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挑戰與對策

時間:2022-02-14 10:13:19

導語: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挑戰與對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挑戰與對策

1甘肅畜牧業發展的資源優勢

甘肅地處青藏、蒙新、黃土三大高原的交匯地帶,分屬黃河、長江、內陸河三大流域。全省地形狹長,東西蜿蜒1600km,自然條件復雜多樣,具典型的農牧過渡地帶。甘肅既是一個擁有天然草原0.18億hm2的牧業大省,又是一個人工種草面積保持在166萬hm2的農業省區,畜牧業發展特點既不同于純牧業省區,也與發達的農業省有差別。由于地理地貌和生態環境復雜性和多樣性,甘肅省野生動物、植物資源得天獨厚,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和人工選育,優良的牧草和畜禽種質資源被廣泛保留和推廣。自然資源的多樣性,為甘肅畜牧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甘肅畜牧業發展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資源條件較好。甘肅是全國主要牧草的高產優質產業帶和草生產的最佳產區之一,到2017年底,全省人工種草面積保持在166萬hm2左右,居全國第二;苜蓿達到69.53萬hm2左右,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居全國第一;商品草基地22萬hm2。全省草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181家,加工能力達到456萬t;秸稈飼料化利用量達到1407萬t,利用率達到62.2%。二是科技力量雄厚。甘肅畜牧業和草業教學、科研、推廣體系健全,學科門類多,學術帶頭人多,畜牧獸醫、草原飼料綜合科技力量居全國第6位,草業與獸醫獸藥開發方面的技術實力位居國內前列。三是市場前景廣闊。當前我國居民生活水平與發達國家仍有不小差距,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畜產品的需求將會進一步提高,特別是奶產業和牛羊肉產業的高速增長和全民質量安全意識的不斷強化,大幅度地拉升了優質草畜產品的需求。四是社會基礎好。近年來,種草養畜已成為廣大群眾脫貧致富、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群眾發展畜牧業的熱情很高。甘肅省已將草食畜牧業作為調整農業結構的突破口和振興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各級政府、農牧部門出臺扶持政策,制定發展規劃,初步建成了一批草畜產品生產基地,草畜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

2甘肅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所取得的成效

按照中央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和鄉村振新戰略的總體要求,在確保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前提下,通過產業結構調整、科技進步和積極推進產業化經營,甘肅省畜牧業基本實現了由資源消耗型向資源保護與開發方向的轉變,實現了牧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目的。據統計,截止2016年底,全省畜禽飼養量達13791.45萬頭只,其中,生豬1363.69萬頭、牛716.41萬頭、羊3466.69萬只,家禽7877.2萬只;肉類總量101.9萬噸,其中,牛羊肉44.12萬t;禽蛋產量11.55萬t;鮮奶產量64.75萬t。畜牧業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16.86%。一是天然草場得到合理保護,農區草業開發發展迅速。近年來全省草原工作牢固樹立“生產生態有機結合生態優先、預防為主、制度管控、底線思維”的基本方針,全面落實草原補獎政策,加快實施以退牧還草為重點的草原保護建設工程,全力做好祁連山保護區草原生態環境整改工作,著力推進基本草原保護、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制度落實,不斷加大飼草產業發展,草原生態持續恢復。全省0.16億hm2可利用草原全部承包到戶或聯戶。落實草原禁牧0.07億hm2,草畜平衡面積0.094億hm2,全省草原植被蓋度從2012年的50.6%提高到52.2%,草原牲畜超載率從2012年的27%下降到2017年的12.5%;連續實施退牧還草工程,落實草原圍欄0.081億hm2,補播改良草原219.7萬hm2,建設人工飼草地13.2萬hm2、舍飼棚圈9.7萬戶,治理毒雜草1.27萬hm2、黑土灘1.67萬hm2。積極推廣應用生物、物理、生態治理措施,不斷提高草原鼠蟲害防控水平,累計建成草原鼠蟲害測報站17個,每年完成草原治蟲滅鼠66.67多萬hm2,有效減輕了災害造成的損失。二是種植三元結構初步建立,土地資源配套趨于合理。將優質牧草引入農田,積極傳統的“糧-經”二元種植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轉變,使土地資源得到較合理配置,也從根本上解決了長期制約畜牧業發展的“瓶頸”問題,實現了草、畜資源的合理配置。三是草畜資源保護得到重視,合理利用成為主題。豐富的牧草和畜禽品種資源,構成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的同時,為人類提供了大量的生產生活資料。近年來,甘肅在農業部的大力支持下,啟動了以“天祝白牦牛”為主的地方畜禽品種資源保護項目、野生牧草馴化基地,而且還投資建設了細毛羊、肉羊原種場、種公牛站、優質牧草繁育基地等一批良種工程項目,取得了明顯的效益。2017年,據業務預計,全省牛、羊、豬、禽良種化率分別達到78%、80%、90%和96%;較2001年分別提升22、20、24、22個百分點。四是節糧型草食畜發展迅猛,畜牧經濟結構趨于合理。種草養畜已成為甘肅部分農民和農牧企業的自覺行為。牛羊產業是甘肅傳統產業,為了適應新形勢下產業結構調整戰略的總體思路,不僅在出欄上尋求發展,更重要的是體現草畜雙雙增長。據統計,截止2016年底,全省牛、羊存欄分別達到512.87萬頭和2029.64萬只,分別較2012年底增長4.90%和5.01%;牛、羊出欄分別達到203.54萬頭和1437.05萬只,分別較2012年底增長17.88%和32.94%。

3甘肅畜牧業發展的機遇與挑戰

從長遠看,當下的經濟結構調整,特別是農業供給側改革,有利于農業特別是西北地區畜牧業比較優勢的充分發揮和自然資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加快健全農畜產品市場體系和國家對優勢產業的支持保護體系,帶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管理體制以及外貿體制的改革和完善。從資源利用來看,甘肅有著豐富的草地資源、土地資源、牧草與畜種資源,是歷史上傳統的畜牧業發展省,其中草業發展與牛羊生產是甘肅畜牧業的長遠優勢,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特別是地方畜禽品種的開發將有利于發展特色畜牧業。從宏觀作用來看,畜牧業是勞動密集型和在國際農產品市場競爭中的一個優勢產業,它將有力促進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和改善大農業生態環境。發達的畜牧業發展能夠帶來豐厚的連動效應,它促進種植業(糧食轉化、反哺效應等)、帶動工業(食品工業、皮毛工業等)的同時,又促進了農業內部結構合理化(三元結構、農民增收等)和產業間的良性循環。甘肅畜牧業發展不僅面臨著天然草場退化、生產環境惡劣、資源利用不合理和草畜品種資源沒有得充分開發等可持續發展的問題,而且還來自資本積累少、生產基礎差、技術水平低和生產者分散、規模不一等經濟、管理諸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持續大面積干旱使牧區草場產草量下降,農區牲畜缺草缺料,增加了牲畜越冬渡春的難度。二是局部地方洪暴、沙塵暴、地震等自然災害頻發,不僅造成大量牲畜死損,畜牧業基礎設施和技術服務設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三是草畜品種資源的局限性,難以在特定的生態條件下如高原地區提高其單位面積草畜產品產量;四是受有效需求不足影響,市場對畜牧業經濟增長的拉動減弱;五是受畜產品加工瓶頸制約,市場開拓能力跟不上生產形勢發展和消費需求結構變化的要求。因此,我們既要看到機遇,同時也要正視現實,迎接挑戰。今后甘肅畜牧業發展要確立以可持續發展與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為前提,積極發展生態畜牧業,保護生態環境,加強草畜品種保護與改良,注重開發地方品種,引進世界優良品種,提高生產者與加工業企業的生產效率,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產品的深加工能力,提升產品質量和改善產品結構,從整體上提高甘肅畜牧業生產水平,以增強畜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擴大出口,刺激內需,建立一個既注重經濟效益,又注重生態效益的良性生產循環系統。

4今后甘肅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就是從特定的自然條件出發,依靠科技,正確處理好資源與環境、利用與保護、當前與長遠、生存與發展的關系,走出一條合理配置與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資源永續利用,生產持續發展的高產、優質、低耗、高效發展之路。針對甘肅畜牧業生產現狀與資源分布,以及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應從更深層上實現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今后一個時期,甘肅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基本思路和目標是:要以精神為指針,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實施鄉村振新戰略為契機,揚長避短,發揮優勢,積極開展退耕還草、草原禁牧與休閑、草場恢復與建設、畜禽品種保護等基礎性建設,以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為前提,加大資金、科技投入,提升產品質量,調整產品結構,擴大對外開放,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改良草畜業品種,大力發展產業化經營,努力增強畜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保持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力爭把甘肅建成全國的草業大省和牧業強省。一是全面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挖掘農牧交錯帶,飼草料生產巨大的潛力優勢,瞄準優質中高端產品市場需求空間,緊緊抓住興牛羊、強豬禽、促特色養殖產業發展,發揮絲綢之路經濟帶區位優勢,努力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牛羊產業堅持數量與質量并重,在不斷提高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水平的同時要創新組織形式和經營模式,不斷提高組織化程度;鼓勵豬禽養殖與加工集團化運作,從提效率、降成本、重質量上狠下功夫;鼓勵適宜地區擴大放養雞、中華蜜蜂和驢的養殖規模。努力擴大糧改飼面積,增加糧經飼比例,引導和鼓勵牛羊養殖者實現農牧結合、農牧互補,走草地農業大發展的路子。二是探索推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建設。緊盯貧困縣區產業扶貧,探索開展以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分工協作為前提,以規模經營為依托,以利益聯結為紐帶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建設,圍繞肉、蛋、奶產業,省級層面研究試點意見并協調項目支持、技術支撐,市級層面選點布局、組織實施,縣級層面跟蹤服務、監管扶持資金;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組建聯合體,制定章程,密切生產、加工、營銷、品牌各環節聯系。三是努力提升標準化生產水平。圍繞高效養殖、設施養殖、飼草料加工、疫病防控、畜產品加工、糞污減排等內容,完善推廣一批操作性、適用性強的技術規范、技術標準。切實加強畜禽標準化生產技術規范的宣傳推廣,提高養殖戶質量標準意識和應用能力。引導規模養殖場(戶)嚴格按照標準化生產技術規范、技術標準,開展生產及配套設施的標準化建設和升級改造,提高畜禽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四是切實保護草場資源,合理開發農區草業。草場保護與草產業開發既是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山川秀美的重要舉措,也是草地畜牧業經濟穩定、高速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今后要立足于鄉村振興,搶抓機遇,以保護現有草地植被為重點,治理“三化”草地,并積極開展草產業開發。全面落實草原保護政策,健全草原管護制度;以實施草原保護建設工程為重點,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退化草原綜合治理;以完善草原監理監測體系為支撐,增強監管服務能力,提高草原工作水平;以推進草牧業持續發展為目標,增強飼草供應保障能力,促進草原畜牧業提質增效。五是提高可持續發展的認識,政策給予充分保證。要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提高農業整體素質和效益,促進農民收入持續穩定增長。要樹立全局的觀念,從大農業、生態農業的高度去認識、指導和組織生產,才能有效保證畜牧業產業結構調整,向現代畜牧業化邁進。一靠政策促進畜牧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切實制定和實施自然資源保護與管理法規,在《草原法》《種子法》《種畜禽管理條例》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和擴充畜牧業生態環境細則,加大執法力度;切實組織實施重大畜牧業可持續發展項目,切實執行好現有天然草場保護項目,切實保護好生態環境。二靠投入促進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今后畜牧業投資方向要確立在有利于草原生態的環境保護上,確立在有利于提高畜產品質量與降低成本上,特別是加強草畜品種資源管理,良種普查,品種測定以及地方品種的保護與開發上。三靠組織促進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合理調整大農業生產布局,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要加大退耕還林(草)步伐,發展特色畜牧業、生態農業和節水農業。必須調整畜牧業產品結構,發展優質綠色無公害產品,全面提高畜產品質量和安全水平,加快實現甘肅畜產品的標準化和優質化;切實加強畜禽疫病防治工作,建立疫病、蟲害的快速撲滅機制。畜牧業可持續性發展就是堅持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努力發展生產,把產業經濟的有效性和生態環保的安全性有機結合起來,最終達到產業升級和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作者:李康偉 單位:西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