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勞動力素質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11 11:43:00

導語:農村勞動力素質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勞動力素質分析論文

一、農村勞動力素質現狀

由于我國農村經濟基礎薄弱,各方面條件受到限制,農村勞動力的總體素質不高。近年來,許多專家學者在分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問題時,指出“農民素質的提高是新農村發展的靈魂。”必須培養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提升農民的整體素質。我國農村教育事業發展緩慢,大部分農民處于較低文化水平層次,直接影響到農村勞動力的素質,農村勞動力素質教育的現狀不容樂觀,具體為六個字“一大、六低、一弱”。

“一大”是指農村勞動力數量龐大。我國農村中有近5億勞動力。據專家推算,在現有的生產力水平和生產規模條件下,農村只需1.5億勞動力[2]。也就是說,在近5億農村勞動力中,有3.5億屬于富余勞動力。我國農業資源相對匱乏,龐大的農業大軍與有限的耕地結合在一起,使得人多地少的矛盾更為突出。

“六低”是指農村勞動力思想素質低、文化素質低、科技素質低、經營管理素質低、身體素質低、勞動生產率低。

(一)思想素質低。我國農村受長期自然經濟的影響,大多數農村勞動力小農意識濃厚,思想保守,滿足于現狀和眼前利益,缺乏較強的成就動機,對新觀念、新技術、新事物反應冷淡,商品意識淡薄,缺乏經營觀念。

(二)文化素質低。在我國農村人口中,文盲占20%,小學占40%,初中占29.5%,高中占10%,大專以上僅占0.4%。根據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計算,全國人均受教育年限為7.79年,而美國農民大部分是從州立農學院畢業的;法國7%以上的農民具有大專文化;德國6.7%的農民具有大學文憑;日本農民中5%是大學畢業生,高中畢業生占74.8%[3]。另外,受到婦女生理條件的限制和傳統“男主外、女主內”觀念的影響,致使婦女及其家庭無法正確認識婦女教育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婦女勞動生產能力,有利于提高婦女的人力資本,從而造成了農村婦女勞動力素質不高,更低于男性勞動力素質。全國從業人員中,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男性從業人員占83.9%,女性從業人員則占88.1%。2000年我國男女人口占總人口之比分別為51.63%和48.37%,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高3.26個百分點,以農村總人口8.0739億人計算,女性人口應為3.9億多[4]。幾近半數的農村女性,無疑是農村勞動力的重要支柱,她們的素質狀況,直接影響到農村勞動力的整個素質水平。總之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現狀將難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

(三)科技素質低。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中95%以上的人基本上仍屬于體力型和傳統經驗型農民,不具備現代化生產對勞動者的初級技術要求。在農村勞動力中,近80%的勞動力沒有特別技能,可謂是“科盲”。根據有關統計資料,有14%的勞動力掌握了工業、建筑業和服務業的技能,2.8%掌握駕駛技術,3.2%掌握農業技術[5]。我國受過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的農村勞動力占全部勞動力的比重不足20%,與發達國家有很大差距。

(四)經營管理素質低。農村從事種植業的農民多半停留在傳統耕作水平上,生產方式簡單,勞動手段陳舊,經營管理粗放。他們不計勞動資料成本和勞動力投入成本,不講投入產出效益,不會合理配置勞動資源,調整生產結構,無法預測市場變化。從事鄉鎮企業、交通運輸、商業服務等第二、第三產業的農民,盡管其經營管理素質優于種植業的農民,但絕大多數人的經營管理并非自覺意識下的行為,仍是一種憑直覺經驗的,帶有相當程度盲目性行為。

(五)身體素質低。長期以來我國農村經濟文化和生活方式比較落后,農民的平均生活水平較低,基本上是只能解決溫飽問題,食物構成和食物營養簡單,因而身體素質較差。特別是山區、邊遠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剛解決溫飽問題,農民的營養不良,飲食結構不合理。農村衛生保健條件差,醫療設備和醫療水平根本滿足不了廣大農民的需要。加上農村計劃生育工作存在一定的難度和問題,人口生育質量低下。據統計農村殘疾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6%,弱智兒童占人口的15%。農村勞動力中還有少數人格不健全、有心理疾病等患者[5]。

(六)勞動生產率低。勞動生產率高低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水平與社會創造力的總標志。《2001年世界發展指標》的數據顯示:1997-1999年期間,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為316美元,僅相于日本的1.03%,韓國的2.58%,巴西的7.35%,約為印度的80%。從業人員文化程度以及高層次文化程度人員比重過低,必將影響相關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生產效率,給我國農業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及城鎮化進程帶來嚴重制約。

二、農村勞動力素質現狀成因分析

1.觀念較落后。長期以來制約著我國農村人口文化素質偏低,除了經濟落后、教育經費不足、教育落后的客觀原因外,更重要的是主觀的因素,即觀念上的落后,在農村地區,目前大部分地區仍然保留了傳統的民風習俗,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民風相當純樸,人們經常是夜不閉戶。由于其教育條件差,農民本身受教育程度不高,沒有奮斗的目標或眼光短淺,還處在小富即安的狀態,部分農民宗族觀念、家長觀念盛行,自給自足的小農思想相當嚴重,并且過分強調客觀條件的不足,缺乏主觀的追求。尤其在眼前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農村中多數人未真正擺正讀書與掙錢的位置,沒有樹立起以教育提高勞動力素質、以高素質形成再就業競爭力的觀念。主要表現在:一是認為多讀書不劃算;二是不讀書照樣能掙錢。

2.投入不足。政府的主體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國家統計局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全國財政收入中中央占51%,省級10%,地市17%,縣鄉兩級共計不過20%左右。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表明,目前全國義務教育投人中,鄉鎮負擔78%,縣級負擔約9%,省地負擔約11%,而中央財政只負擔2%左右[6],財權與事權極不相稱。在投入規模方面,政府投入農村教育的經費十分有限。從總量上來看,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比重偏低。2002年,全國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為13.76%,比上年的13.31%增長了0.45個百分點,但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僅為3.17%,仍未達到1996年國家提出的2000年“財政性教育支出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4%的水平”的目標。與其它國家相比,我國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低于美國1949年3.3%的水平,明顯低于中等收人國家4.48%的平均值,更低于高收人國家5.66%的平均值[7]。

3.體制不適應。對于文化科技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性,農民已有一定認識,對提高自身素質也有迫切要求。但是目前的農村教育體系和農業科技的供求現狀卻使農民無法有效提高自身科技素質,難以完成自身人力資本的積累。從整個農村教育體系來看,農村“三教”(即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分割或殘缺,農村教育脫離實際,使得農民素質不能適應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的農村教育體系基本上是按照城市的教育體系建立起來的,農村基礎教育與城市基礎教育沒有任何區別,從學生的學習目的到學校的培養目標都是一樣的,并不是為了培養農民、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而是為了高考應試。與農民直接相關的農村職業教育也脫離農村實際,“升學無希望,打工無出路,回鄉無技術,致富無門路”是學生普遍面臨的困境。真正能為農村服務的成人教育又面臨諸多問題而處于癱瘓或半癱瘓狀態。

4.管理不完善。整個中國的農村教育系統,過去都是由教育部門條條管理,農村縣鎮(鄉)村需要農技、農業產品加工及經營管理初級專門人才,需要數以億計的高素質的農民,但不能按農村的這些需求去改革農村教育管理體制、結構、課程、內容與方法,以提高農民及其子女的農業科學技術和生產經營素質,這不僅制約農業現代化,也阻礙農民向城鎮二、三產業轉移以及海外勞務輸出。

5.勞動力轉移。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勞動就業方式發生巨大改變,勞動力輸出不斷增加,一部分文化素質相對較高的勞動力逐步轉移到城市或其他行業,農村優質勞動力資源外流現象嚴重,導致了農村務農勞動力整體素質的進一步下降。勞動力的轉移緩解了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壓力,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在農村的留守大軍中,女性和老齡人口成為農業生產的主體,沉淀下來的勞動力文化素質更低,結構更不合理。

總之,新農村建設離不開新農民,廣大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農民的素質不提高,就不可能實現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乃至整個國家的現代化。總理也明確指出:我國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根本在于提高農民素質。因此,我們只有面對農村勞動力素質現狀,剖析成因,采取有力措施,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農民,從根本上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把農村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持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力量。

參考文獻

[1]馮菊香,提高農民素質是新農村建設的根本[J].延安教育學院學報,2006,(9):69-70.

[2]王鳳山、閻國慶、任國巖,加快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的探討[J],農業經濟問題,2005,(3):60-62

[3]李水山,現階段農村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與解決對策[J],教育與職業,2003,(15):6-9

[4]李蘇英,農村勞動力素質教育問題探析[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14-17

[5]盧君,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與農村勞動力素質關系分析[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28-30

[6]高文宇,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政策性原因探析[J],巢湖論苑,2004,(1):22-25.

[7]李劍富、曾衛明、郭金豐,農民素質提高的障礙因素分析-基于欠發達地區的考察[J],農村經濟,2005,(1):116-119

[論文關鍵詞]農村勞動力素質現狀成因

[論文摘要]本文詳細闡述了中國農村勞動力素質的現狀,剖析了形成當前現狀的原因,并指出只有采取有力措施,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農民,切實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才能持續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