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對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6 05:45:00

導語: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對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對策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我國區域經濟的發展是當前國內的一個重要研究內容。本文在論述我國目前區域經濟新格局的基礎上,分析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并提出了促進我國區域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區域經濟現狀對策

我國區域經濟新格局的形成

建國之初,我國已經形成了工業偏集于東部沿海的工業布局結構,此后,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對新建工業項目大致上按照均衡發展的思路進行布局。而改革開放后,我國按照效率優先的原則實施了非均衡發展戰略,并提出了“梯度推移”的戰略構想,東部沿海地區憑借其沿海的優越地位和特殊的對外開放政策在吸引外資方面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從發達國家或地區轉移來的產業大大促進了其經濟的發展并使其成為我國先發地區。到了20世紀末,我國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差距已經較大,并且有繼續拉大的趨勢。

在這種背景下,國家相繼出臺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中部崛起”等三大區域戰略,旨在縮小區域差距,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2004年總理在十屆人大二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促進中部崛起之后,全國逐步形成了新的四大廣域政策覆蓋區,區域經濟新格局誕生。

四個經濟區域分為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其中東部地區包括東部沿海和南部沿海10個省市(京、津、冀、魯、蘇、滬、浙、閩、粵、瓊)、中部地區包括6個省(晉、豫、鄂、湘、贛、皖)、西部地區包括12個省市(渝、川、滇、黔、桂、藏、陜、甘、寧、青、新、內蒙古)、東北地區包括東三省(遼、吉、黑)。全國人大十屆四次會議批準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五規劃綱要》明確了四大經濟區域的空間架構,提出了“堅持實施推進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現狀

目前,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和東部率先發展的區域發展戰略的實施,標志著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已經形成。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宏觀經濟無論是從增速還是從經濟總量上都出現了較快的發展勢頭。從區域經濟的“四大板塊”分析,東部地區仍然是經濟高速增長區。從1997~2006年我國東、中、西及東北地區的三大產業發展總量上看,三次產業增加值都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其中,東部地區第二、三產業增加值有較大幅度的增加,中部和西部地區第一產業增加值有較大幅度的增長,東北地區的三次產業增加值增長較為緩慢。

到2006年,從東、中、西及東北四大區域的經濟發展現狀來看,區域經濟增長出現了從南向北和從東向中、西部移動的兩大新趨勢,東部地區京津冀及山東半島城市群經濟增長速度超過珠三角和長三角區域,西部地區的整體提升之勢位于四大區域之首,區域增長差距擴大趨勢減緩(見表1)。

東部作為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2006年地區國民生產總值占全國的55.7%,比上一年增長16.98%,明顯快于中部和東北地區,但不及西部地區,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人均GDP是全國的1.7倍,增長速度僅高于東北地區,不及中、西部地區。

中部地區的經濟實力明顯低于東部,中部地區以占全國27.30%的人口,創造了全國18.7%的地區生產總值,中部地區的第一產業的優勢相對強于第二、三產業,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不及全國平均水平,為全國的0.76倍。

西部地區總體經濟實力弱于東部地區,但自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一直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經濟整體提升水平居于四大區域之首。

東北地區正處于從傳統產業向現代產業調整和轉型時期,2006年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8.5%,繼續呈下降趨勢,比上年增長15.02%,增速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且在四大區域中增速也是最低,但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是全國的1.13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四大區域中僅次于東部地區,居第二位

M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對策

(一)提高區域技術創新能力

區域技術創新能力與區域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存在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兩者相互作用、相互促進而又相互制約。技術創新能力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源動力,同時技術創新能力建設又需要一定的財力做支撐,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因此,為了我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縮小經濟發展差距,實現全國區域總體發展規劃,中西北部地區應著力提高區域技術創新能力,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可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積極引進外資,加大對外開發力度,加強與周邊國家的經貿合作。

(二)促進區域產業梯度轉移

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就要各梯度地區形成一定的合作和互動,而產業梯度轉移正是發生在不同梯度區域之間的一種由市場經濟規律決定的自發現象,通過政策引導促使產業梯度轉移的順利實現,無論對轉出地區還是對轉入地區都有很好的經濟效益。在產業梯度轉移方面,我國既可以承接國際產業的轉移,也可以在國內進行產業梯度轉移,國內的產業梯度轉移是國際產業梯度轉移的延伸,也是實現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乃至整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三)加快區域技術擴散

加快技術在區域間的擴散速度將是縮小區域技術差距、整合區域技術創新資源的有效途徑。吸收先進區域的技術擴散是技術水平相對較低的區域更快提高技術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區域發展新興技術產業的路徑。我國四大經濟區域應科學合理地利用FDI、技術交易、技術合作所產生的技術擴散效應,縮小與先進地區的技術差距,改善區域的技術能力,為縮小我國的區域科技差距提供可能。

(四)建立區域利益調整機制

東部地區要繼續發揮引導國家經濟發展的引擎作用,優先發展高技術產業、出口導向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發揮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主力軍的作用。中部地區多數都是農業大省,是糧食等大宗農產品的調出基地,充分利用其承東啟西、縱貫南北,地處全國水陸運輸網絡中樞的有利區位和綜合資源優勢,“東引西進”加快傳統工業技術改造和農業現代化的步伐,就有可能盡快崛起成長為推進國民經濟發展的又一主動力。西部大開發戰略力圖通過實施西氣東輸、東電西送、南水北調和青藏鐵路等通道網絡建設,與退耕還林和天然林保護等工程,使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為西部地區的產業發展搭建更寬廣的平臺。東北地區應該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政策支持下,努力促進東北傳統優勢產業-重化工產業的崛起,與“長三角制造”基地形成分工互補,共筑“中國制造”新格局。

(五)轉變政府職能以強化區域經濟功能

改善政府的縱橫向權力結構,把握好上下政府分權和集權的度,從法律、組織、風險等方面約束和規范地方政府的行為,使政府真正從管理走向服務,建造一個自主創新的政策環境。通過整合區域資源,調整區域產業結構,壯大跨區域的龍頭產業,以較低的成本促進產業優勢的形成。同時,企業要從產業鏈末端的高耗、高污染的“制造業車間”走出來,依靠自主創新,培育出別人學不來、拿不走的“殺手锏”。以高質量的品牌和人性化的服務打市場,從滿足市場需求的供應型銷售轉向通過發現、創造市場,以創新滿足新的潛在市場。

參考文獻:

1.劉乃全.中國區域經濟發展與空間結構的演變——基于改革開放30年時序變動的特征分析[J].財經研究,2008

2.楊俊.外商直接投資區位分布與區域經濟發展:基于內生結構模型的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