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區域創新體系模式研究論文
時間:2022-06-30 04:01:00
導語:淺談區域創新體系模式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研究了區域創新體系模式的基本內涵,并基于要素結構、產業組織、空間結構、制度結構、發展動力對區域創新體系的模式進行了分析,提出了在不同視角下的區域創新體系模式。
1區域創新體系模式的基本內涵
區域創新體系是在特定區域內.促進創新的網絡結構的總合,是集成創新要素、創新政策制度、創新動力等的復雜系統]。在這一系統中,區域創新體系模式作為區域創新體系的表現形式,是這一系統的輸出“熵”,其內涵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1.1區域創新體系模式受所處時代背景與環境約束
發展模式是在一定時間、空間范圍內的發展模式,任何一個區域創新體系模式都是在一定的約束條件下的模式。區域創新體系模式選擇不能離開區域分工這一大環境,也受自身構成要素、區域創新制度安排、區域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空間結構制約]。因此,模式是對自身發展的“合理”選擇,而非“最優”選擇;是對體現自身特色與優勢的方式的總體把握,而非對其它成功“范式”的模仿。
1.2區域創新體系模式是對創新要素結構的描述與抽象
創新要素是區域創新體系的基礎與支撐.區域創新體系是由創新要素以一定結構形式聯結構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整體]。因此,結構是決定區域創新體系功能特征的直接因素。考察創新要素結構,至少要體現以下5個視角:
一是組織要素結構視角。區域創新體系作為推動區域創新的“網絡”,是南各類要素組成的。主要包括:企業、公共研究機構、教育培訓機構、政府機構、金融機構、中介組織及基礎設施。它們是創新活動的主要載體。區域創新體系模式的組織結構,主要體現在區域創新活動的執行主體結構上。執行主體在創新體系中的地位不同,區域創新體系模式可能發生重大變化
二是產業組織視角。產業創新是區域創新的重要支撐。在產業和企業發展中,創新活動的市場結構決定了創新資源的分布定位;產業組織形式決定了企業參與市場分T的方式,決定了企業與外部要素的聯結形式產業組織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和生產力水平的重要表現形式,是選擇決定區域創新體系模式的重要依據。
三是功能結構視角從創新體系的要素功能看,包括知識創新、技術創新、知識技術轉移、知識技術應用轉化等環節,這4個環節構成了區域創新的4個子系統。4個子系統結構反映創新資源的結構和布局,反映了創新系統的定位。
四是空間結構視角。區域創新體系是一個區域概念,空間結構是區域創新體系最直接、最基本的特色和形式。從區域視角研究區域創新體系的模式,就是研究創新資源的空間布局,研究區域內創新資源和創新活動的互動。
五是發展動力視角。區域創新體系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其發展既有內在動力,同時在經濟科技全球化時代,又與國際國內產業分工和產業轉移密切相關。
1.3區域創新體系模式是在一定外力“輸入”下.形成的“系統內各要素的協同與整合”根據系統論的觀點,構成系統的創新要素間是平行的、獨立的,靜止的。如果沒有外力的輸入,要素間的互動是不可想象的。政策制度、動力輸入是激發創新要素互動并形成功能的“催化劑”。區域創新體系模式的內涵結構如圖1所示。
一是政策制度。區域創新體系的發展模式是在一定的制度框架內形成的。制度要素是區域創新體系的決定性要素,其實質是政府與市場的相互關系。市場(企業)是創新的主導推動力量,政府是創新活動的調控主體,政策制度結構就是兩者博弈的結果。它是調控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手段。二是發展動力。區域創新體系是一個開放的體系,其發展既有內在動力,同時在經濟科技全球化時代,區域創新體系發展與國際周內產業分工和產業轉移密切相關。
2基于不同視角的區域創新體系模式
2.1基于要素結構的區域創新體系模式
作為區域創新的推動“網絡”,創新體系主要由兩類要素組成:一是組織要素。主要包括:企業、公共研究機構、教育培訓機構、政府機構、金融機構、中介組織及基礎設施,它們是創新活動的主要載體。二是政策制度要素。包括區域創新戰略、與創新相關的制度框架(如知識產權制度、科技評價制度、政府補貼政策等)、政府的參與調控方式、技術市場等。這些要素主要是通過政府的有關法律規定和科技計劃等形式作用于創新組織要素,是調控創新活動的主要手段和工具。
根據創新體系組織要素結構的組合,我們將區域創新體系劃分為研究開發主導型模式、企業(產業)主導型模式、研發——企業(產業)互動型模式和投資主導型模式4種。
2.2基于產業組織的區域創新體系模式
產業組織是指產業內部企業之間相互關系和結構的總和,同樣體現了區域創新資源的組合結構。基于產業組織的創新體系模式,就是在研究分析并確立產業內部企業之間的關系結構的基礎上,尋求創新資源在同一產業內部企業間的合理配置。從而實現企業在市場機制作用下,既充滿創新活力,實現有效競爭,又充分利用規模經濟性,避免過度競爭帶來的低效率。
產業組織和競爭形式的變化,使企業參與分工協作和競爭的同時,其創新網絡——創新體系的結構和功能也發生重大調整。服務于生產方式的、以企業為單元的具有競爭形式的創新體系,轉變為服務于企業群、企業聯盟之間的競爭的以產業為中心的產業創新系統和產業創新集群。在這一背景下,一方面,創新資源要素分別屬于不同的企業和創新機構,屬于知識創新、技術創新、技術轉移應用等系統;另一方面.這些創新要素又面向特定產業服務,具有特定的目的性創新要素按服務的方向,可分為一系列面向特定產業和目標的創新鏈。這些特定的創新鏈就是產業創新系統。面對產業組織的這一重大變化,不同企業采取了不同的戰略。我們可以將區域倉4新體系劃分為創新鏈聯盟型模式、自主型模式、配套型模式。
2-3基于空間結構的區域創新體系模式
創新資源的空間布局是指各種創新資源和要素在一定空間區域內的配置.以及這種配置對創新活動的影響。創新資源和創新活動的空間布局與產業布局并不正相關。通常,城市和產業中心是區域創新資源的主要載體,是創新活動的重要舞臺。但是.“模塊化”革命和國際產業轉移的推進使產業發展與區域創新呈現“不對稱性”特征。主要表現是,國際產業轉移加快了技術研究開發與產品制造的分離,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若干以研究開發和核心產品制造為主要功能的創新聚集區,和以零部件加工以及產品組裝為主要功能的制造基地、制造聚集區。為壟斷創新權益,跨國公司通過公司內貿易、技術鎖定等手段.控制技術外溢,使創新密集區和加工制造區間缺少有效的互動。這些區域難以形成自身的創新能力和創新體系,成為創新“空心化”區域。可見,創新資源的區域布局、產業布局是非均衡的。在一定區域內,不同的城市、地域承擔不同的創新職能。這些地域間創新資源的分布情況及地域創新互動。就是創新資源的空間結構。
區域創新資源和創新活動的空間結構.是區域創新資源布局的結果,也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特征。根據空間地域(城市、產業中心)間創新資源和創新活動的分布情況和互動,區域創新體系的空間結構模式主要有中心輻射型模式、板塊型模式、孤島型模式3種類型。
2.4基于制度要素的區域創新體系模式
政策制度要素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區域創新體系中,區域創新體系的組織要素是創新活動的載體,是創新活動組織和推進的直接承擔者和執行者:而政策制度要素作為社會、政府對創新體系的調控體系,既決定創新體系的總體構架和區域創新的結構、模式,又是創新組織要素問關系的基本規范。在區域創新體系的構成要素中.政策制度要素是確保創新體系有效運行并發揮效能的基本保證。
影響區域創新體系制度要素的關鍵,是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是區域創新體系的特殊要素,它是聯系組織要素與制度要素的紐帶。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措施和制度安排,作用和影響創新組織要素和創新活動,是創新活動的調控主體。根據政府影響創新要素和創新活動的方式及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區域創新體系具體又可分為市場主導型、政府推動型和政府——企業聯盟型幾種模式。
2.5基于發展動力的區域創新體系模式
區域創新體系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其在全球化的環境下運行和發展。按照發展動力來看,區域創新體系的模式可劃分內生動力型和外生動力性兩種基本類型。內生動力型模式的特征,是區域創新主要依靠自身資源,通過內在的創新活動來推進。創新資源主要在區域內封閉流動,形成自我循環的區域創新體系模式。而因國際產業分工和產業轉移推動而逐步建立和發展的區域創新體系模式,就是外生增長型模式.主要集中在韓國、臺灣地區、東盟各國以及我國的珠江三角洲地區。
- 上一篇:工程質量監管體系創新路徑探討論文
- 下一篇:高職測繪人才就業市場探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