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行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實證研究
時間:2022-06-02 10:53:26
導語:履行社會責任可持續發展實證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經濟“新常態”背景和加快改善生態環境雙重壓力下,企業可持續發展水平與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以2014—2017年我國滬深A股主板上市公司作為研究樣本,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與其可持續發展的關系進行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滬深A股主板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履行情況整體不佳,存在較大提升空間;履行社會責任與企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呈顯著正相關,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有利于提高可持續發展水平。提出制度建設層面保障、文化建設層面宣傳、輿論監督機制暢通、避免盲目性和沖動性等建議。
關鍵詞:社會責任;企業可持續發展;上市公司
一、引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必須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形成引領經濟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指導我國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國務院印發的《中國21世紀初可持續發展行動綱要》指出:“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指導思想是:堅持以人為本,以人與自然和諧為主線,以經濟發展為核心,以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為根本出發點,以科技和體制創新為突破口,堅持不懈地全面推進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協調,不斷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為實現第三步戰略目標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提出:“倡導綠色、低碳、循環、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平衡推進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不斷開拓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然而,在我國提倡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步入深水區階段,部分企業出現喪失社會信譽、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產品質量安全等問題,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問題頻現。究其原因,不難發現許多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淡薄,未能在運營期間切實履行股東責任、員工責任、權益責任、環境責任和社會責任。在經濟“新常態”背景和加快改善生態環境雙重壓力下,探索社會責任履行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將成為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推進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和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研究課題。
二、文獻綜述
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企業保持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成為關注的焦點。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是企業在未來一段發展周期內在相關業務領域所具有的業務增長能力和競爭能力。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發展水平受眾多因素影響,如宏觀經濟環境、科學技術水平、企業所處行業、企業規模、財務成長性、內部控制質量、公司治理、公益性捐贈、社會責任、會計穩健性、綠色會計實施、資產負債率、競爭能力、低碳技術等,其中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對其可持續發展的影響逐漸被學者探討。關于履行社會責任與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發展水平的關系,中外學者從不同角度進行了研究。Carrasco等(2013)研究發現,企業文化與社會責任履行關系密切,二者相互融合,履行社會責任有助于塑造和諧的組織文化和氛圍,促進產品和流程創新,提升企業市場競爭力。[1]Taghian等(2015)提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將增強市場競爭優勢,促進企業長期穩定發展。[2]王海兵等(2016)通過對A股主板上市公司進行實證分析認為,社會責任履行和企業內部控制質量與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呈正相關關系,且社會責任和內部控制之間的良性互動有利于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產生協同作用。[3]于良等(2016)從企業聲譽資本傳導機制視角出發,研究了中小企業履行社會責任與其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發現在信息有效條件下,企業在一定閾值內履行社會責任有助于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但在信息不充分條件下,履行社會責任將不利于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4]劉靜淑(2019)對社會責任、綠色會計實施和重污染企業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提高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質量,有助于提升重污染企業可持續發展水平,且社會責任在綠色會計實施和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之間存在正向調節作用。[5]夏斌等(2018)認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可以有效促進可持續發展,并在內部控制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發揮中介作用。[6]王建瓊等(2009)通過構建可持續發展CSD指標,研究發現企業職工責任的履行有助于可持續發展,但履行政府責任、投資者責任、公益責任和法律責任對企業可持續發展影響程度較小。[7]王青等(2018)以江森自控公司為例,對企業社會責任文化如何對其可持續發展展開了深入研究,發現履行社會責任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生需求,應是企業的自發行為,這一結論有利于激發我國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主動性。[8]石京民等(2019)基于CiteSpace進行了1998—2017年國內外企業的社會責任研究,為我國未來企業社會責任研究提供了明確指引,其中社會責任和企業可持續發展是未來研究的熱點和主題之一。[9]朱柯冰等(2017)對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現狀和未來研究方向進行了論述,其中以動態方式量化研究供應鏈上的企業社會責任是未來的研究方向之一。[10]劉卉(2019)從環境社會責任角度探究了廣東中山大涌牛仔產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指出相關企業應加強環境“合規”意識,積極承擔環境社會責任,促進紡織服裝產業與環境和諧健康發展,提升紡織服裝產業集群的可持續發展水平。[11]董淑蘭等(2014)通過對24家創業板企業連續3年的數據進行研究,發現企業財務可持續增長與其履行的社會總體責任并非顯著相關,除對供應鏈履行的責任外,其余利益相關者社會責任與其財務可持續增長也無顯著相關性,因此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不應盲目,要視自身實力情況而定。[12]崔也光等(2018)以A股主板上市公司2010—2015年的數據為研究樣本,展開了企業社會責任、技術創新投入對其財務績效的影響研究,結果發現上市公司積極承擔社會責任有利于促進財務績效增長,二者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并且不同的運行機制也不會改變二者之間的正相關關系。[13]學者們普遍認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有利于提升可持續發展水平,但也有少數學者認為二者關系不顯著。
三、研究設計
基于上述學者的研究結果,提出研究假設:社會責任履行與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呈顯著正相關。(一)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選擇2014—2017年我國滬深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數據作為研究樣本。其中,企業社會責任數據來自和訊網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財務數據來自東方財富網、CSMAR數據庫和WIND數據庫,個別上市公司財務數據來自公司年報。為避免相關數據的無效性,對樣本數據進行篩選:首先,剔除社會責任信息披露不完整的公司;其次,刪除金融、保險類上市公司及ST、*ST公司數據;再次,剔除財務數據缺失的上市公司;最后,刪除相關指標異常的上市公司。為保證研究的有效性和穩健性,采用Stata15.1對所有連續變量進行1%和99%分位數下的Winsorize縮尾處理,以消除異常指標對研究結果的影響。經過處理,將財務指標異常的數據進行刪除,共獲得875個有效觀測樣本,包含4380個觀測值。采用Excel2019、Stata15.1和Spss25.0等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及分析。(二)變量定義1.因變量因變量是指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由于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體現了上市公司在相關業務領域具有的持續競爭優勢和盈利能力,基于此,選取范霍恩可持續增長模型進行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能力測量。2.自變量自變量是指企業社會責任。現有衡量企業社會責任的方法較多,如上市公司每股社會貢獻值、潤靈環球企業社會責任評級、和訊網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等。在考慮研究成熟性和穩定性基礎上,采用和訊網披露的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進行企業社會責任評分,將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分為股東責任、員工責任、權益責任(供應商、客戶和消費者)、環境責任、社會責任,其占比分別為30%、15%、15%、20%、20%,據此計算上市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總得分,分值越高,表明社會責任履行程度越高。3.控制變量在考慮影響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因素的基礎上,所選取的控制變量包括企業規模、資產負債率、成長性和年度,其中企業規模采用年末總資產的自然對數表示,資產負債率采用總負債/總資產表示,成長性采用營業收入增長率表示,年度屬于虛擬變量。所有變量的定義和計算,如表1所示:(三)模型構建為驗證研究假設,即履行社會責任對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影響,構建如下模型:SGR=α0+α1×SGR+α2×SIZE+α3×LEV+α4×GRO+α5×YEAR+ε其中:α0為常數,αi(i=1…5)為回歸系數,ε為殘差。
四、實證分析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采用SPSS25.0數據統計軟件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包括875個樣本數據的均值、中位數、最大值、最小值和標準差,如表2所示:從表2可知,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均值為0.04728,中位數為0.03537,最大值為0.69188,最小值為-0.48975,標準差為0.10128,說明樣本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有較大提升空間。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均值為12.79449,中位數為12.92300,最大值為27.55178,最小值為5.58600,標準差為2.24419,表明樣本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情況不佳。企業規模均值為23.03646,中位數為22.90483,最大值為27.55178,最小值為19.7398,標準差為1.35680,表明樣本企業經營規模差異較小。資產負債率均值為0.46282,中位數為0.46590,最大值為0.86490,最小值為0.05950,標準差為0.19582,表明樣本企業資產負債率水平適中,差異較小。成長性均值為0.13879,中位數為0.09530,最大值為1.60690,最小值為-0.41910,標準差為0.26358,表明樣本企業成長性整體較低,存在較大提升空間。(二)相關性分析。通過Pearson相關性檢驗,發現各變量間相關系數絕對值均小于0.5,表明各變量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問題,如表3所示:從表3可知,企業社會責任、成長性與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在1%水平下顯著正相關,表明企業承擔的社會責任越多、成長性越高,企業可持續發展水平越高。企業規模、資產負債率與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在1%水平下顯著負相關,說明企業規模越大、資產負債率越高,其可持續發展水平越低。(三)回歸分析。回歸分析結果,如表4所示:號內為回歸系數的t統計量。從表4可知,企業履行社會責任對其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回歸系數為0.278,并在1%水平下顯著,表明企業積極承擔股東責任、員工責任、權益責任、環境責任和社會責任,將有助于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提升可持續發展水平、增強盈利能力,研究假設得到驗證。此外,在控制變量中,企業規模對企業可持續發展水平不產生顯著影響。資產負債率對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回歸系數為-0.318,并在1%水平下顯著,說明資產負債率越高,企業的運營風險越大,業績持續增長壓力更大,不利于企業長期可持續發展。成長性的回歸系數為0.258,并在1%水平下顯著,說明成長性越高,企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將越好。(四)穩健性檢驗。為對研究結果的有效性及可靠性進行檢驗,借鑒夏斌等(2018)采用的變量替換法進行穩健性檢驗[6]。在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評分方法上,由和訊網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評分法變為潤靈環球社會責任評分,運用潤靈環球社會責任評級指數對企業可持續發展水平進行回歸分析,檢驗結果與本研究結果幾乎一致,表明采用現有和訊網上市公司社會責任評分法進行社會責任與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水平的回歸分析具有穩健性和可靠性。
五、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本研究選擇2014—2017年我國滬深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數據作為研究樣本,對社會責任履行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結果發現:滬深A股主板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履行情況不佳,存在較大提升空間;社會責任履行與企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呈顯著正相關,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有利于提高可持續發展水平。(二)建議。1.加強上市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制度建設,在制度層面進行保障落實(1)國家應建立健全督促上市公司履行股東責任、員工責任、權益責任、環境責任和社會責任的法律法規,根據其自身發展的實際情況進行社會責任評級,針對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并產生良好影響的公司給予政策傾斜,如稅收減免優惠、企業形象報道宣傳等,實現付出和收益的良性循環。(2)上市公司應加強內部制度建設,如建立與履行社會責任掛鉤的績效考評體系,鼓勵員工遵守相關規范,自覺承擔相關社會責任,促進企業長期穩定可持續發展。2.重視行業文化和企業文化建設,加強相關文化宣傳,營造良好的承擔社會責任的氛圍(1)各個行業內的龍頭企業應發揮帶頭表率作用,在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的同時進行相關事跡的廣泛正面宣傳,帶動其他企業增強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和決心,并在能力范圍內積極承擔應承擔的責任,做好日常運營業務的同時也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2)上市公司可以在內部營造愛護生態環境、尊重員工、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投身慈善事業等文化氛圍,從高層管理者到基層員工都廣泛傳達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意識和理念,并將這種文化理念外化為實際行動,讓整個公司從內到外從上到下都意識到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從而增強公司在相關業務領域的競爭優勢和盈利能力,提升可持續發展水平。3.鼓勵公眾和輿論監督對上市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的行為進行監督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社會信息透明度越來越高,公眾了解外部信息的渠道更廣速度更快,使得公眾和輿論對企業的社會責任履行情況展開監督成為可能。因此,鼓勵公眾和輿論監督對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行為進行監督,建立健全公眾和輿論監督機制,保持信息傳達和監督渠道暢通。例如,可通過建立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履行情況網絡監督平臺,并建立公司信息真實公開透明的約束機制,實現相關信息向社會的充分展示,促進公眾和輿論對公司的適時監督。通過這種方式,從輿論和道德兩方面對上市公司進行制約,從而減少損害股東權益、破壞消費者權益和污染生態環境等行為,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促進上市公司保持持久的競爭力和穩定的發展態勢。4.上市公司在承擔社會責任時需視自身實際情況而定,量力而行,避免盲目性和沖動性在鼓勵上市公司提高承擔社會責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同時,還應注意的是,由于公司所處行業不同、所擁有的資源和能力不同,在承擔社會責任時需視自身實際情況而定,量力而行,避免盲目性和沖動性。作為社會責任之一的公益捐贈,當其超出企業承受能力范圍時,在一定程度上會損害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能力,削弱市場競爭力,導致未來發展受限,不利于在相關領域保持長久可持續發展態勢。因此,當上市公司擁有足夠的能力和資源時,可積極履行相應的社會責任,但當其能力受限時,除必要的員工責任、權益責任、股東責任和環境責任外,可視情況履行社會責任,在保證企業的正常業務經營條件下履行社會責任。
作者:劉朝霞
- 上一篇:建筑工程預算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
- 下一篇:城市燃氣設計可持續發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