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重要性試析論文

時間:2022-10-26 09:39:00

導語:審計重要性試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審計重要性試析論文

[摘要]審計重要性是審計中比較重要的概念,正確理解和運用重要性,對工作效率、質量的提高都有很重要的意義,本文從如何理解重要性的含義、重要性的運用、重要性與審計風險、審計證據的關系三方面來闡述審計重要性。

[關鍵詞]審計重要性重要性運用審計風險審計證據

現代審計不僅重視審計質量,同時也講求審計效率。這使得重要性概念在審計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正確理解審計重要性,對審計實務操作有很大的指導意義。重要性在審計的計劃階段審計計劃的編制、終結階段評價審計結果時都必須運用。對于提高審計工作效率、保證審計質量,降低審計風險具有重要意義。下面從以下幾方面來介紹審計重要性。

一、重要性的含義及如何理解

各國現有的審計重要性準則的定義大都沿用會計準則。雖然各自的定義措辭上不盡相同,但是各國對重要性的認識基本是一致的,即信息的錯報或漏報可能影響到會計報表使用者的決策就是重要性。我國獨立審計準則對重要性的定義是:“指被審計單位會計報表中錯報或漏報的嚴重程度,這一程度在特定的環境下可能影響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判斷或決策。”要想正確理解重要性概念必須注意以下幾點:

1.重要性概念是針對會計報表使用者決策而言的

某項錯報或漏報是否重要不是針對審計人員而言的,而是針對會計報表使用者決策而言的,若某項錯報或漏報影響了會計報表使用者的決策了,那么它就是重要的,反之,就是不重要的。

2.重要性的判斷離不開特定環境

影響重要性判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同企業面臨的環境不同,因而判斷重要性的標準也不相同。例如,某一錯報金額對某個企業是重要的,而對另一個企業來說就是不重要的。并且重要性的判斷還會因時間的不同而不同。

3.重要性與可容忍誤差之間的關系

重要性與可容忍誤差之間關系密切,賬戶層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實質性測試的可容忍誤差。

二、重要性的運用

在審計過程中運用重要性原則一是為了提高審計效率,二是為了保證審計質量,所以,在審計計劃階段確定審計程序的性質、時間和范圍時需要運用重要性原則,以檢查會計報表的錯報或漏報時所允許的誤差范圍。在評價審計結果時,需要運用重要性原則。此時,重要性原則被看作是某一錯報或漏報或匯總的錯報漏報,以及是否影響到會計報表使用者的判斷和決策的標志。

1.金額和性質的考慮

重要性具有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的特征。在運用重要性原則時,要注意錯報或漏報的性質。在許多情況下,錯報或漏報的數量不重要,但是從性質方面考慮則是重要的。比如說:

(1)涉及舞弊或違法行為的錯報或漏報。即使金額不大,但是性質是嚴重的,反映了被審單位管理當局或其他人員的可信度存在問題。所以會計報表可能潛在著更大的錯誤,應當視其為重要的。

(2)影響收益趨勢的錯報或漏報。如果金額確實不大,但如果要影響到收益變動的趨勢,那么就應該引起重視了。某項錯報或漏報使原來虧損變為盈利,那么就具有重要性。

(3)不期望出現的錯報或漏報。一般情況下,如果現金和實收資本賬戶存在錯報或漏報,即使金額小,也應引起重視,視為重要的。

另外,小金額錯報漏報的累計,可能也會對會計報表產生重大影響,所以,也應對此重視。

2.兩個層次重要性的考慮

(1)會計報表層次的重要性。因為獨立審計是對整體會計報表的合法性、公允性發表意見,所以必須對會計報表層次所能容忍的錯報或漏報加以考慮,也就是考慮會計報表這一層次的重要性水平。才能最終對會計報表的合法公允性發表意見。

(2)賬戶或交易層次的重要性。會計報表是由各個賬戶和交易匯總而來,所以只有通過驗證各賬戶和交易,才能得出會計報表合法公允的整體結論。

三、重要性與審計風險、審計證據的關系

1.重要性與審計風險的關系

審計風險實質上強調的是會計報表中未被查出的重大錯報或漏報對審計意見的影響。由于抽樣審計的運用,審計人員不可能將所審計報表中所有的錯報或漏報都審查出來,所以審計風險始終存在,但審計人員在審計測試過程中,盡可能將審計風險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同時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這就需要充分考慮重要性與審計風險二者之間的關系。在審計中,重要性與審計風險之間成相互作用的反向關系。首先,重要性水平越高,審計風險就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審計風險就越高。重要性是決定審計風險水平高低的關鍵因素,審計人員對重要性水平的判斷直接影響審計風險水平的確定。如果審計人員確定的重要性水平較低,則審計風險就會增加;所以審計人員必須通過執行有關審計程序來降低審計風險。這里,重要性水平指的是金額的大小,而且是從會計報表使用者的角度來判斷的。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審計風險水平的高低又反作用于重要性水平。審計人員在對重要性水平進行初步判斷時,應當考慮審計風險這一因素。《獨立審計準則第10號——審計重要性》第ll條就指出了審計人員對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斷時,應當綜合考慮的重要因素,其中第3款就是考慮“內部控制與審計風險評估的結果”,如果內部控制越差,評估的審計風險越高,確定的重要性水平就應越低;反之,如果內部控制行之有效,審計風險綜合評估水平較低,則重要性水平可以確定得高一些。

2.重要性與審計證據之間的關系

重要性水平的高低代表的含義前已述及,重要性水平越高則意味著可以容忍的誤差數額越大,所以相對來講,審計證據數量可以少一些。反之,審計證據數量方面應該是越多。從質的方面來講,則需要證明力越強,可靠性越高的審計證據。所以審計證據與審計重要性也是呈反向的關系。

參考文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審計》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年4月

[2]葛家澍:《最新會計審計準則實務講解與應用指南》出版社:財政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日期:2006年3月

[3]劉明輝:《審計》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

[4]林鐘高尤雪英徐正剛著:《獨立審計理論研究》出版社:立信會計出版社出版時間: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