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農業建設特征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29 10:59:00
導語:現代農業建設特征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的特征比較
從生產力的角度來考察,一般把農業的發展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原始農業、傳統農業、現代農業。原始農業是指以采集和游牧為基本特征,使用石器工具來從事簡單農事活動的農業。傳統農業是指開始于石器時代末期和鐵器時代初期,并且在發達國家一直延續到18世紀60年代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方式。傳統農業主要有以下特征:在傳統農業中,農民以傳統的直接經驗技術為基礎,使用手工制造的鐵木農具和人力、畜力以及水力和風力進行生產,農業生產社會化程度很低,基本上處于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狀態;由于粗放式耕作與勞動密集型精耕細作相結合,農業生產效率低下,技術進步緩慢。
與傳統農業相比較,現代農業是指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設施裝備和現代科學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現代農業是在采用大機器生產的現代工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大體上是從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完成的。從總體上看,現代農業主要具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
第一,現代農業是科技支撐型農業。隨著以自然科學為基礎的現代農業技術體系的形成和推廣,農業生產中大規模采用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方法,使農業生產和經營的科學化程度空前提高。近年來的基因技術、生物工程技術、遙感遙測技術、精準農業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以及激光技術等最新科學技術方法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使各國的現代農業生產水平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第二,現代農業是生產領域廣闊的農業。現代農業將由動植物向微生物、農田向草地森林、陸地向海洋、初級農產品生產向食品、生物化工、醫藥、能源等多種產品生產方向拓展。單細胞蛋白、海洋農牧場、生物能源、農副產品綜合和多層次開發、生物反應器等都將成為農業新的生長點,傳統農業的領域和內涵在拓展,工農業將融入一體,其界限漸趨模糊。
第三,現代農業是以高素質的農民和企業家為經營主體的集約型產業。現代農業產生和發展離不開科學技術。因此,必然要求農業勞動者掌握大量的知識和技能,需要勞動者有較高的現代文化、科技素質和經營管理知識。在大機器生產的基礎上,勞動生產率普遍得到了相當幅度的提高,大量農業勞動力轉移到工業以及涉農工業部門,農業人口和農業勞動力在總人口和總勞動力中所占比重一般都在10%-15%。
第四,現代農業是高生產率和高效益的農業。如在實行農業現代化的西方發達國家,農業從業人口不到5%。法美農民人均產糧和產肉分別為我國的50倍和100倍。人均耕地只有0.06公頃的荷蘭,農產品出口總值僅次于美國,人均創匯8萬多美元,而大大超過美國。農業生產條件很差的以色列,1991年出口創匯6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5.6%。高生產率和高效益以及工業化社會人們對自然的趨近心理,使現代農業越來越引起社會和投資者的關注。
第五,現代農業是以生產、生態、生息為目標的可持續產業。即在發展農業經濟以實現經濟增長的同時,又切實注意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做到農業可持續發展,使經濟增長與環境質量改善實現協調發展。近年來,世界各國在發展現代農業中,更加注重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保護,重視土地、肥料、水資源、農藥和動力等生產資源投入的節約和資源利用的高效化,在應用農業科技最新成果的基礎上,探索出“有機農業”、“綠色農業”和“生態農業”的發展模式。
(二)現代農業的理念和定義
一是創新的理念。創新是現代農業的核心,科技創新是現代農業創新的主體,尤其是以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為主導的農業高新技術正在加速現代農業的建設進程。除農業科技創新之外,現代農業的創新還包括農業管理體制、經營機制、生產方式、營銷方式的創新。
二是市場化的理念。現代農業在生產過程中,投入的生產要素大部分來自外部系統。如農業機械、化肥、農膜、飼料、生物激素等來自工業系統,而生產的產品大部分通過市場出售到其他部門。不僅大部分農產品成為上市的商品,而且進行農業生產所必需的各種生產要素也成為商品,農產品市場和農業生產要素市場空前發達。
三是集約化經營的理念。現代農業本質上是集約農業,農業發達國家在推進集約化經營的實踐中,因要素稟賦的差異而采取了不同的模式,有的實施資本和技術集約,有的實行勞動和技術集約。
四是適度規模經營的理念。現代農業是適度規模經營的農業,客觀上要求投入的生產要素——土地、勞動力、資金和管理技術,按一定的比例進行整合,達到最佳比例,產出效益最大。
五是標準化的理念。現代農業是一種標準化農業,農業標準化融技術、經營、管理于一體,把農業科學技術推廣應用科學化、規范化、系統化、程序化,已成為商品生產和農業科技推廣的一種有效的形式。農業標準化為現代農業生產的規范化、產業化提供了技術支撐,有力地推動和促進了現代農業的發展。
綜上所述,我們只能對現代農業的定義作一個簡單概括:所謂現代農業,實質上是指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較高水平的農業生產能力和較強競爭能力的現代產業,它是不斷地引進新的生產要素和先進經營管理方式,用現代科技、現代工業產品、現代組織制度和管理方法來經營的科學化、集約化、市場化、生態化的農業,是保護生態平衡和可持續發展的農業。
我國建設現代農業的運作模式
在中國建設現代農業過程中,由于各地農業生態類型、自然資源條件和社會條件的差異,因而在現代農業的建設和運作上,各地有著不同的探索。下面簡要歸納各地在探索建設現代農業的四種運行模式。
1、外向型創匯農業模式
外向型創匯農業的模式,是指利用沿海地區的區域優勢,采取相應政策吸收扶持龍頭企業,重點發展優質種苗、特色蔬菜、優質花卉、名優水果、優質家禽和特種水產等資金和技術密集型農產品生產。生產和加工優質農產品出口,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2、龍頭企業帶動型的現代農業開發模式
龍頭企業帶動型的現代農業開發模式,是指由龍頭企業作為現代農業開發和經營主體,本著“自愿、有償、規范、有序”的原則,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組織形式,向農民租賃土地使用權,將大量分散在千家萬戶中農民的土地納入到企業的經營開發活動中。這種由龍頭企業建立生產基地,在基地進行農業科技成果推廣和產業化開發的運行模式,稱為龍頭企業帶動型的現代農業開發模式。
3、農業科技園的運行模式
農業科技園的運行模式,是指由政府、集體經濟組織、民營企業、農戶、外商投資興建,以企業化的方式進行運作,以農業科研、教育和技術推廣單位作為技術依托,引進國內外高新技術和資金、各種設施,集成現有的農業科技成果,對現代農業技術和新品種、新設施進行試驗和示范,形成高效農業園區的開發基地、中試基地、生產基地,以此推動農業綜合開發和現代農業建設的運行模式。
4、山地園藝型農業模式
山地園藝型農業是立體型、多層次、集約化的復合農業,在充分考慮市場條件和資源優勢的基礎上,確定適宜當地發展水平產業和項目,引進先進的技術成果與傳統技術組裝配套,待引進技術和品種試驗成熟后,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在當地推廣。這是我國的一些山區在發展水果產業,促進農民增收的實踐上總結出來的山地園藝型農業模式。
- 上一篇:我國農業工業化研究論文
- 下一篇:農民集中居住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