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活農村經濟促進增收論文

時間:2022-05-29 05:22:00

導語:做活農村經濟促進增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做活農村經濟促進增收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用企業運作的理念來經營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努力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用工業發展的理念謀劃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努力提升農業主導產業競爭力;用市場調節的理念建設農業產業服務體系,努力實現農業生產服務社會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前提和基礎、以股份合作制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方向、引入靈活的股份合作機制、建立科學的內部組織結構、制定合理的盈余返還方式、打造品牌,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培植龍頭,提升農產品深加工能力、制定標準,提升農業主導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加強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建立有利于產業化發展的土地流轉機制、培育大中型農產品批發市場等,具體請詳見。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前提和基礎,要健康深入持久有效地推進新農村建設,積極促進農民增收,就必須努力搞活農村經濟

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要“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行農業產業化發展是農業綜合能力提高,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經之路。農業產業化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物質基礎,只有不斷加快農業產業化建設步伐,不斷拓寬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暢通渠道,才能推動新農村建設向縱深發展,才能真正實現“安天下、穩民心”。充分利用好十七屆三中全會的惠民政策為農業產業化建設帶來的大好機遇,以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為依托,以農業主導產業發展為重點,以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為平臺,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在新農村建設中不斷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收入持續快速增長。

一、用企業運作的理念來經營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努力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以股份合作制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方向,在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中引入企業管理的理念,有效利用技術、資金、信息、購銷、加工、儲運等環節,能有效提高農業市場競爭能力,增加成員收入。逐步引導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立股份合作作為主要內容的內部管理運行機制,不斷增強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輻射帶動農戶的能力,提高農業生產的聚焦度和農業生產專業化、組織化。

首先引入靈活的股份合作機制。參照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合作模式,推行股權設置配額制。引導成員按其交貨總量的比例認購股金,成員可以根據自由的交貨能力確定購買股金的數量,可以購買多股、一股或者半股,也可以聯合購買股金。同時,對單個成員購買數量實行“上限控制”,防止“一股獨大”現象發生。要在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內部管理中實行股權表決制,即根據股權數量確定表決權數,社員按其認購股金的數量享有表決權數,實現成員權利和義務的統一。

其次建立科學的內部組織結構。按照股份有限公司內部治理結構的框架,建立決策、執行、監督三權分立的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內部組織體系,將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民主管理制度落在實處。成立成員(代表)大會作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在章程規定的范圍內開展工作,由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對成員大會負責并報告工作;設置監理會,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日常經營管理實行監督,由大會選舉產生,對大會負責并報告工作。

再次制定合理的盈余返還方式。對成員投交的農產品,按市場保護價予以收購,做到貨款即時清結。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年度結算盈余,要按照規定提取一定比例的公積金和公益金用于彌補虧損或擴大經營規模,對剩余盈余要按成員的交貨量和認購股金額予以統籌分配。

二、用工業發展的理念謀劃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努力提升農業主導產業競爭力

一是打造品牌,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十七屆三中全會指出:“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培育知名品牌”。加強農業品牌意識,全面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提高農業的綜合生產效益。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協助龍頭企業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品牌,做強“特色品牌”和現有品牌,大力發展有機食品,大力打造省級以上綠色食品。

二是培植龍頭,提升農產品深加工能力。龍頭企業上聯市場,下聯農戶,是發展農產品加工業的核心力量。要積極“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結構升級,扶持壯大龍頭企業”,結合中心城區農村實際,挖掘和利用區位優勢、農業發展環境優勢和特色產業優勢,做好發展生態農業、主導產業和無公害農產品生產的項目開發,建立農業招商引資項目庫。積極開展聯誼招商、網上招商、外出招商,改進和創新招商方式,外引內聯發展農副產品精深加工業。對新辦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給予一定期限的試辦期,試辦期間的規費全免,廠房建設所需土地征用及報建所設計相關規費按規定標準的下限收取,并對其擴大再生產的貸款,有財政給予相應的財政貼息。加大對現有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積極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運用自身優勢,實行強強聯合,發揮規模效應。同時,指導本地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戶結成公司加農戶、基地帶農戶的“訂單”型產銷經營鏈,擴大企業輻射帶動群眾的覆蓋面。

三是制定標準,提升農業主導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借鑒浙江等發達地區實行農業標準化生產的成功經驗,選擇地方特色農業、市場前景廣闊的農產品,積極爭取省級標準項目的制定。圍繞蔬菜、畜禽、水果、藥材、茶葉等農業主導產業,逐步建立一批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將生態環境、生產過程、產品品質和加工包裝等環節納入標準化的管理范圍,做到“產品集約化、設施化生產”,嚴格按照標準化生產規程組織生產,積極探索總結標準化生產的成功經驗,形成符合各地農村實際的標準化農業發展模式,促進農業主導產業走上可持續發展軌道。

三、用市場調節的理念建設農業產業服務體系,努力實現農業生產服務社會化

從轉變政府職能入手,不斷改進公共服務和管理方式,積極探索用市場方法來完善對農業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的跟蹤服務,為農業產業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服務體系。

一是加快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建設。“完善農業信息收集和制度”,大力實施農業信息服務工程,建立一條貫通縣(市)區(鄉)鎮兩級的農業信息網絡,建立一個信息共享的農業信息網站,建設一批農村信息服務點,組建一支農村信息員隊伍,制定一套完善的農業信息服務制度,基本建立起覆蓋縣(市)區、(鄉)鎮及有條件的農業經濟主體的農業信息服務網絡,形成信息采集、分析、和服務一體化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

二是加強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進步”。國家積極“促進產學研、農科教結合,支持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同農民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開展多種形式的技術合作”。加強農業技術推廣普及,實行“專業性農技站+農業科技示范場+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三位一體的農技推廣模式,努力形成農科教緊密結合,科技與生產相互促進的農業科技服務新格局。積極推進基礎農技隊伍改革,在保證公益性農技服務隊伍正常運行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建立面向市場的經營性農技服務隊伍。充分發揮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科技帶動和科技示范戶的示范帶頭作用,制定切實可行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鼓勵、引導和支持民間資金投資興辦農業科技服務機構。

三是建立有利于產業化發展的土地流轉機制。在堅持“平等、自愿、互利、有償”和不改變土地用途的原則下,建立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鼓勵以轉包、聯營、出讓、入股等形式轉讓耕地使用權,以租賃、拍賣等形式轉讓荒坡、荒水、荒灘等撂荒土地的使用權,以利于發展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的經營。土地使用權的流轉,不受所有制、行業和地域限制,鼓勵機關、事業單位、城鎮居民、外地農民和外商通過風險抵押承包、購買使用權,以獨資、合資、股份合作、聯營等方式,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實體。

四是培育大中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圍繞主導產品,按照扶優限劣、突出特色的原則,對功能相近、交易分散、效益低下的農產品集散市場進行適當集并和重組;對發展前景好、競爭力強的市場,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加快改擴建步伐。“健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體系”,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理順比價關系,充分發揮市場價格對增產增收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山東省財政廳.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打造現代農業發展新優勢[J].中國財政,2008,(10).

[2]尹成杰.關于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思考[J].管理世界,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