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競爭力視角下法治建設
時間:2022-11-12 09:46:07
導語:區域經濟競爭力視角下法治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良好的法治環境是區域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用區域經濟競爭力理論的三個維度盤點和分析吳江區域競爭力的特點及存在問題,法治吳江建設不單純是一個區域法治建設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它是關乎吳江區域現代化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法治;區域經濟;競爭力
一、“法治吳江”是提升吳江
區域競爭力的必然選擇區域經濟競爭力理論認為,區域核心競爭力,是指一定區域在內部軟、硬環境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形成區域經濟特色并不易被其他區域模仿或學習的獨特綜合能力。表現為地方特色產業集群、創新能力和法治人文環境,建設法治特征的良好發展生態。是提升吳江區域競爭力的必然選擇。首先,法治和制度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潛質資源,是一種高能級的生產要素。法律的規范化能夠保障市場的安全,有利于吸引資本進入,保障利益的預期。在發展硬環境普遍改善,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紅利”的喪失的情況下,資本進入更為注重區域保障資本運營安全、效率、公平的法治環境,軟環境日漸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關鍵性因素。其次,法治作為制度性因素,是提高區域競爭力的制動性要素。法治作為制度中的正式約束及其實施機制,具備提高配置資源的能力和效率,激勵經濟效率的能力。按照法律規范運行的社會機制,分配合理、合法的權能資源,公正有效的法律救濟等有助于區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配置資源的能力和效率,同時可以使現有要素得到充分利用,從而提高區域經濟競爭力。再次,法治作為市場主體的“規制”,是營造區域共同市場,促進區域經濟健康、持續、協調發展的內在動力。構建區域經濟發展無障礙、無壁壘的共同市場及其共同法律規則。通過無行業壟斷、地方保護、過度的經濟政策傾斜的“規制”,促進和保障公平、有序、有效的競爭,有利于吳江將“環境優勢”上升為區域特色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
二、吳江區域經濟競爭力與法治建設盤點
衡量區域競爭力有密度、寬度和深度三個考量維度,分別用以衡量區域競爭力所體現的經濟效率、產業跨度和可持續發展。吳江在全國屬于經濟比較發達,優勢特色產業明顯,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地區。區域競爭力有三大特點。密度:民營經濟發達,產業集聚明顯,開放程度高。吳江民營企業總數達二萬余戶,年銷售收入超10億元的規模民營企業有28家。7家企業入圍全國民營企業500強。民營企業產業集聚效應明顯,絲綢紡織年產銷量占全國1/6,光電纜業生產能力占全國總量的1/4。與此同時,吳江民營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加快,累計已有近30家企業參與境外投資。寬度:擁有核心技術和專利的科技創新型企業較多,四大新興產業和產業結構發展迅速布局合理,產品影響和輻射力優勢明顯。50%以上的民營企業設立獨立技術中心或新產品研發部門,1000多家規模以上民企擁有核心技術和專利。吳江實施“4+4+1”創新驅動戰略和產業提升發展計劃,新材料、新裝備、新醫藥、新食品新興產業快速發展;資本源結構、行業結構調整日趨合理,現代服務業重點引進總部經濟、文化創意等八大類項目勢頭強勁。深度:城市創新能力強,一是企業層面的技術+品牌+模式創新與政府層面的平臺+人才+政策特色鮮明。大力推進科創園和智能裝備、循環經濟等特色產業園建設;設立“撥改投”基金;加大簡政放權力度等“政策紅利”有力支撐了實體經濟健康發展。二是積極推動新型城鎮化與生態文明融合發展,以生態環境保護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吳江的城鎮功能布局、產業布局和生態布局不斷優化??沙掷m發展動力強勁。三是吳江以社會管理創新為手段,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用“網格化”社會治理模式創造公平公正和諧的社會環境。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成果使吳江的區域經濟具備了較強競爭力,但產業結構、產業層次、自主創新能力和城市綜合競爭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社會事業發展水平與人民群眾的需求還有差距,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發展水平還不夠協調,一些影響和諧穩定的矛盾還時有發生,人口、環境、資源、能源要素制約加劇,社會建設與管理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要提升和優化法治軟環境,讓法治成為吳江競爭力的新的增長極還任重道遠。
三、法治建設提升區域競爭力的幾點思考
要讓法治成為吳江區域競爭力,就必須“以建設法治型黨組織為引領,全面推進法治政府、法治市場、法治社會‘三位一體’的“法治吳江”建設水平。
(一)加強“法治市場”建設,優化“規制環境”
突出法治保障下的國家宏觀調控,實現政府利用財政、稅收及金融手段對區域經濟進行有效的調控。運用法律規范和制度傾斜引導資源的流向。在做強做大吳江特色產業集群方面做足文章。突出對區域內市場經濟主體、市場規制、宏觀調控等經濟立法方面的法律供給。第一,為做強做大吳江特色產業集群提供法治供給和保障,圍繞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投資政策、空間布局等方面進行科學地方立法。圍繞引進資金技術、進出易、生態環境保護、發展特色經濟等出臺較多經濟法規。第二,為塑造和弘揚區域品牌提供法治保障。發揮名牌產品的集聚效應和規模效應,實現以名牌產品引導產業結構調整,以名牌規劃引導資源配置和產業集聚,利用產業集聚地的聚合效應形成產業區域名牌。政府要通過商標保護、產權保護等“法治化”的維護保障,制定區域品牌培育的方向和重點以及相關的剛性政策和措施,打造品牌集群。讓區域品牌成為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的“代名詞”。第三,為深化區域創新提供法治保障。建立持續的潛在競爭力體系。即企業、大學、科研機構、民間組織、政府等創新因素和在協同作用中的創新機制。以多種方式扶持、引導創新,使多個相關創新主體發生協作效應。一是做大做強國、省級兩個經濟開發區,運用其“規制”優勢杠桿,從體制機制層面推動科技產業園的快速發展。二是大力實施吳江人才戰略,為區域技術創新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術保證。三是順應資本運用的多元化趨勢,實現資本運作重心由物向人的轉變。
(二)加強“法治政府”建設,優化“發展環境”
全面打造法治政府形象,是提升吳江區域競爭力的重中之重。一是依法厘委、政府、社會等的權責邊界,按照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轉變政府職能,依法規范政府的行為,明確行政干預的程序和方式。二是政府決策的法治化,健全和完善行政決策程序,建立健全行政決策風險評估制度。三是要進一步規范辦事程序,減少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保證政府行為的公正性、公平性和公開性,堅決糾正和防止政府行政執法行為中的地方保護主義和部門保護主義,切實為區域經濟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三)加強“法治社會”建設,優化“和諧環境”
法治社會、法治文化是優質的軟實力。讓法治文化成為區域經濟競爭力。一是加強法治型黨組織建設。黨員領導干部要把對法治的尊崇、對法律的敬畏,轉化成法治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二是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全面深化改革,在法治軌道上有序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積極引導企業、公民參與社會治理。三是要把法治融入民生工程建設,讓法治給百姓帶來更多紅利。大力培養法治文化、大力推進法治惠民工作,讓法治真正內化于人們的日常生活,讓遵紀守法成為市民的素質養成、生活方式。
參考文獻:
[1]蘇州市委.讓法治成核心競爭力重要標志[D].蘇州日報,2015-03-25.
[2]石泰峰.讓法治成為蘇州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D].城市商報,2014-10-12.
[3]陳柳欽.區域核心競爭力及其培育路徑分析[D].價值中國,2010-08-20.
作者:吉毅 單位:蘇州市吳江區委黨校
- 上一篇:變電站工程創優質量管理探究
- 下一篇:油田地面工程質量管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