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經濟構建希森模式
時間:2022-07-10 03:33:10
導語:新農村經濟構建希森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三農問題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途徑。梁錐希森新村和許家希森新村走出了一條社會主義農村現代化建設的新路子,“希森模式”應運而生。
1“希森模式”的形成及經驗
1.1梁錐希森新村和許家希森新村基本情況
樂陵市位于山東省西北部,北臨天津濱海新區,東依山東半島城市群,地處環渤海經濟圈與山東半島制造業基地(半島城市群)結合部,是山東省的北大門和主要進京門戶,素有“齊燕要塞”、“魯冀樞紐”之稱[1]。梁錐希森新村和許家希森新村是樂陵市黃夾鎮行政村,位于黃夾鎮駐地北部。
1.2“希森模式”的形成過程
梁希森先生是梁錐希森新村村民,他出身貧苦,只有小學文化,但是頭腦靈活,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就在外面闖蕩,致富后不忘家鄉人民,帶領當地村民走向共同富裕。首先,將原來的舊村進行拆遷,建立新村莊。梁希森先生先后斥資9200萬元為梁錐村和徐家村建造二層聯排別墅樓房和四層單元樓。村民支付原來房子和現在樓房面積對比后的差價即可擁有新房,實際支付是每平米100元。兩村村民為了表示對梁希森先生的感激之情,將村名分別改為梁錐希森新村和許家希森新村。其次,興辦鄉鎮企業,發展本村經濟。根據自然環境,梁錐希森新村在拆遷后舊址上成立了希森三和集團。村民委員會與該村每戶農民簽訂《土地折價入股協議》。土地每平方米折合90元,公司占用土地33.33hm2,因是改造前村民的土地,公司占用的土地便作為股份參、入股希森三和集團。希森三和集團的注冊資本是1.2億,讓地村民股本占魯西牛業公司總股本的1/4。許家希森新村以置換出來的20.00hm2宅基地為基礎吸收村民46.67hm2耕地入股,建立了面積達66.67hm2的農業生產合作組織。農業生產合作組織對土地進行統一經營和管理,成立了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發展馬鈴薯產業。“希森模式”是指在群眾自愿的基礎上,私營企業主梁希森出資拆舊村建新村(別墅),置換和節省部分土地興辦農業產業化企業或基地,實現傳統農村向現代化農村的轉化,傳統農民向新型農民(農業產業化股東和工人)的轉化[2]。
1.3“希森模式”的經驗
“希森模式”實行“公司+農戶+基地”的生產經營方式,實現了企業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為我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經驗。
1.3.1發展循環經濟延伸產業鏈條梁錐希森新村發展過程中,根據循環經濟思想合理安排生產,形成了以經濟養殖魯西黃牛為核心的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將原來傳統農業的“資源—產品—廢棄物”[3]生產方式改造成了“資源—產品—廢棄物—產品”的新形產業模式。根據魯西黃牛公司總經理的介紹,該村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為:首先,村民使用農作物秸梗養殖魯西肥牛,牛經過屠宰加工后產生初級產品牛肉和牛副產品,將牛的副產品進行加工以進一步提升肥牛的價值,利用牛糞便和屠宰加工的廢棄物產生沼氣來發電和燒飯、照明;制作沼氣過程中產生的沼液和沼渣作為飼料用來養蘑菇,蘑菇的培養基用來養蚯蚓,蚯蚓可以制作中藥和保健品,蚯蚓糞可以制造復合肥、飼料,肥料返回到田間后又培養出農作物,再用農作物秸稈來養牛。在許家希森新村,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進行脫毒馬鈴薯原種繁育和規模化種植,正在建成無病毒專用型馬鈴薯脫毒組培苗—馬鈴薯原種—馬鈴薯種薯—馬鈴薯商品薯—馬鈴薯淀粉、薯條、薯片深加工這樣一個集原種培育、繁殖與加工的完整產業鏈。
1.3.2立足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經濟當存在的資源可以使得全局發展處于有利,或者在相關條件下,原有形勢逐漸具有了新的發展態勢時,便形成了“資源優勢”[4]。黃牛原本是梁錐村一種普遍的資源,在傳統農業生產方式下,黃牛只用于耕作。而當地的黃牛品種好,將黃牛進行飼養的收益遠大于用于耕作所獲得的收益。梁錐希森新村充分利用了黃牛這一資源優勢發展養牛。相比其他地區,許家希森新村的自然環境更適合馬鈴薯生長,這一地區的馬鈴薯高產、穩產,綜合抗病性較強,品質較好。認識到這一資源優勢后,梁希森先生引進人才,在當地發展脫毒馬鈴薯產業,以許家希森新村為特色產業基地,以世界為產品銷售市場,成為現代特色農業的典范。
1.3.3公司與農戶共同發展希森三和集團奉行“三和”理念:即公司與農戶和諧發展,農村與城市和諧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公司將小牛提供給村民飼養,養到架子牛后繳由公司進行育肥,公司按每公斤高于市場價0.2元的價格收購村民飼養的小牛,小牛增重部分的收益歸村民所有。變“供血”為“造血”,旨在用經濟杠桿帶動農民圍繞企業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希森三和集團是當地的龍頭企業,依托公司,農村勞動力得以更好的利用,實現了先富帶動后富、最終共同富裕的目標。
1.3.4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組織“希森模式”通過農業生產合作組織的形式將家庭承包經營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優勢結合起來,充分調動了農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農民可以以耕地入股企業,實現農業產業化經營。梁錐希森新村和許家希森新村村民直接參與農業生產合作組織,具有所有者和勞動者的雙重身份,村民通過加入農業生產合作組織有了收入保障。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村民的主人翁意識逐漸增強,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建設村莊。
2“希森模式”的運作效應
“希森模式”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發展,使梁錐希森新村和許家希森新村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效應。
2.1物質文明效應
梁錐希森新村和許家希森新村村民住進了樓房,家中有線電視、空調、電冰箱、洗衣機、電腦等樣樣俱全。該村過去沒有醫院、學校、養老院,村民的醫療、教育、養老受到影響。現在,村里建立了新的醫院、學校、養老院,村民就醫方便了、適齡兒童可更好的接受教育、老年人也可更好的享受晚年生活。
2.2精神文明效應
按照中共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梁錐希森新村和許家希森新村村支部努力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成立了農村文體協會,制定了《文體活動管理制度》,對村民的日常文化活動和節日活動做了具體規定。同時,開展村民文化培訓,提升村民文化素質。
2.3政治文明效應
梁錐希森新村和許家希森新村村支部根據群眾需要和提議,實行財務、政務公開。對群眾提出的問題積極進行解決,并將問題的解決結果公開和定期回訪村民,聽取村民反饋的信息和意見,形成了干部與村民和諧建設新村的良好局面。從根本上改變了之前村務由某些人說了算、黨政建設村民不滿意的弊端。
3“希森模式”存在的問題
3.1資金不足,特色產業發展困境重重
梁錐希森新村的希森三和集團和許家希森新村的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符合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但現實中公司的發展面臨著資金、技術、人才、組織管理等方面的困難,公司的管理者文化素質和管理水平不高,難以適應企業規模擴大后的要求。公司融資渠道不暢,在市場化和利益最大化的驅動下,國有商業銀行把主要服務目標對準為數不多的大企業、大客戶、大項目。據了解,當地銀行不愿放貸給企業用于發展新農村建設。資金的缺乏是希森三和集團和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發展的一大制約,作為龍頭企業,公司發展進程不順利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新農村建設的進行。
3.2土地問題,新農村建設缺乏保障
在梁錐希森新村改造中,希森三和集團公司把在改造過程中置換出來的宅基地和廢棄地用來建設養牛場和屠宰廠,同時,公司租用村民的耕地進行蚯蚓養殖,公司定期支付土地租金。在許家希森新村的改造中,希森馬鈴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在置換出來的土地上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種植馬鈴薯。在新村建設中,當地政府把這些農業項目所占土地均視為農業農地,而不作非農用地安排,沒有辦理建設用地手續。在新村進行改造時,國家對于農村宅基地的占用和拆遷規定也不明確,村民只是以股份合作制的方式整理和開發利用自己的宅基地等土地資源,沒有相應的健全的制度對之進行保障。2008年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對農村耕地、宅基地等土地資源的流轉做出了明確規定。但據了解,該村沒有按照相關文件的規定對土地的流轉進行公示。
4“希森模式”發展的對策
4.1推進投融資,促進企業發展
改變目前信貸資金回避農業項目的做法,建立農業產業化項目發展中長期融資和政策性扶持的特定機制,保證農業產業化的開發有信貸資金的支持。1996年國務院《國務院關于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后,我國農村初步形成了以合作金融為基礎,商業金融、政策性金融分工協作的農村金融體系。各個金融機構應該互相配合,為農村企業的發展乃至農村經濟發展提供充分的金融保障。農業發展銀行應做好農業項目的考察、調研和市場分析,積極介入農業開發項目。農業銀行應充分支持鄉村龍頭企業的發展,爭取更多資金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新農村建設。
4.2依法規范企業占用農村用地的問題
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過程中,農民通過將土地折價入股企業的方式利用土地的行為是一種新的嘗試。這一做法也契合了十七大報告的內容,“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5]任何行為都是一把雙刃劍,所以在鼓勵土地向專業農戶集中、發展規模經營的同時,必須防止一些工商企業進入農業,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名,侵占農民的土地。政府應采取措施保護農民的土地。積極出臺土地保障法規,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承包法》為基礎,積極探索農村土地流轉市場條例,劃清建設用地和農業用地的界限,規范土地流轉的程序以及流轉市場等。
- 上一篇:司法系統律師行業治理方案
- 下一篇:水文局工作總結及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