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區域經濟協調研究
時間:2022-08-23 09:20:58
導語:京津冀區域經濟協調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城市化發展在人類文明發展進化史上成為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而當今在和平與發展的世界潮流背景下,區域經濟發展更是重中之重。因此,本文立足于京津冀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現狀,著眼于京津冀地區的經濟協調發展趨勢和潮流,以京津冀地區的經濟協調問題為研究對象,利用數據搜集方法、區域分工指數計算方法等,分析了京津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特征及現狀,得出了京津冀地區產業結構不協調,發展程度參差不齊等結論,并為京津冀區域經濟進一步發展提供一些參考性的意見及建議。
關鍵詞:京津冀;區域協調;經濟
1京津冀發展現狀及前景
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是黨中央在新的站位高度上對于京津冀三地的總體布局和總體規劃。北京作為全國首都,政治文化中心,重點發展第三產業。將高新技術產業、創意文化產業和現代性服務業,進一步發揮核心驅動作用,完善政治文化涵養功能。天津作為濱海城市,占據著優越的天然地理位置,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港口優勢,承接物流運輸、貿易制造等轉嫁產業,同時積極發展現代金融等第三產業。河北作為京津地區的南大門與經濟腹地,憑借建設“雄安新區”的政策利好,承接來自京津兩地的第二產業轉移;同時作為農業大省,現代化農業的積極發展也為京津兩地提供糧食安全保障。由此看來,京津冀一體化實際就是打造大北京戰略,形成京津冀三地之間區域聯動的協調發展模式。
2京津冀產業化結構現狀及分工程度
(1)京津冀產業化結構現狀:京津冀三地產業結構有很大不同。從三大產業產量比值看,2014年北京的三次產業結構為0.7:21.4:77.9,天津的三次產業結構為1.3∶49.4∶49.3,河北的產業結構為11.7∶51.1∶37.2,北京呈現出“服務主導、科技主導”的高端化趨勢,服務性經濟在北京經濟發展中居于主導地位。河北是“農業為基礎,二產為主導與支撐,三產滯后”格局,其發展需要依賴大量低成本勞動力和自然資源投入。天津“二產為主導,二、三產業并行發展”,其發展正處于大規模工業和服務擴張期。(2)京津冀區域經濟協調的產業分工度:產業分工度是評價區域經濟協調程度的指標。區域產業分工程度越高,表明區域經濟協調水平越高;反之,區域經濟協調程度則越低。區域分工指數為:s[jk]=∑(q[ij]/q[j])-(q[ik]/q[k])這里,下標j和k表示區域,i表示產業,q[ij]和q[ik]分別表示兩地區的i產業的產值,q[j]和q[k]是兩地區各自的總的工業產值。如果區域j和區域k有完全相同的產業結構,也就是說,對所有的i,產值份額都是一樣的,那么這個指數當然為0,如果兩個區域的產業結構毫不相關,這個指數將為2(因為每個地區所有產業的份額都加總了)。因此,這個指數可以大致衡量區域分工的程度(Krugman,1991),即0≤S[jk]≤2,指數值越高,兩地區行業差異程度越高;指數值越低,兩地區產業同構性越大。本文以2014—2017年間,第三產業的IT產業、第二產業中的汽車制造產業,第一產業中的糧食產業這三個方面為代表對于三個地區進行比較,從而衡量區域分工的程度。由表1可以看出,北京在IT產業方面與天津,河北存在較大的優勢。并且呈現不斷增長的趨勢,IT產業的同構化趨勢較弱,區域分工指數較高,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北京在一定條件下適合發展承接以IT產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北京與天津,河北在汽車制造產業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同,但是總體十分接近,存在同構化的趨勢。然而天津的趨勢較為優化,區域分工指數不斷增長。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北京、天津和河北在一定條件下都適宜承接以汽車制造產業為代表的高精型的第二產業,同構化程度十分嚴重。北京與天津、河北在糧食產業方面存在一定的不同,然而河北的趨勢較為優化,區域分工指數不斷增長。由此可以得出結論:河北是傳統的農業大省,在一定條件下適宜承接以糧食產業為代表的第一產業。總的來看,2014—2017年京津冀三地的總體產業發展水平及產業協調程度呈現走好的趨勢,但是相對于珠三角長三角等區域仍存在較大的差距,部分行業的協調程度依舊較低,過度的產業結構雷同或相似的問題依舊突出,產業轉嫁與承接水平雖然有了明顯提高的趨勢,但是承接的產業類型還是不夠全面,詳盡。產業協調之路任重而道遠。
3京津冀區域協調分工中的瓶頸
京津冀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在近年來政府的支持下,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問題依然十分突出。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個方面。(1)區域經濟內部產業結構分布混亂,產業發展無法做到區域聯動。京津冀三地的產業發展沒有明確的定位,三地的產業發展參差不齊。每個地區沒有形成自身獨有的產業優勢。三地產業的協調程度,關聯程度很低,造成三地的產業合作及產業轉接較少,從而無法也形成了無法集中三地力量統一發展的局面。(2)經濟發展程度參差不齊,無法做到統一發展。河北從計劃經濟時代開始,就被定位成北京和天津的補給源,無法發展自身特色產業,限制了自身產能優勢的利用。近期以來,隨著環保政策的進一步加緊,河北的煤炭重工業制造等相繼停工停產,在打造碧水藍天的同時,河北的第二產業發展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在房地產市場火熱與農業技術發展的前提下,河北原有的優質土地資源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吞噬與侵占,影響了河北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河北經濟基礎落后于京津兩地,造成三地無法做到統一發展。(3)基礎設施,綜合配套設施建設很難落實。雖然京津冀三地提出了以基礎設施建設為主題的58項工作任務,但是這也正從反面說明了在這58項工作任務中的基礎設施現狀依舊不能令人滿意。該問題主要以河北最為嚴重,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后,綜合配套措施建設不夠完善,一定程度上沒有足夠的實力水平來承接來自京津地區的產業資源的轉移。
4政策意見及建議
(1)平衡產業結構,提高京津冀區域的產業結構差異化程度。促進該區域產業合作化水平。北京應專注發展教育,科技,文化等服務產業,提高自身城市功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城市。天津則要利用其沿海優勢,吸納北京的資源轉移,努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以及旅游、娛樂、金融貿等產業。河北則需要吸收北京及天津第二產業的轉移,并努力發展第一產業形成特色,為北京和天津的發展提供一二產業的支持,并利用產業結構的轉嫁,努力加強自身實力的發展。(2)各地區內部針對自身問題要進一步彌補,以“先富帶后富”的形式,促進京津冀地區的經濟發展程度呈現大體持平水平。京津冀三地要針對自身的缺陷,積極彌補不足,減少由內部造成的發展不協調。而北京作為三地發展的領頭羊,要通過“先富帶后富”的形式,將部分資源轉嫁到天津,河北,提高北京的經濟腹地水平,從而加快京津冀地區的區域聯動協調發展的步伐。(3)建立統一的協調機構,基礎設施建設,綜合配套設施建設要統一調度,減少各自為政,相互競爭等現狀的出現。黨中央應加快研究、編制和落實京津冀區域發展總體規劃,統籌協調區域合作和一體化的發展思路及實施方案戰略決策,并且加快成立類似安全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機構,統一領導,令出一門,從而促進京津冀的一體化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洪深.區域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2]談文琦.全國產業結構對地區經濟增長的實證分析[J].中國東西部合作研究,2004(1).
[3]孫久文.京津冀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研究[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2(7).
[4]宋強.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的環境問題及解決對策[J].中國經貿導刊,2014(24).
[5]李君艷.促進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策略研究[J].現代經濟信息,2014(15).
作者:張志偉 單位:中央黨校研究生院
- 上一篇:區域經濟增長差異影響因素
- 下一篇:工業園區對區域經濟的影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