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經濟合作的機遇與挑戰
時間:2022-06-21 03:05:05
導語:區域經濟合作的機遇與挑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俄羅斯參與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有助于俄羅斯擴展市場和戰略空間、促進能源出口多元化、帶動遠東地區經濟發展。然而,俄羅斯參與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也面臨著諸多挑戰,包括開放自由貿易可能沖擊俄產業結構、俄羅斯與東北亞各國之間的政治互信有待加強。長遠來看,俄羅斯融入東北亞經濟一體化進程是大勢所趨。
[關鍵詞]俄羅斯;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
東北亞是當今世界經濟最活躍、最具發展潛力的一極,東北亞區域一體化的前景也備受國際社會矚目。2020年11月15日,《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的正式簽署標志著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重大突破,繼2015年中韓達成自由貿易協定(FTA)之后,中日、韓日之間首次通過RCEP彼此之間間接達成達成FTA,推進中日韓自貿區走上快車道。普京總統講話中強調要加強與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改善與中日韓朝蒙的雙邊關系,并在上合組織、亞太經合、東亞峰會等多邊機制中發揮積極作用。
一、俄羅斯的亞太戰略背景
“東北亞”作為一個地緣政治概念很少在俄羅斯官方話語中出現,俄羅斯的東北亞政策隸屬于其亞太戰略,同時也是亞太戰略的主體,俄羅斯對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政策立場在其亞太戰略的基本框架下展開。作為一個地跨歐亞的大國,俄羅斯三分之二的領土集中在亞洲,但其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卻在歐洲;它是西方基督教文明的一部分,但也有著深刻的東方烙印。俄羅斯特殊的地緣環境和歷史背景決定了其在西方和東方都有重要的國家利益和戰略目標,這既賦予了俄羅斯外交靈活發揮的空間,也帶來了腹背受敵的戰略風險。因此,俄羅斯外交的核心問題之一是如何協調、平衡東西方戰略,使其在歐洲和亞太地區的經濟利益和安全空間得到最大化。縱觀俄羅斯歷史上的外交政策,總體基調是以西為主,以東為輔。俄羅斯民族文化心理中存在根深蒂固的“西方”身份認同,將自己視為歐洲大國的一員。歐盟既是俄羅斯的主要貿易伙伴,也是其地緣安全重心所在。普京上任后,“向東看”的趨勢逐漸得到強化,亞太戰略被提到一個更高的位置。《2016年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構想》中提出,“俄羅斯聯邦將‘鞏固其在亞太地區的地位、加強其與該地區國家的關系’視為對外政策的重要戰略方向”,“俄羅斯聯邦將繼續為建立維護東北亞的和平與安全機制付出努力,并將采取措施擴大在該地區的經濟合作”。[1]種種跡象表明,目前俄羅斯的對外戰略重心呈現東移趨勢,亞太地區、尤其是東北亞在俄羅斯外交政策中的地位正在不斷提升。
二、俄羅斯參與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機遇
(一)擴展市場和戰略空間
近年來俄羅斯對外戰略呈現“向東看”的趨勢,日益重視與東北亞各國的經濟合作,一方面是為了開拓亞太地區這片充滿機遇的市場,重振俄羅斯本土經濟;另一方面是為了在西面受到歐美大國的戰略擠壓的背景下,向東擴展自身戰略空間。從擴展市場的角度來看,俄羅斯與東北亞各國有較強的貿易互補性,俄羅斯參與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必將取得雙贏。俄羅斯具有得天獨厚的能源、資源稟賦,但地廣人稀、工業結構相對落后,而日韓有先進的技術和充足的資金,中國有大量勞動力和發達的輕工業,各國互補性較強,合作前景相當廣闊。俄羅斯如果能發揮地緣條件優勢,積極促進與東北亞各國的要素流動,搭上東北亞區域一體化的順風車,將對俄羅斯經濟振興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從國家戰略層面,俄羅斯“向東看”的一大動因是對沖來自西方的制裁壓力。危機發生后,美國聯合歐洲國家對俄羅斯的能源產業和金融機構發動數輪制裁,歷時六年至今仍未停止。西方制裁導致俄羅斯經濟大幅衰退。面對西方的嚴厲制裁,俄羅斯加快戰略東移的步伐,加強與亞太地區、尤其是東北亞大國的經濟合作,降低對歐洲市場的依賴性,從而減輕西方制裁對俄羅斯經濟利益的損害。從宏觀戰略的角度來看,為了對沖來自西面的美歐的壓力,俄羅斯勢必要向東尋求出路,推行“西穩東進”的對外戰略,積極參與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因此,俄羅斯“向東看”既是出于經濟上開拓市場、吸引投資的客觀需要,也是為了在政治上維持東西方戰略平衡,拓展自身生存空間。
(二)促進能源出口多元化
能源產業是俄羅斯最主要的經濟支柱和收入來源,能源出口額占到GDP的近四分之一、出口額的六成和預算收入的四成[3]。目前,俄羅斯的能源產業面臨著諸多嚴峻挑戰:世界原油市場波動劇烈和油價走低;經濟制裁背景下傳統歐洲能源市場萎縮、能源企業融資困難;北美頁巖氣和非常規能源的競爭;國內油田過度采掘,新開發原油產區技術難度大、成本高等。在俄羅斯經濟對能源出口高度敏感的背景下,能源產業能否突出重圍對俄羅斯而言至關重要。為確保能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俄羅斯把目光投向東方這片生氣勃勃、前景光明的土地。《2035年前俄羅斯能源戰略》中明確指出:“亞太地區將是最有前景的能源出口市場……占據新的能源市場,首先是亞太地區,對俄羅斯來說有著重大意義。”[4] 2018年普京總統在關于燃料和能源綜合體的會議上提出,俄羅斯向亞太地區的煤炭出口額預計在2025年翻一番,使其在亞太地區的市場份額從目前的9.3%增加到20%。[5]無論是為了幫助能源產業渡過當前的難關,還是考慮到俄羅斯國家經濟的長遠安全與發展,加強與亞太地區、尤其是東北亞國家的能源合作都是俄羅斯的不二選擇。俄羅斯與亞太國家之間的供需互補性為能源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俄羅斯希望通過開拓亞太市場促進能源出口市場多元化,降低對歐洲市場的依賴性,同時使區域石油市場價格能保持穩定的或可預測的狀態,從而保障俄羅斯經濟穩定;而亞太地區是全球經濟發展最活躍、對能源需求增長最快的地區,中日韓等國均是能源進口大國,保障能源供應安全是維持經濟穩定增長的重要前提。長期來看,建立東北亞共同能源市場有助于提升東北亞能源定價權,緩解“亞洲溢價”給中日韓等能源進口國帶來的困擾,同時減輕原油價格波動對俄羅斯經濟的影響。因此,俄羅斯和亞太國家在能源領域開展合作無疑是互利共贏的選擇。目前,俄羅斯與東北亞各國正在推進的能源合作包括中俄東線供氣購銷合同、俄朝韓天然氣管道、俄日北極LNG項目等。
(三)帶動遠東地區經濟發展
俄羅斯遠東地區占國土面積的近2/5,但人口僅占7%,人口密度低至每平方公里1人;這片地區集中了極其豐富的淡水、森林、鉆石、黃金、天然氣和石油資源儲量,卻是俄羅斯經濟最不發達的地區,從2000年到2016年遠東地區GDP不到全俄的8%,年均增速也低于全國平均水平。[6]經濟發展滯緩、氣候嚴寒、基礎設施落后等因素導致該地區人口流失嚴重,從1991到2014年遠東人口數量減少了23%,[7]而人口的流失進一步加劇勞動力缺失和市場萎縮。遠東地區經濟落后、人口流失的現狀若長期無法得到改善,將會對俄羅斯的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構成威脅。普京任上為振興遠東經濟作出了種種努力,其中一項重要舉措是利用遠東地區的地理位置條件擴大與亞太各國的經濟合作。《2025年前遠東和貝加爾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戰略》中專辟“俄羅斯遠東地區與中國東北的跨境合作及與東北亞其他國家的經濟往來”一章,強調“遠東和貝加爾湖地區應首先著眼于與東北亞國家的合作”,把中國東北地區作為優先合作方向,并勾勒了交通運輸、信息通訊、能源、科技、投資、旅游、生態等領域的合作前景。[8]2018 年中俄兩國政府簽署了《中俄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合作發展規劃》,強調俄在遠東地區采取特殊優惠政策以吸引投資,并制定了中俄在遠東合作的具體規劃。[9]俄羅斯希望將遠東與東北亞經濟增長的火車頭連接在一起,從而擴大市場、增加投資、引進勞動力,帶動遠東地區經濟復蘇。
三、俄羅斯參與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的挑戰
(一)俄產業結構方面
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的畸形產業結構,主導產業仍是工業化時期形成的能源、機械、軍工等重工業,輕工業較不發達。俄羅斯出口產品中,油氣能源占到60%左右,其次金屬、寶石等礦藏,而俄羅斯進口產品則以紡織、化工等日用品為主[10]。產業結構阻礙了俄羅斯經濟的增長,因此俄羅斯一直致力于推行旨在優化產業結構的經濟改革。與俄羅斯的產業結構形成對照的是,東北亞各國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相當發達,尤其是中國在食品、紡織等領域享有比較優勢。而俄羅斯繼續依賴化石能源和自然資源的出口來獲取外匯,由于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出于俄羅斯的石油、天然氣、金屬礦藏逐漸耗竭的憂慮,俄羅斯對參與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持謹慎態度。
(二)俄羅斯與東北亞大國的政治互信有待加強
從文化心理角度來看,俄羅斯與東北亞各國在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等方面都有較大差異。俄羅斯與東北亞各國之間存在復雜的歷史遺留問題、現實利益沖突和文化心理差異,東北亞各國之間政治互信有待加強。東北亞區域一體化進程要取得實質性突破,亟需各國放下歷史恩怨、共同面向未來,通過多層次、廣渠道的溝通交流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與信任。
四、總結與展望
無論是出于應對西方制裁、拓展貿易市場的考量,還是為了促進能源出口多元化、振興遠東經濟,東北亞必將是俄羅斯未來開展經濟合作的重點地區。俄羅斯參與東北亞區域經濟合作機遇與挑戰并存,因此目前俄羅斯在總體上推進區域合作,但在一些利益攸關的領域持謹慎態度。在可預見的未來,俄羅斯與東北亞各國的經濟合作將更多地以雙邊形式而非多邊機制開展,并主要聚焦于俄羅斯所關切的能源、投資、基礎設施等領域。隨著東北亞區域一體化的不斷深入,俄羅斯有望與中日韓等國攜手并進,開創和諧共榮的新局面。
作者:彭書涵 單位: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 上一篇:區域經濟對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
- 下一篇: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課程體系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