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配性企業形成及演進研討

時間:2022-05-15 10:41:43

導語:支配性企業形成及演進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支配性企業形成及演進研討

美國支配企業的演進分析

美國支配性企業形成演進體現在市場結構的一系列指標的變化上,包括市場份額、行業分布狀況以及進入壁壘等等,這些變化反映了美國主要的支配性企業市場支配地位的穩定性及總體演進的趨勢,其中行業特點及政府政策也是支配性企業的形成的重要影響因素,使我們能夠有一清晰的整體了解。(一)美國典型支配性企業的演進分析表1是1910年和1935年美國主要工業行業的支配性企業,按照估計值計算,所列的20家支配性企業基本占有過半的市場份額,個別企業市場份額甚至接近100%。這些企業經營25之后,除了西方電力、聯合果品公司和柯達的市場份額保持不變外,其他的支配性企業都有所下降,最大的下降幅度是60%,其中10家支配性企業的市場份額下降到了50%以下,基本已經喪失了市場的支配地位,另外的7家也都有所下降,但還能夠維持其市場的支配地位。從這些支配性企業所在行業的進入壁壘的程度來看,這些行業的進入壁壘低、中、高程度都有可能存在支配性企業,但是到了1935年那些進入壁壘比較低的行業的市場結構都發生了變化,支配性企業都喪失了市場的支配地位。在那些市場壁壘程度有所下降的行業里,支配性企業的市場份額也在下降,而在市場進入壁壘本身就很高的行業,支配性企業的市場份額變化很小,其中3家企業下降了5%,其余4家市場份額沒有發生變化。再看表2是1948年和1973年美國主要工業行業的支配性企業的基本情況,所列的18家支配性企業中,25年后,也就是到了1973年,表中大多數的支配性企業的市場份額都在減少,只有通用電氣、寶潔等四家支配性企業的市場份額保持不變。這一點與20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受到來自日本的巨大挑戰,進口不斷增加,大規模的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都受到沖擊,市場份額被擠占,出現了大幅的下降。大多數的行業市場進入壁壘的程度沒有變化,并且市場進入壁壘都在中、高程度,低進入壁壘的行業沒有出現支配性企業,這是一個新的變化。市場進入壁壘很高并且沒有變化的行業,支配性企業的市場份額變化不大,市場支配地位沒有動搖,如果行業的進入壁壘程度有所下降,則支配性企業的市場份額減少很多,Al-coa、Americancan、聯合制鞋機器集團、杜邦和亨氏下降分別為40%、27%、35%、40%、5%。柯達、通用電氣、西方電力、聯合果品、聯合制鞋機器集團、杜邦早在1910年就已經形成了其市場的支配地位,根據1973年的數據來看,它們的市場份額也都有所下降,但是市場支配地位卻仍然能夠維持,這樣這幾家支配性企業已經維持了至少60年的市場支配地位,其余的12家支配性企業是新出現的支配性企業。2002年美國最大的18家支配公司在各自所在的市場中所占有的市場份額都在一半以上,有的支配性企業甚至占有的接近100%的市場份額。表3中的數據并不完全,到了2002年美國的支配公司占據并保持了很好的市場份額,其中一些耳熟能詳的企業常常能維持幾十年,例如,微軟、柯達、因特爾和IBM公司。美國的主要支配性工業企業主要出現在制造業,包括食品和飲料制造業,計算機及部件制造業、電氣設備制造業、化工品制造業、電力行業。但不僅僅局限于主要的工業行業,第三產業也出現了支配性企業,例如美國操作系統軟件市場的領導者微軟,屬于計算機服務產業;電話黃頁提供本地電話分類表,方便查詢,而并不是為了投放廣告;Ticketmaster是票務服務的壟斷者;還是電視收視率市場調查的A.C.Nielsen。1990年以來,美國互聯網發展壯大起來,微軟、英特爾等著名的網絡性支配企業被人們所熟知,并且在全球占有絕大的市場份額。在計算機操作軟件市場中,2010年微軟在全球占有90%的市場份額,是計算機操作軟件市場的支配企業,同時還存在的競爭者,蘋果的MAC-ox軟件只占有7%的市場份額,MontaVista軟件公司開發的Linux軟件的市場份額不足1%;在電腦的微處理芯片市場上,2010年英特爾的CPU占有80%的市場份額,競爭對手AMD只有16%的市場份額,英特爾也是典型的支配企業,網絡產業中的這兩個比較重要的行業是典型的支配性企業的市場結構。隨著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的興起,2011年微軟市場份額下降到44%,英特爾下降為41%;2012年微軟進一步下滑到33%,英特爾為29%;微軟和英特爾在IT市場上的主導地位遭到嚴重侵蝕。(二)政府政策對支配性企業形成及演進的影響美國政府的政策對現實經濟中支配性企業形成及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尤其是反壟斷法的實施,一系列的大企業被拆分,改變了市場中的壟斷競爭狀態,弱化了支配性企業的市場勢力。在美國的產業發展史上,有兩次大的合并浪潮,形成了許多行業的支配性企業。在1894年到1901年,出現了一次巨大的合并浪潮,形成了數以百計的支配性企業,使得美國很多行業接近于壟斷。美國形成了鐵路和石油業的壟斷,并且出現了電話和電力行業,而這一時期經濟學家反對壟斷,贊成管制,1890年美國通過了《謝爾曼法》,并宣布固定價格的行為為非法行為,在1911年將處于壟斷地位的標準石油和美國煙草公司拆分,之后有一大批企業遭到了反壟斷訴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美國反壟斷活動放松了下來。1920年到1937年間反壟斷被弱化了,出現了嚴格的銀行法和管制條例。管制條例涉及電力、電話、運輸、民航等行業。1937年到1952年間,壟斷卷土重來。另一次是在1992-1999年爆發了猛烈的合并浪潮,許多合并形成了行業的支配性企業,比如,電力、遠程通訊、會計和金融市場,在此期間互聯網發展起來了,互聯網產業巨大的網絡效應使企業具有較強的規模經濟效應,出現“贏者通吃”的現象,互聯網產業的特定決定其支配性的市場結構,互聯網支配性企業也成為了反壟斷規制的對象,微軟受到過多次反壟斷的審查,但并沒有將其拆分,新技術的出現,其對操作系統軟件的控制力將逐漸消失。美國反壟斷法也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其價值目標也隨著經濟發展的需要不斷發生變化,早期反壟斷法主要的目的是為了保護經濟自由和競爭者機會均等以及消費者利益,在哈佛學派思想的影響下,注重市場結構的控制,主要是遏制壟斷,維護競爭。到20世紀70年代隨著美國國際競爭力的削弱,芝加哥學派則不再以結構為中心,而是更加注重市場效率,反壟斷法的目標轉到維護經濟效益,而不在于企業的“大”規模。美國反壟斷政策目標演進是受到了美國社會經濟條件和國際環境變化的影響,使其更能適應經濟發展的需要。

美國支配性企業形成的原因分析

從美國支配性企業的演進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支配性企業的形成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對這些因素的考察為企業市場支配力的培育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合并。企業快速獲得外部成長的主要方式,也是企業成長中的重要行為,通過兼并的方式可以擴大規模,獲得規模經濟效益,降低生產成本。在1897年到1901年間,美國通過合并形成了一大批支配性企業,例如美國標準石油公司組建之后,兼并了克利夫蘭地區的所有競爭對手,對克利夫蘭煉油廠初始投資規模居世界之首,實現了石油提煉方面的規模經濟,通過對潮水石油公司收購,實現了對輸油管道的控制,并在1893年吞并了梅隆的石油精煉廠,到1904年成為了一個完全一體化的企業。到1910年,標準石油公司的控制力出現下降,但是它仍然掌握著幾乎90%的美國市場。行業的技術規模經濟特性。支配性企業就是行業中唯一的、規模最大的企業,所以,規模經濟是支配性企業的主要特征,是企業獲得內部成長的主要途徑。行業本身的技術規模經濟特性決定了行業中只有一家企業主導,市場才最具有效率,標準石油、通用汽車、IBM、微軟、英特爾等行業支配性企業形成得益于規模經濟,規模經濟在互聯網產業上表現為網絡效應,是一種需求的規模經濟,使用者越多,給企業帶來的價值越大,消費者的效用越高。反競爭行為。反競爭行為不一定能夠形成支配地位,但是卻可以起到幫助的重要作用,戰略性價格歧視對于標準石油公司、聯合制鞋機器集團、航空公司、AT&T、施樂、IBM以及微軟等支配性企業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政府政策。政府的反壟斷政策改變了石油產業、電信產業、啤酒產業等的市場結構,使得壟斷程度降低或增加,an-heuser-Busch啤酒公司支配地位的形成就是反并購管制的直接后果,在1958年,反壟斷部門首次采取了反對啤酒行業并購的行動,目標直指Anheuser-Busch公司美國啤酒釀造公司的邁阿密啤酒廠的收購行為,這一反并購行動的影響是深遠的。Anheuser-Busch公司放棄收購,而是開始在佛羅里達周和其他地區建立大的工廠,獲得了規模經濟優勢下的內部成長。企業家才能。企業自身優勢的重要體現,企業家不僅僅體現在協調生產、銷售和管理的能力上,充分認識和適應外部環境的能力則更為重要,尤其是對未來行業發展的趨勢的敏銳的判斷能力。西奧多•韋爾韋爾完成了將電話專利轉變成一種可行的商業事業的重任,將長途電話設備推廣到了西部海岸,早期的租用而不是出售電話設備的策略,有效地阻止了本地電話競爭者進入長途電話市場。小托馬斯•沃森的最大功績在于將IBM引入計算機時代,使IBM第一個進入大型計算機行業,并迅速在晶體管技術上獲得領先優勢。運氣。貝爾公司、anheuser-Busch啤酒公司、IBM、微軟等企業支配地位的形成也存在運氣的因素,使他們具有先行者優勢。另外,企業自身創新效率的下降還有沒有對市場的變化趨勢做出準確及時的判斷也導致了例如IBM、柯達等支配地位的下降。這些支配性企業的形成原因有些是相同的,但是這些企業都在一些方面表現出了特殊的優勢,由于美國是奉行經濟自由主義的國家,這些支配性企業的形成都是市場競爭的結果,其市場支配地位就是其自身效率的體現。

美國寬松自由的市場環境為支配性企業的形成提供了成長的沃土,企業經歷了市場爭勝過程的檢驗,逐漸擴大規模,獲得市場的支配地位;從美國支配性企業形成及演進過程來看,政府的作用就是為市場競爭提供一個公平合理的環境,保障市場競爭的充分實現,為企業的技術創新提供支持,主要通過競爭政策對市場進行調節,其中反壟斷法在促進市場競爭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通過對美國支配性企業演進的分析與考察,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在我國很多行業中市場勢力是缺失的,大企業“大”而不“強”,缺乏國際競爭力,培育企業的支配力是關鍵。這要求充分發揮市場競爭機制作用,以及政府在完善政策及法律方面的宏觀調節作用。

本文作者:紀紅麗趙志國工作單位:內蒙古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