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區域經濟角度的電信業發展芻議論文

時間:2022-10-09 11:12:00

導語:基于區域經濟角度的電信業發展芻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于區域經濟角度的電信業發展芻議論文

論文關鍵詞:電信業區域經濟發展

論文摘要:強調應從區域經濟發展的角度對電信業進行研究,并對區域經濟理論中電信業研究的脈絡進行了回顧,最后指出在當前和今后我國加強這方面研究的必要性。

20世紀70年代開始,以微電子技術為主導的現代科技蓬勃興起,信息化浪潮不斷涌動,世界電信產業的發展令人矚目。在這一背景下,我國電信業從八十年代中期開始進入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時期,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目前已成為國民經濟中增長最為迅速的產業之一,同時也是國民經濟中最重要的產業之一。我國電信業的快速發展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也引發了人們對電信業的關注和研究。

1區域:電信業發展的立足點

從目前的情況看,對電信業發展的研究主要是從兩個角度上進行:一是技術的角度,二是經濟的角度。如果撇開技術的角度而從經濟的角度來研究電信業的話,當前的研究又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上:一是從宏觀層面研究電信業的本質屬性和一般意義上的規律性;二是從部門層面上的研究成果斐然。但我們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任何產業的發展都要立足于區域,產業的整體性是由普遍布于各個區域的內容構成的。中國電信業在國民經濟中的異軍突起得益于各區域電信業的快速發展,如果沒有各區域電信業的普遍發展,很難想象中國電信業能有現在的發展成就,因此,探討中國電信業的發展問題也應該從區域的角度著手。

對于一個大國來說,經濟活動的區域化始終是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必須著要面對的問題之一。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國土面積的廣大必然造成資源賦存條件、經濟發展基礎、歷史沿革軌跡、人文背景以及政策操作等方面各區域間存在很大的不同,由此產生根植于本區域各種經濟因素基礎之上的區域經濟。區域經濟存在,本身就說明區域內經濟活動的共性,區域之間經濟活動的差異性。目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中的突出問題主要是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上的差距,這種差距是各區域各種經濟活動差異性的綜合表現。

“七五”以來,從我國電信業的快速發展,我們看到,一方面各區域電信業的發展顯著,另一方面各區域電信業的發展不平衡,而這些都與區域經濟的發展及其差異有密切的聯系。從區域的角度看,區域電信業是區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經濟的發展必然會影響和帶動區域電信業的發展,區域經濟之間的差異也必然會反映到區域電信業之間的差異上來;反過來,區域電信業的快速發展必然會使其在區域經濟中的作用日趨增強,區域電信業之間的差異也必然形成區域經濟差異的內容進而促使差異的形成和強化。因此,從區域角度對電信業進行研究,至少會更加有利于以下的工作:

(1)全面了解各區域電信業發展的異同,掌握其規律性,為指導區域電信業的進一步發展乃至整個產業的發展提供科學的依據。

(2)充分認識電信業在各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為指導區域經濟的全面發展提供幫助。

(3)正確把握區域電信業之間以及區域電信業和區域經濟之間的關系,從而進一步促進區域電信業之間、區域經濟之間、區域電信業和區域經濟之間的協調發展。

2區域經濟理論中電信業研究的痕跡

盡管在區域經濟理論中并沒有顯著的對電信業的研究,但這并不妨礙區域經濟理論為我們從區域角度對電信業進行研究提供理論支撐,其一,區域經濟理論中所涉及的產業研究已反映出各區域產業發展的一般性;其二,通過對區域經濟理論的透視,已經顯現出電信業發展的區域痕跡。

2.1產業區位理論與電信業區位因子定位

產業區位理論是研究產業活動區位選擇的理論。德國經濟學家杜能(JohanHeinrichvonThunen)首開了產業區位研究的先河。他在1826年撰寫的《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系》一書中,闡述了農業生產的區位差異性,認為各個具體的農業生產類型應具有各自適宜的區位。此后,西歐資本主義生產的空前發展使基礎工業(尤其是鋼鐵工業)的區位問題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德國經濟學家韋伯(AlfredWeber)1909年出版了《工業區位論:區位的純理論》[2]一書,創立了工業生產的區位理論,認為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影響因素是運費、勞動費和聚集力,其中運費是起決定作用的因素。繼韋伯之后,瑞典經濟學家帕蘭德(TordPalander)認為產業活動的位置應該以生產的所有費用的總和最小為依據[3]。美國經濟學家胡佛(HooverEM)則分析了產品中轉對產業區位的影響,并對制造業生產地域界線的劃分進行了詳細研究[4]。德國經濟學家廖什(ALosch)在1940年出版的《區位經濟學》一書中提出了工業活動區位的最終目標是尋求最大利潤地點的觀點[5]。美國經濟學家艾薩德(Isard)也詳細討論了運輸量、運費率、勞動力等對企業經濟活動的影響,并通過對市場的分析提出了競爭布局的模式。另外,瑞典經濟學家俄林(BOhlin)和美國學者弗農(RVenon)還分別對貿易區位和處于不同生命周期的產業區位進行了探討。

上述這些理論所涉及的主要是工業企業、農業種植地帶的區位選擇[6],而沒有涉及諸如交通、電信等第三產業。一般,我們將前者稱為區位性產業,將后者稱為非區位性產業[7],之所以這樣劃分,是因為前者具有比較強烈的區位指向性,聚集性明顯,后者具有較強的非區位指向性,分散性明顯。或者說,前者只布局于各種條件都適宜的區位,而后者則是在各個區位“遍在分布”。然而所謂非區位性、遍在分布的產業并非在各個區位的發展都是同等程度的。事實上,我們從上述理論所感知的是,產業布局于各個區位依賴于各種因素和條件,而產業在各個區位的發展也依賴于各種因素和條件,這既指區位性產業也指非區位性產業。

盡管上述理論所研究的對象沒有涉及交通、電信等第三產業,但是逐步地已將它們作為產業布局的影響因素提煉出來。由于電信業的出現比交通運輸業晚得多,因此,交通運輸狀況基本上成為工業區位論之后各個區位理論都重點考慮的布局因子,按照這一思路,在當前的經濟活動中,隨著通信作用的增強,通信因素也將會成為產業區位布局的重要因子。

2.2區域非均衡發展理論與電信業區域傳導效應

對于區域電信業的研究更具有指導意義的是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就空間范圍來看,區域所反映的空間遠大于區位所反映的空間,區位經濟活動只是“點”狀經濟活動,而區域經濟活動是“面”狀經濟活動,而且區域經濟發展理論著眼于區域內部產業之間相互關系的研究以及區域間經濟發展的相關性研究。

區域非均衡發展理論最突出的內容是強調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以及相互間的影響。法國經濟學家佩魯(Franeoisperrour)和代維爾(JRBoudeville)的增長極理論認為,經濟增長首先集中于增長極,增長極的內涵中既包括具有支配和推進作用的主導產業,又包括各方面條件優越的地區,通過增長極產生的擴散效應,帶動臨近地區或其它部門的共同發展[8]。梯度推移理論則強調推動經濟發展的創新活動(包括新產品、新技術、新產業、新制度和管理方法等)主要發生在高梯度區域,高梯度區域向低梯度區域推移[9]。瑞典經濟學家繆爾達爾(GMydral)的循環積累因果理論提出,經濟發展過程在空間上總是從一些條件較好的地區開始,然后通過累積因果過程進一步強化和加劇區域間的不平衡發展,導致增長區域和滯后區域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產生兩種相反的效應:一是回流效應,即各種生產要素由外圍向中心流動;二是擴散效應,即各種生產要素由中心向外圍流動。美國經濟學家赫希曼(A.O.Hirshman)的產業關聯效應理論明確指出,發達地區和不發達地區之間存在著極化效應和涓滴效應,極化效應將加劇兩地區之間的差異,涓滴效應將縮小兩地區之間的差異。而無論是極化效應還是涓滴效應,都是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之間相互關系的反映。美國學者威廉姆森基于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認識,對區域間經濟發展的長遠趨勢做了證實性研究,提出了著名的倒“U”型假說。他認為,在一國經濟的早期階段,區域間的不均衡增長是顯著的,之后隨著經濟的發展,區域間的不平衡程度將趨于穩定,當達到發展成熟階段,區域間的增長差異會漸趨縮小,區域經濟將越向均衡增長。這一假說承認區域經濟差距由擴大到縮小是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

以上這些理論盡管由于立論的基礎不同而產生的政策啟示有所差別(例如增長極理論、倒“U”型假說強調市場機制自動調節下的非均衡增長,循環積累因果理論強調市場調節與國家干預相結合的非均衡增長),有些理論本身甚至目前還存在很大爭議(例如倒“U”型假說[10,11]),但這些理論對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共性認識無疑是正確的。另外,這些理論都承認區域間存在著相互的經濟聯系,并突出表現為區域間的“擴散效應”和“極化效應”,而我們從許多大國經濟發展的歷史看,這些效應的產生實際上與擔負區域間經濟聯系任務的交通運輸業的區域間發展分不開,通信業的出現盡管晚于交通運輸業,但就生產性質來看,與交通運輸業是類似的。實際上,二十世紀中后期,在區域經濟聯系過程中,通信尤其是電信業擔負起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與交通運輸業一起,成為兩條不可缺少的聯系紐帶。而區域經濟和區域電信業發展的狀況,則直接影響電信業這條紐帶的帶動強度。

2.3區域自身經濟發理論與電信業自身的區域色彩

霍依特(H.Hoyt)等人的經濟基地理論[12],將區域經濟結構劃分為基本部門和非基本部門,基本部門是為區外廣闊市場提供產品、技術、勞務等為主要職能的經濟部門;非基本部門是以為區內提供產品、技術為主要職能的經濟部門。該理論認為,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首先是由基本部門帶動的,基本部門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因,而非基本部門是為區內服務的,其構成在各區差別不大,它只能與區域經濟同步協調發展。基本部門以一定的聯系方式對其他非基本部門產生影響,并延伸到區外,形成區際生產聯系與合作。因此,基本部門的增長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是一種乘數效應。然而,我們也看到,盡管區域經濟的發展取決于區域的基本經濟部門,但區域非基本經濟部門的作用不可抵估。一方面,非基本經濟部門本身就構成區域經濟的一部分,它對區域經濟有一定的影響;另一方面,非基本經濟部門為基本經濟部門服務,因而間接對區域經濟產生影響;第三,區域間基本經濟部門的聯系和合作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于非基本經濟部門。而依照這一理論的劃分,區域通信業應該屬于區域非基本經濟部門的范疇,因此,我們對區域電信業在區域經濟中的作用應給予重視。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在新技術革命的推動下,一系列原來的不發達區域獲得了迅速發展,而用過去的區域經濟發展理論并不能圓滿地解釋這些區域的發展,因此,人們開始從新的角度研究區域經濟發展問題。主要的研究內容有:公務員之家

2.3.1新產業區理論

該理論是基于對近20年來在許多國家的一定區域內,中小企業的集聚而成功地形成成熟型產業的事例研究而出現的[13-16]。普遍認為,本地網絡和根植性(根植性是指經濟活動和結果受到行為者相互關系和這種關系網絡的結構的影響[17])是新產業區的主要識別標志,專業化生產所形成的成熟產業是新產業區出現和發展的基礎。在新產業區中,企業的生產內容更多的是高新技術產品,企業間的聯系和合作也更多地依賴現代聯系方式,由此,我們已看到在新產業區研究中通信的痕跡。實際上,對新產業區域研究本身也現現代聯系方式有關。曾有學者提出“光滑”的生產空間概念[18],其意是指隨著運輸方式的現代化和信息傳輸的飛速發展,距離在經濟區位選擇中的作用日益減弱,資本和工廠的運動變得更加容易,在這樣“滑溜溜”的生產空間,有一個具有“粘性”的新產業區,便成為人們矚目的焦點。

2.3.2跨國公司全球化與區域經濟發展

二次大戰后,跨國公司及其科學研究動的迅速增加和各國貿易壁壘的顯著降低,極大推動了全球經濟的一體化進程。由于跨國公司具有自身的生產經營網絡,跨國公司的全球化發展及其地理上分散活動的功能一體化,給區域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問題,即區域經濟本地網絡與跨國公司全球網絡之間的聯系和沖突問題[19]。因此,如何協同全球網絡與本地網絡的關系,調節全球化和地方化過程中不同行為主體的矛盾,增強區域競爭力,成為區域發展研究的新課題。而跨國公司全球化發展的明顯促進因素是運輸和通信技術的革命性發展,區域本地網絡和跨國公司的全球網絡的物質基礎之一就是電信網,跨國公司在全球的活動是建立在各區域的電信網基礎之上的。

2.3.3地方環境與學習創新

九十年代以來,在區域經濟的研究中出現了一種學習創新——地方環境——區域增長的研究框架[20,21]。該研究認為,知識生產、分配和使用具有區域聚集特性,形成有利于創新的地方環境,學習過程在知識經濟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中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因而學習過程對地方環境有著高度的依賴。在這種地方環境下,相互聯結企業、客戶、研究機構、大學和地方行政當局的網絡關系能夠增強不同行為主體之間的信任,提高各行為主體伴隨競爭環境變化調整自身行為和發現新解決方法的能力。實際上我們看到,盡管該理論更多地是在探討知識經濟條件下區域聚集的原因,但其中也充分體現了對通信的關注,因為有利于創新的地方環境本身就包含著現代通信網絡環境和發達的電信產業,同時,依賴于地方環境的學習過程也包含著對電信產品的充分消費。

3研究的必要性

在區域經濟理論的研究中已經涉及到了電信業,并且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就我國當前來看,發展信息化、產業結構和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是今后的重點工作之一,這其中就包含著通信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及其與區域經濟的協調問題。而通信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區域,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也離不開通信產業,這些都集中于區域電信業的發展問題上,因此,無論是從當前還是從今后的發展來看,從區域角度研究電信業的發展問題都是不容忽視的。具體來說,有以下要求:

3.1國民經濟信息化的要求

加速推進國民經濟信息化,提高信息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這是今后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而電信是信息化的基礎,電信產業發展的程度直接影響信息化的發展程度,因此,對電信產業發展的關注是信息化建設所不可缺少的。另外應該看到,國民經濟信息化離不開區域經濟的信息化,電信產業在各區域發展的狀況如何從某種程度上能夠反映各區域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和進一步發展的潛在基礎。由此來看,國民經濟信息化要求從電信產業和區域雙向上加強建設,尤其要求針對我國的具體情況,分析和研究電信產業在不同區域的發展問題及由此而產生的差異變化問題,以期找出不斷發展的優勢和政策制定的方向。

3.2經濟結構調整的要求

我國當前最重要的是進行產業結構和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是不斷優化升級和不斷現代化,加強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建設,大力發展服務業,提高高新技術產業的比重,繼續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而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電信產業的建設都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的目的是使區域經濟不斷具有活力,能夠不斷發展。產業結構的調整最終要落實到一定區域上,而區域經濟結構中最重要的是區域產業結構。因此,從經濟結構調整的角度看,產業研究與區域研究的結合是必要的,也是必須的。我國電信業的飛速發展是超常規式的,這種發展對產業結構和區域經濟結構都有重大影響,這就決定了更應該將電信業與區域結合起來。

3.3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要求

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要求各個區域在發展中合理配置資源,相互聯系、密切配合、產生互動效應。電信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產業,對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有明顯的連帶效應。電信業在各個區域發展的程度如何直接會影響到區域經濟協調的程度。將電信業落實到區域的范圍進行研究,找出電信業在各個區域發展的特點、差異變化的趨勢和原因,能夠使各個區域進一步明確電信業在其區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與社會經濟的關聯程度,從而為各區域發揮各自的比較優勢,合理投資和布局,提高本區域的市場競爭力并保持區域間的合理分工和聯系奠定基礎。

3.4電信業自身發展的要求

電信業本身具有全程全網聯合作業的性質,這就要求電信業的發展必須各個區域協調配合,以確保網絡暢通。電信業的這一特性為電信業在各個區域的發展提出了嚴格的要求,而電信業的區域性發展與區域經濟的發展有密切的關聯性,只有真正了解電信業在各個區域發展的不平衡及其原因和結果,才能正確選擇電信業的發展戰略模式,為制定電信業發展政策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Thunemn,J.H.Von(1826).吳衡康譯.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系[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2]Weber,A.(1909).李剛劍等譯.工業區位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李小建.經濟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張文忠.經濟區位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5]楊公樸,夏大慰.產業經濟學教程[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

[6]陸大道.區位論及區域研究方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

[7]石磊.中國產業結構成因與轉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

[8]黃以柱.區域開發與規劃[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1.

[9]周起業,劉再興,祝誠,張可云.區域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10]周振華.地區發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1]陳棟生.區域經濟研究的新起點[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1.

[12]費洪平.中國區域經濟發展[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13]Park,S.O.,Markusen,A.Generalizingnewindustrialdistricts:atheoreticalagendaandanapplicationfromanon-Westerneconomy[J].EnvironmentandPlanningA,1995.

[14]Markusen,A.Stickyplacesinslippyspace:atypologyofindustrialdistricts[J].EconomicGeography,1996.

[15]Grabber,G.Theembeddedfirm-onthesocioeconmicsofindustrialnetworks[M].London:Routledge,1993.

[16]Amin,A.Thegolbalizationoftheeconomy:anerosionofregionalnetworks?TheEmbeddedFirm[M].London:Routledge,1993.

[17]MalmbergA.Industrialeography:agglomerationandlocalmilieu[J].ProgressofHumanGeography,1996.

[18]mberg,A.Industrialgeography:locationandlearning[J].ProgressofHumanGeography,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