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稅費改革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8 08:53:00

導語:農村稅費改革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稅費改革研究論文

農村稅費改革對于進一步理順國家、集體、農民的分配關系,切實減輕農民負擔,調動和保護農民生產的積極性,改善農村黨群干群關系,確保農村社會穩定,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具有深刻意義,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從試點情況看,改革的效果十分明顯,但也有一些新問題逐漸顯露出來。

一、稅賦平等沒有實現,稅費改革有待深入。

要使農村稅費改革真正成為一次具有劃時代的革命,使農民取得平等的經濟地位,必須改革農村生產關系,改變現行的工農之間、城鄉之間的利益分配格局。把農民和工商業戶平等對待,一視同仁,享有平等的權利與義務,使農民能夠自由經營,自由交換,公平納稅,公平城鄉居民的稅負是深化農村稅費改革的必經之路。

農村稅費改革,已逐步實現了以稅收為主的分配制度,建立了簡便易行、利于操作的征收方式,把農民負擔逐步納入規范化、法制化的管理軌道。但由于歷史原因我國一直實行城鄉二元稅制,對農村仍實行一套獨立的農業稅制。農民的稅收負擔(特指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所負擔的農業稅收)主要是指農業稅、農業特產稅、屠宰稅。這種城鄉二元稅制結構實際上掩蓋了城鄉居民負擔的差距。具有關專家測算,城鎮居民年收入在9600元以下不用納稅,城鎮居民工薪階層年收入在15600元以下,個體工商戶年收入在12600元以下,其稅收負擔率平均不超過2%。城鎮居民無收入或低收入者不納稅。而農民交納農業稅收雖然也可享受減免優惠。但除少數弱勢群體外絕大多數農民并不象城市納稅人那樣享受稅收起征點的保護,普通農業稅收納稅人即便遇到自然災害,減免的原則也是“輕災少減,重災多減,特重災全免”,這種偏向城市的二元稅制結構實際上使城鄉居民稅收負擔相差較大,在一定程度上挫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因此應本著公平與效率的原則深化農業稅制改革,達到統一城鄉稅制,鞏固農村稅費改革成果的目的,改革思路是:均衡城鄉負擔,國民平等納稅,統一工農稅制,農業稅負從輕。鑒于農村納稅人人數眾多且分散以及征管力量有限,建議分三步走:第一步,以減輕農民負擔為中心,對現行農業稅與農業特產稅制度進行局部調整。具體措施是:取消鄉統籌費、農村教育集資等專門面向農民征收的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和集資項目;取消屠宰稅;取消統一規定的勞動積累工和義務工。適當調整農業稅政策,以第二輪土地承包為依據,核定農業稅計稅面積,并以各地近五年主要農作物平均產量和規定的比例折算標準糧后核定農業稅常年產量。適當提高農業稅實際負擔稅率,實行不超過7%差別稅率。這一步與目前進行的農村稅費改革試點內容基本一致,許多地方已基本搞完,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第二步取消農業特產稅,將其歸并到農業稅中統一征收,進而逐步減少農業稅稅負并最終取消農業稅。將原農業特產稅品目中的園藝作物、水產品、林木產品等按照各地農村稅費改革后規定的農業稅稅率征收,應保證改征農業稅后的負擔水平低于原農業特產稅的負擔水平。改征農業稅的農業特產品的計稅收入原則上參照糧食作物的收入確定。在歸并過程中尤其應注重作為農業稅計稅依據的常年產量的統一核定工作,常年產量的統一核定應堅持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一是常年產量要真正體現是根據土地的自然條件和當地一般經營情況所評定的正常年景下農作物的產量;二是堅持因地制宜、民主測評、透明公開、不搞暗箱操作;三是同區域、同類型、同等級土地的常年產量應大體一致,特別是同一土地條件下不應因所種植作物品種的不同而使常年產量產生差異,特別是應堅持對利用耕地和園地生產農業特產品的納稅人按照當地同等土地條件的糧食作物的常年產量確定計稅收入的原則。在征收方法上也應與原農業特產稅的征收方法相銜接即因地制宜地采用查帳征收、核定征收及代扣代繳等方式。將農業特產稅歸并到農業稅中統一征收后,可采取逐步降低農業稅計稅價格或調低農業稅稅率的方式使農業稅的稅收負擔水平逐年成下降趨勢,并在條件成熟時完全取消農業稅。第三步,城鄉稅制完全統一。把企業和個人的農業生產經營所得分別納入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的征收范圍,同時對農業商品收入按其增值額征收一定增值稅,把農業經營的增值稅稅率由零稅率改為優惠稅率,另外農民從事其他生產經營活動所取得的應稅收入按國家統一稅收制度的規定,交納各稅。稅制統一后,對農業經營從稅收政策上給予一定優惠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一事一議”難以推行,民主理財任重道遠

按改革辦法規定,取消村提留后,原來按農民人均收取的公積金和公益金不再向農民收取,村內興辦公益事業所需資金,采取“一事一議”的辦法來解決,由村民大會民主決定。這一規定是基層實行民主理財的嘗試,是今后基層財政發展的方向。但在實踐中,“一事一議”往往走向兩個不同的極端——不是太講民主,“有事難議”;就是不講民主,“有事不議”。據調查,“有事難議”的情況比較普通,不少村開會議事,卻招集不齊人來;有的村開會需要給錢村民才去參加,否則怎么也叫不到,或參加人數不夠事情也談不了;有的村開會村民倒是參加了,但為了一件小事大家爭來爭去,形不成統一的意見,不要說難過2/3,就連半數也不容易過,談而不絕的事情常常發生,只得重新開會,這樣不但增加了開會成本,而且使村民對“一事一議”這種形式產生質疑。同時,“有事不議”的現象也不乏其例。有的村將所辦公益事業的預算方案未經村民大會或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就直接向農民籌資。

“一事一議”在現階段操作難度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基層民主還處于初級階段,村民對民主的認識還不夠,加上有些村干部的工作方法比較簡單,使“一事一議”制度在實踐中走形,使好的制度達不到好的效果。實行“一事一議”制度是推行基層民主理財的有益嘗試,大方向是正確的,必須堅持,并采取相應措施加以改進。一是要加大政策宣傳力度。讓農民真正了解政策,當家作主。二是要嚴格“一事一議”籌資程序。“一事一議”籌資必須按照有關程序進行,村民委員會要根據實際情況編制所辦公益事業的預算方案,籌資方案必須經2/3以上村民代表會議通過,杜絕達不到法定人數亂議,更不能違反政策亂議。三是提高“一事一議”資金的透明度。在每項“一事一議”籌資中,從預算、議事、籌集到使用、結算的各個環節,都要逐筆逐項的公布于眾,讓群眾了解整個工程和資金的使用情況,使群眾對“一事一議”籌資款項“交的舒心,用得放心”。四是要加大督查力度。首先督查“一事一議”籌資的準備工作,看準備工作做得實不實,群眾是否家喻戶曉、人人皆知;其次是督查“一事一議”籌資的議事工作,看村委會提出的方案符不符合當地的實際,村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是否流于形式,參加的人數是否達到法定人數,表決人數是否達到法定標準;最后督查“一事一議”所籌款項的管理工作,看所籌資金是否實行專戶儲存,專人管理,專款使用。

三、鄉村負債沉重,債務難以盤活。

由于歷史遺留問題較多,多年來農村興辦農田水利設施建設、農村基金合作會、農業開發等生產公益事業,以及興辦工商企業等原因形成鄉村大量負債現象。農村稅費改革前,鄉村除從經營性收入外還要從收上來的鄉統籌村提留中拿出一部分來償還債務。改革后,取消了鄉統籌和籌資,鄉村可用財力下降,籌資數量和籌資數額減少,償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償債壓力非常大。

因此應加強農村財務管理,多措并舉,妥善解決鄉村債務。應主要從四點出發:一要核實情況,要全面清理核實債權、債務,搞清債權、債務的數額及形成原因。二是要界定責任,分清債務責任界限,將債務具體落實到債務人,明確規定哪項債務具體由誰負責。三是要劃分類型,根據債務形成的不同性質,明確劃分出哪些是由鄉村形成的債務,哪些是由農戶形成的債務。四是分類處理,對不同性質的債務要用不同的方式解決,對于鄉鎮負責的債務,可根據鄉鎮財力狀況,分年逐步還清;對應該由村負責的債務,可用村集體經濟收入分期、分批償還;對于改由農戶承擔的債務,應根據農戶的不同經濟條件采取不同的處理方式,對于有能力償還的,應加大催收力度,對償還確實有困難的,可視情況分年度收取;對確實無法收回的呆賬、死賬,應按規定核銷。對待各種債務應采取靈活多樣方式解決,如經當事雙方同意除采用現金外可用勞務、實物低債或實行“債轉股”、停息掛帳等方式。今后應要嚴格控制新增負債,鄉村興辦公益事業必須考慮鄉村經濟發展水平和承受能力,防止新的債務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