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運行機制探究論文

時間:2022-11-16 05:44:00

導語:區域經濟運行機制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域經濟運行機制探究論文

內容摘要:本文通過對典型區域經濟的實證分析,對影響我國區域經濟建設的主要因素進行了探索,提出了區域經濟運行均衡利益機制模型及促進區域經濟建設的政策措施。

關鍵詞:區域經濟運行機制政策措施

區域經濟與行政區域經濟

(一)區域經濟與行政區域經濟的含義

區域經濟是一定區域范圍內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活動的總稱。

歷史上私有制的出現、國家的產生以及國家內部行政管理區劃的細分,是區域經濟產生的根源。私有制的出現、國家的產生以及國家內部行政管理區劃的細分,使原本沒有禁錮的經濟活動被設置了人為的限制,限制了經濟活動的區域。經濟活動首先受到國家疆土的限制,跨國經濟活動還受到國與國之間的政治、軍事、經濟等一系列關系的影響。而國內經濟活動則主要受到行政區劃、行政權力和利益劃分、資源分布以及市場條件等限制,這種區域限制到了封建社會發展到頂峰階段,并對以后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在封建社會形成了諸侯經濟,經濟活動被嚴格地限定在狹小的行政區域內,經濟活動內在的資源配置關系、商品交換關系、技術交流關系等一切聯系都被行政區域割裂開來。顯然,這種人為決定的管理區范圍內的經濟,不應是經濟學意義上的區域經濟,而是一種行政區域經濟,即地方經濟。

(二)行政區域經濟的特征

區域經濟是歷史形成的以行政區域為中心的地域性經濟活動。地區行政行為對區域經濟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地方政府的政治、經濟利益往往左右著區域經濟發展的方向、發展速度和總體發展水平。區域經濟是依賴行政區域內的資源和市場的經濟。由于受到地方經濟政策、法規的約束,區域內的重要經濟資源和市場往往受到嚴格的行政保護,區域間的資源流動和市場開放程度都因地方本位利益而受到了較多的限制,從而使得區域經濟不得不更多地依賴自身的資源和市場謀求相對合理的發展。所以,區域經濟是局部資源壟斷和地區性市場壟斷經濟,也是相對封閉的經濟。區域經濟是小農經濟時代的產物,由于受區域內自身經濟、技術、人才資源實力的局限,所以經濟水平相對落后。

(三)經濟學意義上的行政區域

行政區域經濟的本質決定了經濟規律不能完全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難以實現最優的資源配置,經濟效益不高,缺乏經濟活力和持續發展的后勁。于是,打破行政區域界限,利用不同區域資源和市場,具有一定吸引輻射范圍的經濟學概念上的更具活力的區域經濟,成為各種經濟主體日益強烈的要求,并最終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在當代經濟學中,按照地理特征、資源體系、市場體系之間的某種聯系,把以某一地理特征、某一資源鏈或某一市場鏈為內容的自然經濟區域或區域性市場定義為區域經濟。這種經濟學意義上的區域經濟,是經濟活動內在經濟規律的要求,是區域經濟擺脫行政經濟的嘗試,是爭取經濟自由的一種呼聲和努力。

區域經濟的實證分析

(一)區域經濟發展狀況

近年來,我國以經濟區域板塊為特色的經濟格局正加速形成。在眾多經濟圈中,只有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經濟圈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是,進入2005年以后,長三角、珠三角的主要經濟指標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在于高投入、高能耗、低技術、低效率的粗放經濟增長方式。長三角以制造業基地的區域特征而崛起,且低端制造業占較大比例,其競爭力主要依賴于低成本的土地和勞動力;珠三角以外向型高新技術制造業和勞動密集的加工型產業為主導,經濟的內生性不強,缺乏自主創新的核心競爭力。在嚴控土地、緊縮銀根、資源約束日益凸顯的宏觀調控中,在國內外的雙重競爭壓力下,造成了經濟增長的減緩。

(二)三大區域經濟圈的運行機制分析

中央政府通過改革開放的特區政策所給予的鼎力支持。無論是珠三角的深圳、珠海,長三角的浦東開發區,還是天津的濱海新區,無不享受著中央的特殊經濟政策,方方面面都體現著中央政策的關懷。可以說,三大經濟圈是由中央政府主導設計、規劃和扶植的特殊經濟區域體系。中央政府的主導作用是三大區域經濟運行機制的核心。三大經濟區域發展的歷程也證明:其崛起受益于中央政府給予的特殊經濟政策;而其經濟出現向下拐點的相當重要的因素也是其特殊政策效力的遞減。

世界工廠轉移的歷史機遇。改革開放之初,我國上述經濟區域優厚的對外經濟政策、廉價的土地、高素質的廉價勞動力所形成的低廉成本以及龐大的商品市場,成為世界工廠或車間搬遷的主要目的地。因此,長三角和珠三角都承接了發達國家產業價值鏈的大量中低端項目,從而奠定了區域經濟的產業基礎。可以說,長三角和珠三角區域經濟是在外資集中投入下以外資為紐帶而形成的經濟區域體系。

固有的工業、貿易基礎。三大區域經濟圈都有計劃經濟時代留下的相對發達的工業、技術、人才、資金和國際貿易基礎。而且,因存在經濟關聯關系而易形成經濟上的聯姻。因此,三大區域經濟圈的形成有著傳統的歷史淵源關系,相當的經濟發達程度、相近的文化傳統,加上傳統的協作關系,不容易形成依賴式跛足經濟,容易形成均衡利益并保持區域經濟合作的穩定。

大型城市和城市群在三大區域經濟圈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型城市或城市群集中了當時國內最優質的工商業資產、最雄厚的金融資產、最先進的生產技術、最優秀的經濟建設人才、最有價值的商品市場、最發達的基礎設施……引進的外資與技術設施又集中在這些大型城市或城市群中。這使得大城市或城市群的經濟發展速度和水平遠遠超過其它地區。

區域經濟運行機制模型及完善策略

(一)區域經濟均衡利益機制模型

區域經濟不管在哪個層面上運行,其本質都是一種逐利的經濟行為。經濟主體都要在得到利益的前提下付出代價,這從根本上決定了:可以帶來雙贏的均衡利益是區域經濟運行的核心機制。這種利益可能是經濟利益、社會利益、政治利益,但經濟利益是區域經濟運行的最基本的誘因,因而是區域經濟運行機制的內核。

發展區域經濟意在打破行政區劃所造成的經濟割據,而經濟割據的解除還要靠行政體系內部的改革和制度創新,調動地方發展區域經濟的能動性,這是區域經濟運行的最主要的非經濟保障機制,包括政府政策的融合和上級政府的政策支持、引導可持續的資本投入等。

確立區域經濟運行的載體來加固和拓展區域經濟的發展領域,是區域經濟運行的又一機制性要素。區域經濟是地區間資源與市場的整合與融合,這種整合與融合需要一個按照經濟規律組織起來的產業或產業群。這些跨區域的產業或產業群,用資金、設備、產品、利潤把兩個地區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從而形成一條剪不斷的區域經濟紐帶,區域經濟才會真正形成并持續發展下去。因此,如何根據地區間的資源和均衡利益,設計、建立一條能夠實現區域經濟運行目標的產業鏈或產業群,是區域經濟運行機制中的關鍵支點。這種政府引導下的以均衡利益為基礎的產業化區域經濟運行機制,可以用圖1來表示。

二)完善區域經濟運行機制的策略

1.建立區域經濟均衡利益發掘和評估系統。科學發掘地區間共同的、可實現的利益,是建立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的關鍵環節。為此,建立區域經濟均衡利益發掘和評估系統是重要的一件工作,該系統的建立可以是地區間共同設立的研究機構,也可以是由若干學術機構組成的網絡化研究體系。

2.建立政府促進體系。包括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財稅政策等)、完善區域經濟法制環境、建立協調機構、提供技術支持等。制定動態的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是區域經濟運行最關鍵的機制要素之一。我國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經濟合作圈中有一大缺陷,是國家級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滯后,造成區域經濟中產業低水平重復建設、盲目引進中低端技術設備、資源消耗過大、經濟效益萎縮、區域經濟圈的發展可持續性差。因此,根據不同區域資源、市場、社會發展特點,制定具有指導意義的國家級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是引導區域經濟、消除區域經濟法規政策障礙、減少區域經濟盲目性、協調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政策。消除體制性障礙也是政府促進體系的關系環節。中部地區有著明顯的區位優勢,又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中部的失落從客觀條件上看難以解釋。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國家宏觀戰略政策的傾斜不夠。這說明現行體制不利于在區域經濟中形成適應市場經濟的高效率的行政管理主體,不利于調動地方政府在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具有活力的新型經濟管理體制,消除計劃經濟陰影,是加快區域經濟合作的重要策略之一。

3.建立區域經濟發展基金,提供強大資金支持。目前區域經濟中出現的一個最大的問題是各地區都缺資金,都想從對方得到資金。因此,解決區域經濟運行的資金問題是保障區域經濟運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除了尋求政府支持,科學利用外資是區域經濟運行最重要的資金來源。

4.調動企業參與區域經濟建設的積極性。在市場經濟中,區域經濟的主體不是政府組織,而應該是不同層次的經濟主體—企業。市場經濟中,沒有企業參與的區域經濟,就很難保持持久、活躍的發展動力。在區域經濟運行中,科學引導企業資本流動,調動和保護產業資本參與區域經濟運行的積極性,是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策略之一。

5.注重區域間城市群在區域經濟中紐帶作用。城市、城市群和次級城市群是最活躍的經濟體系。區域經濟中城市及城市群的作用已經日益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并借高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建立了以城市為中心的都市經濟圈。通過建立城市、城市群或次級城市群間的經濟合作,建立城市與城市群間的交通網絡,就會在這一網絡中集聚各種要素資源,最直接地形成沿交通網絡的新生經濟帶,區域經濟也就水到渠成了。

6.學術推動的縱深化是促進區域經濟運行的一項有效措施。學術界應在資源調研、市場預測、技術研究與應用以及區域經濟運行的政策研究等領域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學術界不應停留在討論層面,而應組織多學科專家、學者,有針對性地對國內主要的區域經濟圈,進行系統的資源調查、產業鏈設計、市場開發、均衡利益評估以及區域經濟圈的學術規劃,真正使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結合起來,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務實的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陳秀山,張可云.區域經濟理論.商務印書館,2003

2.郝壽義,安虎森.區域經濟學.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3.盛世豪,鄭燕偉.浙江現象產業集群與區域經濟發展.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