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結構合理性標準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2 08:07:00

導語:產業結構合理性標準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產業結構合理性標準研究論文

近年來,對于產業結構合理性標準,經濟學界進行了許多探討。有的學者認為,比較合理的產業結構有輕型結構、舒展型結構、高效型結構,最近又有學者提出合理的產業結構有開放型結構、自我調節型結構和可變型結構。在正式的文獻資料中,關于產業結構不合理的論述部分,更多的是以第一、二、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例關系作為論據。以上的各種判斷標準,都是針對當前我國產業結構中存在某方面的不合理現象而提出的,都有其一定的道理,但是仔細分析起來,感覺還是不夠全面和系統。例如輕與重、高與低、封閉與開放、可變性強與弱,都是相對而言的,重型結構不合理很難說輕型結構就一定合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第二產業所占比例高、第三產業比例低,很可能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技術水平、資源條件和消費模式等與發達國家不同等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產業結構不合理未必就是導致三次產業比例不同的主要因素。本文對如何判斷產業結構是否合理,提出了三個方面的的標準。

一、產業結構與需求結構適應性標準

生產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社會大眾的消費需求,滿足消費需求是生產的目的,生產是滿足消費需求的手段,這個關系必須要搞清楚。作為生產環節重要組成部分的產業結構,是從產業角度對生產經營活動進行考察研究,產業結構直接決定了對社會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結構,從而間接地決定了可供選擇的消費范圍。

由產業結構決定的產品或服務結構與社會消費意愿的吻合程度是判斷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的最重要標準。由于社會的消費意愿很難測量,判斷產品或服務結構與社會消費意愿的吻合程度也就變的很困難。一個簡單的替代方法是,觀測最終消費產品和服務中,是否存在短缺和過剩產品及服務,從而間接地判斷產品和服務對消費意愿的滿足程度。雖然這種判斷方法無法區分消費者被迫接受產品和服務以及由于產品和服務質量、價格等原因壓抑的部分消費意愿,但是在現階段仍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替代方法。按照上述標準,如果居民改善居住條件的消費意愿十分迫切,住宅需求是真實的、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那么技術含量不高、能耗較高的建材產業占較高的比例,也不能簡單地判斷為產業結構不合理。

需求結構隨著收入水平提高、消費觀念轉變也在不斷地變化,這就要求產業結構對需求結構不僅僅是靜態適應,而且要能夠動態地跟蹤消費結構的變化,這種適應消費結構變化的快速應變能力也應作為評價產業結構合理性的重要指標。例如,由于某種原因導致某種商品或服務需求的突然增加,引起該產品或服務價格上漲,這時候良好的產業結構應該能夠迅速調動各種資源組織對該產品的生產或服務的提供,來滿足這種變化的需求,從而使價格在短時間內基本下降至原來的水平。這種從價格開始上漲到基本恢復到原來水平的周期長短是反映產業結構適應需求結構柔性的重要指標。

由于消費需求和生產存在復雜的互動關系,消費需求決定生產,生產又反作用于消費需求,因此合理的產業結構還應當具有發現潛在消費意愿,引導消費需求適應當地資源條件,促進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功能。

二、產業結構與生產要素匹配性標準

生產是溝通社會大眾消費和各種生產要素(包括自然資源、社會資源、人力資源等)的重要環節,這就要求作為生產重要實現形式的產業結構,在適應社會大眾需求結構的同時,必須與各種生產要素很好地匹配。

按照哈佛大學邁克爾·波特教授的競爭優勢理論,生產要素可分為初級生產要素和高級生產要素兩種。初級生產要素包括天然資源、氣候、地理位置、非技術人工和半技術人工等,這些要素是被動繼承的,屬于外生性的生產要素。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所擁有的外生性生產要素條件差別很大,這種要素條件的差異性決定了某些國家和地區在發展特定產業上的優勢和劣勢地位。良好的產業結構應當是充分發揮優勢生產要素的作用,盡量降低劣勢生產要素的影響,為提高產業競爭力謀求基礎優勢。例如,由于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所以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就比歐洲國家具有基礎性的優勢。在我國北方嚴重缺水的地區,大力發展高耗水產業,造成工業與居民生活用水沖突,大量超采地下水、地面沉降等一系列問題,都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的表現。

高級生產要素通常是創造出來的,包括技術要素、人力技能要素、研究與開發要素、信息要素、規模經濟和管理要素等。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各種生產要素流動性的增強,原來對產業結構起決定性作用的初級生產要素正逐步讓位于高級生產要素。除了在天然產品或農業為主的產業以及對技術要求不高或技術已經普及的產業,初級生產要素的重要性已經越來越低。一個國家或地區想要通過生產要素建立起產業的強大且持久的競爭優勢,則必須發展高級生產要素。日本就是充分利用其科學技術、管理等高級生產要素優勢,避開在自然資源方面的劣勢,取得經濟飛速發展的典型。

優勢生產要素是否已充分利用,短缺生產要素和資源是否被過度開發使用,是判斷產業結構與生產要素結構是否匹配的重要標準。優勢生產要素是否充分利用和優勢生產要素是否短缺是兩類不同性質的問題,前者是判斷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的標準,而后者不是。欠發達地區和國家與發達地區和國家的差距,不僅是優勢生產要素充分利用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優勢生產要素缺乏的問題。筆者認為,對于落后地區或國家,優勢生產要素的培育是比產業結構調整更為緊迫的問題。例如,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科學技術要素方面有很大的差距,我們需要下大力量培育科技要素,縮小差距。但是科技要素的培育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沒有取得科技要素優勢之前,技術密集型產業比重小,就不能當作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的標志,因為優勢生產要素缺乏帶來的問題不可能通過生產要素配置的辦法來解決。

三、產業內部之間的協調性標準

不同的產業之間存在著復雜的投入產出關系,各產業內部以及各產業之間的投入產出是否協調是評價產業結構是否合理的重要標準。在理想的產業結構狀態下,應當是每個產業所需要的投入(實際為其他產業的產出或自然資源的投入)都能得到充分滿足,即不存在瓶頸產業;每個產業的產出又剛好能滿足其他產業投入和最終消費的需求而且沒有過剩,即不存在過剩產業。同時存在瓶頸產業和過剩產業,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的主要標志。

如果只有瓶頸產業而沒有過剩產業,則說明生產要素已充分利用,仍存在無法滿足的需求,這屬于生產要素不足的范疇,不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解決的方法應該是增加要素投入和提高要素使用效率,而不是產業結構調整(既生產要素的配置合理化)。同樣只有過剩產業而沒有瓶頸產業,也不能簡單判定為產業結構不合理。沒有瓶頸產業意味著在現有的體制條件下,已沒有未得到滿足的需求,解決問題的辦法應該是開發新的需求、擴大現有需求,手段主要是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等。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既要素配置)手段解決總需求不足的矛盾,難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些學者認為,當前我國存在著大部分加工工業生產能力過剩,而基本建設中的設備大多需要進口的現象是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的表現。筆著認為,對此問題應進行具體深入的分析,對于國內具備生產所需要的各種條件(技術、資金、管理、經營),而仍需要大量進口,可能和當前管理體制導致生產要素配置錯位有關,屬于產業結構不合理范疇。對于國內缺乏某種關鍵性生產要素的大量進口(如缺乏核心技術、規模不經濟等),則不能看作是產業結構不合理的表現,其實質還是必須生產要素的缺乏,需要通過要素培育來解決。具體分析我國的設備進口情況,可以發現絕大部分的進口都屬于國內必要生產要素缺乏型的進口,產業結構不合理并非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