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農業對經濟社會發展作用分析論文

時間:2022-04-09 09:56:00

導語:新形勢下農業對經濟社會發展作用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形勢下農業對經濟社會發展作用分析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佛山市近十年農業地位的變化;現代農業多功能性的認識;佛山市農業政策的指導原則三個方面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農業產值增長速度相對較慢、農業占農村經濟的比重下降、農業發展的資源條件有所變化、農地資源萎縮,但土地產出效率提高、人力投入減少,但勞動生產效率增加、生態服務功能、產業協調功能、糧食安全功能、社會穩定功能、重視農業的地位、保障農業的空間、扶持農業的發展、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關鍵等。具體材料請詳見。

關鍵詞:保鮮時機培訓農業經營

目前,佛山市不少人認為,佛山市在全省,乃至全國的區域性產業分工中,是以發展現代大工業和大商貿為主導產業,農業發展與否已無關緊要,應該讓出日益緊缺的土地資源和寶貴的管理資源用于工業發展和城市建設,甚至應該停止發展農業。

毫無疑問,這種農業無足輕重的“讓位論”是錯誤的,如不加以批駁,將嚴重影響我市整體推進社會主義新村鎮建設的工作。本文將簡要列舉佛山市農業發展歷程和面臨困難,分析論述農業在佛山市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功能和重要地位,提出當前我市農業政策的指導原則。

1佛山市近十年農業地位的變化

近十多年,佛山市農業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相對于整個國民經濟和農村經濟的增長步伐,農業的發展速度仍不夠快,同時農業發展條件也發生了明顯變化。

1.1農業產值增長速度相對較慢。2005年全市農業總產值為163.94億元,比1995年的94.61億元,增長了73.3%。同期,全市生產總值(GDP)增長了270.5%,其中第一產業的比重從9.3%下降到3.5%。農業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明顯下降。

1.2農業占農村經濟的比重下降。近年來,全市農村經濟發展突飛猛進,經濟總收入從1995年的835.05億元提高到2005年的4646.39億元,增長了4.56倍;其中第一產業收入從102.19億元提高到154.33億元,僅增長了51%,第一產業收入占農村經濟總收入的比例大幅下降。二、三產業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和主要收入來源。

另外,1995年~2005年,全市在崗職工年人均工資增長了1.25倍,但農民人均純收入僅增長了79%。相對于其他產業,農業的比較效益低下,從業人員收入差距越來越大。

1.3農業發展的資源條件有所變化.

1.3.1農地資源萎縮,但土地產出效率提高。隨著近年來佛山市現代化步伐的加快,工業發展、城鎮擴張與農業爭地的矛盾日益尖銳,農業用地逐步減少。1996年~2005年,全市耕地面積從8.85萬hm2降至5.59萬hm2,減少了3.26萬hm2,年均減少3.7%。雖然農業土地資源不斷縮減,但由于各類高產品種和高效種養技術的推廣應用,種植業和漁業的土地產出率明顯提高。

1.3.2人力投入減少,但勞動生產效率增加。由于各地農村二、三產業的飛速發展,農民就業渠道大大拓寬,因此農村勞動力雖有增加,但其中從事農業勞動的人數逐年下降,從1994年的41.61萬人減少到2004年的31.99萬人,所占鄉鎮勞動力總數的比例逐年下降。但是,由于我市農業發展模式逐漸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因此農業勞動力的人均產值反而逐年增加。

總之,佛山市農業的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益雖然在近十多年有所提高,但仍然是比較效益較低、吸引力不足的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比重明顯下降,從而導致了社會對當前農業地位的普遍懷疑甚至否定的認識。

2現代農業多功能性的認識

現代農業具有多功能性的顯著特征,除了人類最關心其提供農產品的社會價值和商品經營的經濟價值以外,還發揮著以下重要功能:

2.1生態服務功能。農業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是指農業在保持自然生態環境質量,維持生態平衡和維系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推動和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等多個方面的作用,如有機物的合成與生產、生物多樣性的產生與維持、調節氣候、營養物質形成、積累與循環、土壤肥力的保持與發展、環境凈化與有害有毒物質的降解、植物花粉的傳播與種子的擴散、有害生物的控制、減輕自然災害等。農業的生態服務功能可以概括成“兩個穩定”,即穩定農業生態系統的持續生產力,穩定土壤、水體、氣候等自然生態環境;其價值可以概括為保持生態平衡的現實價值和構建生態文化的潛在價值,或稱為“外在價值”和“內在價值”。隨著近年來全球生態危機和區域環境惡化問題的出現,農業的生態服務功能越來越受關注。

尤其是在城市化進程較快的地區,強烈的現代化需求、密集的人類活動、快速的結構性增長和高物耗、高污染型產業的發展對生態環境的脅迫效應越來越大。就佛山市的情況來看,由于城鎮、交通用地迅速增加,農業用地大幅減少,出現了農業生態環境惡化,植被質量下降,農田和魚塘被污染等不利情況,已經造成了生物多樣性降低、水土流失加重等生態服務功能下降的現象。

目前,全市上下正全力以赴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但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污水等污染物排放量指標尚未達標,大氣和水域質量不容樂觀,因此,保持一定農業用地,穩定農業發展,發揮農業的生態服務功能,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也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2.2產業協調功能。世界著名經濟學家D.G.約翰遜認為:“如果有適當的政策和環境,農業就可以為經濟增長做出許多貢獻,包括①釋放勞動力給非農部門;②以不變或更低的價格提供更多的糧食和纖維產品;③將農產品剩余出口,作為外匯的重要來源換取國內無法生產的商品和技術服務;④將農業生產的積累投資在農村或城市的非農活動中。”實踐經驗也證明:農業發展進步能夠促進整個經濟的增長。

首先,農業是可以實現較高經濟效益的產業。

如位于高明區更合鎮的陽光科農公司建設溫室魚池發展工廠化養魚,利用循環水清潔、充氧系統,既促進魚類快速生長,每單位水體產量可達普通魚塘的10倍,又因水質優良,減少魚病發生,減少了藥物使用,保證了產品質量,在國內外市場上極具競爭力;其次,農業可以帶動其他產業和行業的發展。如高明區原更樓鎮引進溫氏公司后,不僅雞、豬養殖量迅速增加,而且農資銷售、農產品運輸、餐飲服務等行業迅速興旺,整個城鎮逐步繁榮起來。

2.3糧食安全功能。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萊斯特•R•布朗的《誰來養活中國》一書,曾在國際上引起軒然大波。中央已清醒地認識到: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方面。因此,保護耕地,保持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不單是發展農業生產的前提,更是嚴肅的政治責任。

2.4社會穩定功能。對我市農村的調查發現,近年來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到城鎮二、三產業就業,但仍有相當部分年紀大、素質低、不肯離鄉的農民必須靠農業謀生,同時由于農業生產效益近年來有所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勞動生產率也明顯提高,農業也有可能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因此農業是保證農村居民充分就業、減少農村隱性失業的關鍵產業,具有穩定社會的重要作用。農業的多功能性既決定了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對于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又預示著農業與其他產業有所不同,是一個特殊的、需要保護和發展的產業。

3佛山市農業政策的指導原則

3.1重視農業的地位。各級黨委、政府要深入貫徹中央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精神,堅定“重農”思想。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與發展現代農業無根本矛盾。因為任何高度發達的城市都沒有完全“消滅”農業,現代農業不僅同樣能夠實現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具有其他產業不可替代的保護糧食生產能力、發揮生態服務功能、吸納富裕勞動力的重要作用。要進一步確立“重農”思想,進一步加深對農業基礎地位的認識,加強對農業農村工作的領導,要大力營造全社會重視、關心和支持農業發展的氛圍和環境,認真研究和解決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和困難,切實制定有利于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并抓好落實,確保領導到位、工作到位、政策措施到位、財政投入到位,確保農業持續發展。

3.2保障農業的空間。市政府和高明、三水、南海等區政府已分別制定了市和有關區農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確立了農業的發展空間,描繪了未來農業發展的藍圖。要以農業發展規劃的制訂和實施保證農業的發展空間。

為維護規劃的嚴肅性和權威性,一定要抓好規劃的實施工作,加快推進農業生態園區建設,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步伐。規劃一經確定,不得隨意改動,防止工業發展、城鎮建設等隨意侵占農業用地、破壞農業基礎設施的現象出現。要嚴格保護耕地、水環境等農業資源。土地保護既是國策,也是農業持續發展的前提。因此,要堅決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切實保護基本農田,嚴厲打擊違法占用農業用地的行為。

依法加強耕地的保護和建設,嚴格控制非農建設用地,營造良好的農業生態環境。

3.3扶持農業的發展。

首先,要大力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當前,要加強農業園區規劃,把農業園區規劃與農村工業化、城鎮化規劃結合起來,與落實基本農田保護區結合起來;遵循“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設施配套完善,分期穩步推進”的原則,加快農業園區建設;引導農業龍頭企業向園區集中,實行規模化集約化生產、企業化管理、市場化運作,把農業園區建設成為具有生產、加工、銷售、教育、培訓、示范和科技成果轉化等多種功能的現代化農業載體。

其次,要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業科技進步是農業增效的唯一途徑。因此,各級政府要提高認識,高度重視并切實加強領導,將農技推廣工作作為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關鍵措施來抓:一是通過資源整合,建立健全現代農業科技推廣服務網絡,加快建立農業科研示范基地,引入技術力量,加強農業新品種新技術的開發研究、

推廣和應用工作;二是要轉變農技推廣工作思路,變政府推動為市場牽動和企業帶動,創新農業科技推廣機制,充分發揮農村基層科協和行業協會組織的作用,鼓勵和引導農科人員以多種形式推廣先進農技,推動農業科技成果盡快轉化為社會生產力;三是要加強農民農業科技知識和技能的培訓,逐步提高農民的技術素質和生產技術水平。再次,要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發展農業龍頭企業是推進農業產業化的關鍵。要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經濟實力和帶動力強的“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的農業龍頭企業,尤其是農產品加工和流通企業,通過龍頭企業帶動農戶,聯結千家萬戶進行產業化經營;要通過發展農產品保鮮、加工,提高農產品加工率和出口創匯能力,延長農業產業鏈,使農產品增值。

要利用國家在佛山市建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的有利時機,做好臺商及其他經濟、科技發達地區農業企業的招商引資等工作,吸引外來資金投入本地農業,引進外來先進技術,扶持發展外來農業龍頭企業。同時,鼓勵和支持本地的農業龍頭企業發揮資金、技術、管理信息等方面的優勢,到區外開發種養基地,發展外延農業。要努力創立優質品牌、綠色品牌,建立加工、銷售與優勢農產品生產一體化的聯結機制,形成產業化生產、加工基地,全面提高農產品質量檔次、市場競爭力和農業的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