦產資源精深加工,延長產業鏈。加快礦業權生成,采用探采加一體化招標模式。推動石墨產業延伸發展,促進黑龍江省石墨產業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建立信息交流和資源共享平臺,深挖石墨產業的高附加值。以大興安嶺鉬礦為開發重點,深度開發鉬產品及相關副產品。加快齊齊哈爾銅冶煉產業的項目建設,爭取將銅產業向高附加值方向發展。推動低碳經濟模式的普及,向企業宣傳低碳生產、低碳生活的理念,應用低碳技術,推廣綠色循環經濟。自然資源本身作為多數“原字號”企業賴以生存的基礎原料,對企業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多數自然資源屬于非可再生資源,最終有消耗殆盡的一天。因此,深挖替代資源、開發新能源便成為“原字號”企業不可忽視的重要工作任務。企業應探尋非資源產業,提高現有資源的使用效率。例如,企業可加大對新材料研發的投入,而非資源的簡單加工利用;研究新型醫藥產品,將產品視野聚焦到新領域。最終目的仍是延長產業價值鏈,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延長“原字號”企業的生命周期。(七)政府應提供的保障舉措。1.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宣傳“科技興企”的積極創新理念,加大企業研發投入。同時,更要重視科技成果的轉化,建立健全企業創新孵化基地,讓“原字號”企業成為自主創新的受益人。2.優化投資環境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優化投資環境。鼓勵采取PPP模式吸收民間資本參與企業投資,引導“原字號”企業改造優化升級。降低“原字號”企業生產經營成本,把降低企業稅費負擔、制度性交易成本、企業用工成本等措施落到實處。

四、結論

黑龍江省“原字號”企業既可以發揮本土的地區優勢,繼續深化開發原有產業鏈,又可以在原有產業基礎上制定創新戰略,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和政策,堅定不移走綠色循環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道路,開發新產品,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完善“人才興企,科技興企”的發展戰略,通過自然資源與生產要素的雙向結合,激發“原字號”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同時依靠政府扶持,積極配合國家“走出去”戰略,為崛起的中國打造一張全新的企業名片。

參考文獻:

[1]付英.論礦產資源、資產、資本一體化管理新機制[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1(4):4-8.

[2]呂鵬,張志杰.我國資源型企業困境及可持續發展研究[J].資源與產業,2013(5):33-37.

[3]施必翔.內蒙古資源型企業發展現狀、困境與對策研究[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7(4):3-4.

[4]關于深度開發“原字號”的若干意見[N].黑龍江日報,2017-09-24.

[5]侯廣輝.資源型企業的快速擴張與可持續發展的困境[J].經濟縱橫,2007(14):63-65.

[6]姚爽,才健.東北地區“老”“原”“新”產業發展評價體系研究[J].科技和產業,2018(5):53-55.

[7]敖宏.資源型企業技術創新貢獻度評價研究———以中國鋁業公司為例[D].長沙:中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作者:才健 單位:沈陽化工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