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歷程回顧與評析
時間:2022-04-10 09:59:00
導語: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歷程回顧與評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有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論文、專著、典籍、讀本等已有成千上萬。但我感到有幾個比較重要的問題,還沒有講清楚。或是有所回避,或是沒有深人研究,或是相互因襲、人云亦云。我認為,從真正的理論研究和科學探討的精神出發,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所經歷的曲折復雜過程,做一些歷史回顧與評析,并非是多余的。想扼要講幾個問題。
一、為什么我國長時期中認為社會主義不能完全實行市場經濟這個問題既有理論背景,也有歷史背景,還有現實背景。所謂理論背景,就是:
(一)馬克思主義創始人乃至社會主義運動的長時期中都曾認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中商品經濟將會消亡。后來,社會主義實踐逐步突破了這種認識,所有社會主義國家都認識到發展商品經濟的必要性。但是,關于市場經濟的問題,從概念到理論,中外社會主義國家,在改革以前,有些國家直至改革前期,都沒有展開討論過。蘇聯即使在肯定和發展了商品經濟后,也沒有提出市場經濟問題。這大概與列寧的一個論斷有關。列寧在1906年的《土地問題和爭取自由的斗爭》一文中明確提出:“只要還存在著市場經濟,……世界上任何法律都無法消滅不平等和剝削”。列寧將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看作是兩種對立的制度。他說:“只有建立起大規模的社會化的計劃經濟”,將生產資料轉歸勞動者階級所有,“才能消滅一切剝削”。
(二)在市場經濟問題上,西方國家的主流思想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觀點,在長時期中認識上是一致的。即都把市場經濟與私有制相聯系,乃至與資本主義相聯系。早在二十和三十年代進行的經濟大論戰中,西方經濟學家就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對立起來。1922年,維也納大學教授米塞斯,認為在社會主義公有制度下,不可能存在真正的市場和合理的經濟計算,也不可能有有效率的資源配置。他認為,市場和價格的形成功能同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分不開,而“市場是資本主義社會制度的核心,是資本主義的本質。”他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都看作是社會制度,最后的結論是“二者必居其一,要么是社會主義,要么是市場經濟。”①就是說,要社會主義就不可能有市場經濟;要市場經濟,就得放棄社會主義。西方的重要經濟學著作和有關文獻,乃至新聞媒體和政要言論,一直把市場經濟與私有制、與資本主義相聯系。如日本所著我國出版的《現代日本經濟事典》中所提出的市場經濟制度的三個基本原則的第一條,就是“私有財產制度”,并強調說“私有財產制度是市場經濟制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制度。”①在西方具有權威性的《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在“資本主義”一條開宗明義地講,資本主義“亦即自由市場經濟”。在西方著作中,也有將市場經濟看作是運行方式或組織方式的,即完全由供求關系或市場機制調節經濟。但從其多以西方發達國家為例證來看,也一般是以私有制或資本主義為既定前提的。
(三)從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這一方面來看,在長時期中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完全由市場機制或價值規律自發調節,導致生產無政府狀態和周期性經濟危機。社會主義經濟應由計劃來調節,而計劃是以社會需求為根據的。恩格斯講: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社會的生產無政府狀態就讓位于按照社會總體和每個成員的需要對生產進行的社會的有計劃的調節。”②馬克思列寧主義創始人認為,自覺的計劃調節比自發的市場調節可以更合理地利用和配置資源,有效實現國民經濟各部門間的比例關系。后來的實踐中的社會主義和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是以此作為指導思想的。所謂歷史背景是: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始終離不開市場機制。離開市場就不會有資本主義。直到二次大戰前的四、五百年中,資本主義經濟就是實行沒有國家經濟計劃的市場經濟。二戰后,許多資本主義國家才開始實行經濟計劃,以彌補市場經濟的不足。而蘇聯和隨后的其他社會主義國家,都實行公有制基礎上的計劃經濟。而計劃經濟確曾顯示過它的優越性。在二戰前幾個五年計劃時期,蘇聯走過了其他經濟發達國家在一百年內才走完的工業發展道路。特別在1929一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經濟大危機期間,蘇聯經濟勃蓬發展,形成顯明的對比。在二戰中遭受嚴重損失和破壞的蘇聯,迅速恢復和發展了經濟,并成為可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前期階段,計劃經濟也曾起過重大作用。應該歷史地看待和分析這個問題。歷史事實是,資本主義國家實行了幾百年的市場經濟,而社會主義國家則在長時間中實行計劃經濟。即使我國后來肯定實行商品經濟,也強調計劃經濟與商品經濟的統一。1984年《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提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被看作是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和改革理論的重大突破。但依然強調計劃經濟。而且專門寫了一段講計劃經濟優越性的話:“社會主義社會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可以避免資本主義社會生產無政府狀態和周期性經濟危機,使生產符合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的目的,這是社會主義經濟優越于資本主義經濟的根本標志之一。”由此可見,把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相聯系,把計劃經濟與社會主義相聯系,不僅有東西方統一的理論認識上的原因,也還有長期歷史事實的原因。在一定意義上說,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相對立的理論,正是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歷史事實的反映。
所謂現實背景是:
(一)自社會主義國家進行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以來,西方國家試圖通過鼓勵和支持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政治多元化),達到自己和平演變的目的。例如,1988年8月n日的《華爾街日報》在題為《戰略轉變:美國重新確定安全政策》文章中,提出“共產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正在衰敗”。在此形勢下,美國“新的安全政策……的目的是促進積極的變化,諸如在第三世界甚至在東方集團內擴展民主概念和市場經濟”。西方國家援助蘇東、進行經濟合作的條件,就首先包括實行市場經濟和多黨政治。根據1989年法新社巴黎7月16日電,美國總統在七國首腦會議結束后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講:盡管戈爾巴喬夫表示準備進行經濟合作,參加發達工業化國家的首腦會議,但美國“考慮這種意見之前,蘇聯應發生‘許多事’,特別是向市場經濟變化。”據國外媒體報道:1990年6月27日,美國總統在同記者談話時說,只有在莫斯科作出轉向市場經濟的“徹底的改革努力之后”才能向蘇聯提數十億美元。并說,在蘇聯經濟變成市場經濟之前,美國只向它提供技術援助。當戈爾巴喬夫肯定“向市場經濟過渡是毋庸置疑的”并付諸實施之后,1990年7月,西德總理科爾說:“西德政府已答應為蘇聯向市場經濟過渡提供31億美元的貸款。”根據1990年5月2日路透社布魯塞爾電,歐共體執委會公布一項計劃,允許最富有的國家幫助東歐5國轉向市場經濟。“24國集團的主張是向需要援助的國家提供緊急食品援助,并幫助它們建立和實行市場經濟。”西方國家之所以援助原社會主義國家實行市場經濟,是因為它們把市場經濟與私有化聯系在一起。世界銀行在考察了蘇聯、東歐各國從中央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的改革后,同樣認為,轉向市場經濟,實踐中要求私有化。但它主張“在改革順序上,大規模私有化不會放在前面。但是,為了解決延誤私有化的風險,就需要盡早在法律上作出承諾……即保證在適當時機實行私有制。”①正因為我黨中央認識到西方國家鼓勵社會主義國家廢棄計劃經濟、完全實行市場經濟的圖謀所在,因而,1987年3月美國國務卿舒爾茨來華向我中央提出的廢除計劃經濟、實行市場經濟的建議被斷然拒絕。外電公開報道了這一事實,并引證了李先念主席的講話。李先念的講話發表在1987年3月4日的《人民日報》等媒體上。他說:“外國有人希望我們完全放棄計劃經濟,只搞市場經濟,搞資本主義,全盤西化,這種想法是要落空的。”
(二)蘇東社會主義國家開始向市場經濟轉變時,在領導層有過激烈的爭論。而向市場經濟轉變中,實際上放棄了社會主義,轉向私有化和資本主義。1991年8月,俄共第一書記波洛茲科夫因反對實行市場經濟而辭職。在俄共中央全會上,他批評蘇共領導人:“真正的反對派是那些把國家推向失控的市場經濟、使私有制占主導地位的人。他們通過自己的愚蠢活動,把國家引向毀滅。”又如,根據《新德意志報》1989年5月9日報道,民主德國中央政治局委員哈格在戰勝法西斯44周年紀念會上,批評了“那些不是為了加強社會主義,而是為了消滅社會主義的勢力也插手改革。”“絕不允許……讓所謂的‘社會市場經濟’代替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讓資本主義謀取利潤的剝削制度代替社會主義。”當時的蘇共中央書記利加喬夫是極力反對實行市場經濟的人。早在1988年8月5日,他就改革中的重大問題發表談話時說:“不能絕對按市場經濟規律來發展經濟”,“要發展社會主義經濟中的商品貨幣關系和市場機制,……摹仿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西方市場經橋對于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經濟管理體制來說,原則上是不能接受的”。②他在同年6月還講過:“讓我們的經濟轉人西方市場經濟的軌道,社會主義就一無所有了。”在改革過程中的蘇東國家,無論是反對市場經濟或是主張市場經濟的,都把市場經濟與私有化相聯系。而沒有像我國那樣,提出和實行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因為這樣,蘇東國家按照西方的要求和設計,將經濟市場化同政治多元化、經濟私有化、國家非社會主義化結合在一起,導致社會主義的全面蛻變和最終解體。
二、中國認識和實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歷了曲折復雜的過程
有些關于中國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全書”、典籍之類的著作,完全避開了我國從理論上認識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曲折、復雜的歷史過程,只是復述一遍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的論述以及黨的十四大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提出。其實,單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關于經濟體制改革與市場經濟的關系問題看,就經歷了多種不同的認識與提法。而且,從總體上說,直到1991年以前,多數主要領導人的講話和中央有關文件,是否定我國完全(全面)實行市場經濟的。正如我們沒有也不應隱晦馬克思主義創始人曾否定社會主義會存在商品經濟、隱晦列寧直到十月革命后的蘇維埃政權初期還認為社會主義要消滅商品貨幣關系一樣,也不應隱晦我國在探尋新的經濟體制目標模式中曾經歷過對市場經濟從總體上由否定到半肯定,到完全肯定的過程。這不僅是因為進行隱晦、回避歷史真實,不是實事求是,不利于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研究的發展,而且也不利于如實地把握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思想。理論界和新聞媒體很容易提出一個問題:為什么鄧小平同志從1979年n月起就一再提出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而直到1992年他在南方談話后,才在十四大報告中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問題?為什么中央有關文件和多位重要領導人講話一再從總體上否定實行或完全實行市場經濟呢?有的論著中說,小平同志的關于市場經濟講話沒有引起應有的注意。有的說,小平同志以他偉大政治家的胸懷,當自己的思想認識別人還跟不上來的時候,他可以等待。顯然,這種解釋沒有說服力。小平同志作為黨的第二代領導的核心,具有崇高的威望,他的重要理論觀點特別是有關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別人會不注意和重視?難道中央有關重要文件和主要領導人的重要講話,能不征求小平同志的意見,甚至會公開發表與小平同志相對立的觀點?回顧1991年以前,之所以存在否定社會主義從總體上實行或完全實行市場經濟的理論觀點,與對市場經濟內涵的傳統理解和界定有關。綜合起來存在三種界定:
(一)市場經濟是完全由價值規律自發調節即由市場機制自發調節的經濟,不涉及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問題。1979年2月,李先念在一次會上說:“我同陳云同志談,他同意,在計劃經濟前提下,搞點市場經濟作補充,不是小補充,而是大補充。”①接著在同年3月8日,陳云寫的《計劃與市場問題提綱》中,將市場經濟改提市場調節。他指出傳統計劃經濟的弊端是只有“有計劃按比例”這一條,而沒有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還必須實行市場調節這一條。陳云對“市場調節”的內涵作了這樣的界定:“所謂市場調節,就是按價值規律調節,在經濟生活的某些方面可以用‘無政府’、‘盲目’生產的辦法來加以調節”。在另一處解釋“市場調節部分”,就是指“不作計劃,只根據市場供求的變化進行生產,即帶有盲目性調節的部分”。陳云當時講的市場經濟和市場調節,是指公有制范圍內從屬的部分,而計劃經濟是主要部分。這是后來曾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的“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理論來源,也是市場取向改革的起步。值得重視的兩點是,第一,陳云講的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市場經濟或市場調節,指的是計劃經濟以外的完全由市場機制自發調節、具有所謂“無政府”、“盲目”性的部分。這個涵義上的市場調節同市場經濟是相同的。因此,后來講的“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實際上也就是市場經濟為輔。這是局部范圍內由市場配置資源的市場經濟部分。第二,這里講的市場經濟,已經擺脫了與私有制或資本主義的聯系。因為指的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內部計劃經濟外的市場經濟(市場調節)部分。當時,非公有制經濟還沒有怎么發展起來。.待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起來后,它本身就是私有制為基礎的市場經濟,這樣,市場經濟的范圍就擴大了。一部分是公有制內部的市場經濟,另一部分是私有制的市場經濟。由于還存在著對市場經濟的與私有制或資本主義相聯系的理解,所以,陳云和李先念等在公開發表講話或文章時,盡量避免用市場經濟一詞,而改用“市場調節”一詞。由于把市場經濟或市場調節只理解為完全由市場自發調節、盲目生產的經濟,所以必然會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不可能在全部國民經濟范圍都實行市場經濟。認為可從部分實行市場經濟、但不能完全實行市場經濟的思想已經可以從這里看出來了。1979年4月5日,李先念同志《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正式提出:“在我們的整個國民經濟中,以計劃經濟為主,同時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這一體制模式,曾在多年中成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統一的指導思想。198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不言而喻,會經過鄧小平等領導人的事先審讀。其中講:我們所要建立的“這樣一種管理體制,既不同于過去我們那種統得過死的體制,更不同于資本主義那樣的市場經濟”。所謂資本主義那樣的市場經濟,不僅是指與資本主義私有制相聯系的市場經濟,而且是指在全社會范圍實行的完全由市場自發調節的市場經濟。1984年9月9日當時國務院總理寫給鄧小平等幾位中央領導人的信《關于經濟體制改革中三個問題的意見》,獲得鄧小平等的一致同意并公開發表。其中強調地講:“中國實行計劃經濟,不是市場經濟。”①這封信的觀點,是為同年10月召開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供理論準備的。而《決定》中說:“第一,就總體說,我國實行的是計劃經濟,而不是那種完全由市場調節的市場經濟。”對《決定》的這段話,需要把握兩點:(一)這并不是簡單肯定計劃經濟、否定市場經濟。而是“就總體”上說的。整體上不實行市場經濟,但局部可以實行。(二)這里所講的市場經濟,與私有制和資本主義無關,只是從“完全由市場調節”的角度著眼的。這種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結合,只能是“板塊結合”,而不可能有機結合。但它又是必要的。《決定》繼續講:“第二,完全由市場調節的生產和交換,主要是部分農副產品、日用小商品和修理服務行業的勞務活動,它們在國民經濟中起輔助的但不可缺少的作用。”這就把起輔助部分的市場經濟或市場調節的范圍具體規定出來了。有人在多處刊發的關于市場經濟問題的資料性述評中,無理指責中央主要負責同志在國慶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說什么“1989年‘6•4’風波以后,由于有的領導人明確講過:中國不實行市場經濟,因而開始出現了批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熱潮”①。這位負責同志講話是:要堅持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這是小平同志的提法。接著又說:“如果一味削弱乃至全盤否定計劃經濟,企圖完全實行市場經濟,在中國是行不通的,必將導致經濟生活和整個社會生活的混亂”。這段話的本意并非完全否定市場經濟,而是說不能“完全實行”即全面實行。因為既然鄧小平同志在北京風波以后強調“繼續堅持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當然不能“全盤否定計劃經濟”、只單一地實行市場經濟。這個講話的精神,并未離開鄧小平同志當時的有關理論觀點。即既要實行計劃經濟,也要有市場經濟。而且,這種理論思想,在政治風波以前就一再提出。可見,那位批評者是胡亂指責的。
(二)把市場經濟與私有制聯系在一起。特別是針對國內外認為我們搞改革就是搞私有制的市場經濟時,就斷然否定這種意義上的市場經濟。例如,李鵬同志在1989年2月1日在國家體改委講話時說:“國內外有一種議論,……因為要改革,就要搞市場經濟,搞市場經濟就要搞私有制,否則中國的改革就沒有出路。這是對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否定。”②又如,他在同年10月與尼克松談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問題時講:“西方某些人認為,中國的改革就是搞市場經濟,把公有制逐步變成私有制。這不準確,是誤解了中國的經濟政策。中國既不搞完全的計劃經濟,也不搞完全的市場經濟。”③既否定搞私有制的市場經濟,又肯定在公有制經濟內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1990年1月初,李鵬再次講到改革與市場經濟問題。他說,“有一件事情要說:就是中國的改革意味著什么?現在世界上有一些經濟學家,他們這樣看:中國的改革如果走到市場經濟,那就是改革前進了,如果不是搞市場經濟,那就是后退了。這是一種誤解。中國不能完全實行市場經濟,因為完全是市場經濟,在中國必然造成經濟上的混亂。但也不能像過去一樣,完全實行計劃經濟。”④外國一些經濟學家要中國實行的市場經濟,是私有制的市場經濟。中國已經發展起來的私有制經濟是市場經濟,但不能全面或完全實行這種私有制市場經濟。當時認為,中國實行的只是一部分私有制市場經濟,一部分公有制中不作計劃完全由市場調節的市場經濟。1990年印發全國供全黨和全國干部學習的《關于社會主義若干問題學習綱要》中,對市場經濟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所謂市場經濟,就是以私有制為基礎,一切經濟活動經過市場,由價值規律自發調節的經濟”。并把究竟是“堅持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還是實行完全的市場經濟”,作為兩種對立的改革觀的表現。這個關于市場經濟的定義,不能包括公有制內部完全由市場調節的那部分市場經濟,因而不夠全面。
(三)把市場經濟與資本主義聯系起來。針對外國有人建議我國完全實行西方式市場經濟,如前所述,李先念公開發表講話,說外國有人希望我們完全放棄計劃經濟,只搞市場經濟,搞資本主義,全盤西化,這種想法是要落空的。外電報道說,我國中央拒絕了舒爾茨的建議。198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講,我們不實行“資本主義那樣的市場經濟”。中央一貫否定實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也否定完全實行市場經濟即否定計劃經濟的單一的市場經濟。所以在長時期中,直至鄧小平在南方講話以前,社會主義實行計劃經濟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只要實行計劃經濟,就不可能全面或完全實行市場經濟。鄧小平南方講話以后,不再把計劃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的特點,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內容。他說,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從此,一個傳統的觀點被扭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與實踐,才在中國全面推行起來。
三、進一步學習和研究鄧小平的市場經濟思想我認為,應弄清這樣三個問題:
(一)鄧小平在改革以來的前一時期中,是贊同中央的計劃經濟為主、發揮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的指導思想的。
(二)鄧小平的市場經濟思想也是有一個發展過程的。因此,需要用發展的觀點去理解與把握。
(三)鄧小平對市場經濟區分為兩種,一種是與資本主義經濟相結合的市場經濟,即非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另一種是與社會主義經濟相結合的市場經濟,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于第一點。在鄧小平主持起草、1981年6月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寫上了“必須在公有制基礎上實行計劃經濟,同時發揮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這一改革的指導思想,同樣寫人了1981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之中,寫人1982年通過的我國憲法之中。在黨的十二大報告中,進一步明確提出:“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原則,并強調正確貫徹這一原則“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一個根本性問題”。這一“為主”、“為輔”的原則,在十二大以后的包括1984年的歷屆((政府工作報告》中都繼續強調。這些重要文獻都是在作為黨的第二代領導核心的鄧小平的領導和指導下完成的。現在,經常被引用來作為鄧小平最早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談話,即1979年n月26日會見外賓時的談話,其實也是在計劃經濟為主、發揮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的總框架中闡述市場經濟問題的。鄧小平講:“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我們是以計劃經濟為主,也結合市場經濟”。這里同樣強調“計劃經濟為主”。而且當時指的是指令性計劃經濟為主。在占主體地位的指令性計劃經濟中,是難以搞現在所實行的這樣的市場經濟的。談話中講的“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實際上指的是發揮輔助作用的市場調節。我們在前面講過,不作計劃、由市場自發調節的那部分經濟,就是起“輔助”作用的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內部的市場經濟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因而鄧小平與中央其他領導同志和中央有關文件中的認識是一致的。還有一個佐證:鄧小平同志在1980年1月的講話《目前的形勢和任務》中有一個提法即“計劃調節和市場調節相結合”。在1983年出版《鄧小平文選》(1975一1982年)時,修改為“在計劃經濟指導下發揮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顯然是為了與中央的統一提法相銜接。
1994年出版《鄧小平文選》第2卷時,又將這句話改了回來。關于第二點。鄧小平同志關于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問題的思想,也是有發展過程的。先是贊同“計劃經濟為主”、發揮市場調節的輔助作用的提法。1987年2月,鄧小平同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講:“我們以前學蘇聯的,搞計劃經濟。后來又講計劃經濟為主,現在不要再講這個了。”循此指導,同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報告中,不再提計劃經濟為主及其優越性。再者,在長時期中,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國家的認識,一直把計劃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經濟的特點和制度性內容。1978年10月n日,鄧小平在《工人階級要為實現四個現代化作出優異貢獻》一文中,曾批評扶持的“一批壞人”,“反對社會主義的計劃經濟,反對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同樣把計劃經濟與社會主義聯系在一起。鄧小平對在他指導下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表示非常滿意、完全肯定。而《決定》中依然將計劃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屬性被強調,認為計劃經濟“是社會主義優越于資本主義經濟的根本標志之一。”1990年至1992年,鄧小平突破傳統認識,提出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都是手段”。特別1992年南方講話中指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不再提“計劃經濟為主”,不再把計劃經濟作為社會主義制度的特點。這就為擴大市場經濟的范圍、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出了理論和思想認識的基礎。隨著“計劃經濟為主”的提法被放棄,市場經濟(或市場調節)為輔的認識自然也會改變。
鄧小平1989年政治風波后的講話中,提出“我們要繼續堅持計劃經濟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原來講話是“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前此也這樣內部講過,已經提高了市場經濟的地位。關于第三點。鄧小平同志1979年n月26日同外賓談及市場經濟問題時,實際上講了兩種市場經濟。一種是資本主義意義上的市場經濟,一種是市場調節意義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先是美國吉布尼提問:“是不是可能在將來某個時候,雖然中國仍然是個社會主義國家,但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范圍之內,在繼續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的同時,也發展某種形式的市場經濟?”客人的提問,顯然是指與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不同的,當時還不存在,“將來某個時候”可能出現的非社會主義經濟的市場經濟。鄧小平順著這個提問回答說:“這個只能表現在外資這一方面。就我們國內來說,不存在這個問題。我們國內還是全民所有制,或者集體所有制。也還可能包括一部分華僑的投資,這部分也可能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形式”,“外資是資本主義經濟,在中國占有它的地位。但是外資所占的份額也是有限的,改變不了中國的社會制度。”也就是說,鄧小平認為,非社會主義經濟的市場經濟“只能表現在外資這一方面”。而“外資是資本主義經濟”。也可能還有一部分華僑投資的市場經濟,這也可能是資本主義經濟。當時我國還沒有私營經濟,所以鄧小平說就國內來說“不存在這個問題”,即不存在資本主義經濟的市場經濟。這種涵義上的市場經濟,中國國內顯然不能全面推行。正因為如此,所以中央文件和有關領導人的講話中曾一直否定中國會完全實行市場經濟。至于市場調節涵義上的非資本主義經濟的市場經濟,中國已經實行。因此,當加拿大客人林達光從另一個角度提問:“您是不是認為過去中國犯了一個錯誤,過早地限制了非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方面限制得太快,現在就需要在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指導下,擴大非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作用?”客人提問的“非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顯然指得是我國在計劃經濟中開始引人的市場機制調節的作用,順著客人的提問,鄧小平回答說:“社會主義為什么不可以搞市場經濟,這個不能說是資本主義。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結合市場經濟,但這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由此可見,鄧小平在這次談話中講了兩種不同的市場經濟,一種是資本主義經濟意義上的市場經濟,另一種是非資本主義經濟的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因此,只有既如實理解和把握鄧小平的市場經濟思想及其發展過程,又如實理解和把握中央有關重要文獻和一些主要領導人關于市場經濟的講話,才能正確理解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實踐發展過程的曲折性與復雜性,才不至于把鄧小平的有關思想同中央文件和其他領導人的有關思想完全對立起來。
正因為對市場經濟的內涵有多種界定,有的界定與私有制和資本主義聯系起來。所以,當中央文件和某些重要領導人的講話,從與私有制和資本主義相聯系的意義上否定我國實行市場經濟或完全實行市場經濟時,鄧小平同志并不表示異義。有時還正面表示同意。而當涉及我國應充分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鄧小平同志是積極倡導和支持的。我們現在實行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對市場經濟作了新的界定的。既超越了與私有制或資本主義的聯系,也超越了原來的完全由價值規律自發調節、“無政府”、“盲目性”生產的理解。市場經濟是通過市場調節作用由市場機制配置資源的社會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即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經濟。這樣的市場經濟自然可以從總體上實行了。最后,還補充說明一個情況。正因為在市場經濟的界定上,存在著與私有制或資本主義相聯系的國際性的傳統觀點,改革開放以來的長時期中,中央有關文獻和領導人的講話中,一般避免公開報道和論述社會主義實行市場經濟問題。鄧小平同志幾次提出有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問題,有兩次(1989年n月和1985年10月)是在與外賓內部談話中講的,沒有公開報道。1990年的一次是與幾位中央負責同志內部談話中提及的,也未公開報道。1991年1月的一次是同上海負責同志談話時提到的,未公開報道,只是上海的媒體有所反映。直到1992年南方講話公開報道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問題才在全國作為重要理論與實踐問題,肯定下來。在此以前,“市場經濟”一詞是盡量避免在媒體上使用的,而且有些曲折的事例。事例之一是,前面提到過,陳云和李先念在1979年2月在一次會議上提出要以“市場經濟作補充”。但在3月公開發表的文章中,改用市場調節概念。事例之二是,1982年1月25日,陳云同志約請國家計委幾位負責同志談話時,提出“我今天要講的是怎樣堅持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經濟為輔的問題”,用了“市場經濟”一詞。新華社作了公開報道。《人民日報》發表于1982年1月26日第1版。當時大家不理解怎么講起“市場經濟”了。不久,正式發表的陳云同志的這次講話《加強和改進計劃經濟工作》中,將“市場經濟”一詞改成“市場調節”一詞。事例之三是,1989年1月2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會見馬里共和國總統特拉奧雷時,講了這樣一段話:改革10年,有較大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困難。主要原因,“二是改革從原來的集中計劃經濟過渡到商品市場的經濟,……”。這里講的“商品市場的經濟”,容易被理解為“市場經濟”。接著第二天(l月28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登“更正”:將“過渡到商品市場的經濟”,改為“過渡到商品經濟”。事例之四是,1989年6月9日,鄧小平在接見首都戒嚴部隊軍級以上干部時的講話,原先講的是“我們要繼續堅持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相結合,這個不能改。”而正式公開發表時,小平同志自己將“市場經濟”一詞改為“市場調節”。這些事例,反映了中央主要領導同志在公開使用“市場經濟”一詞時的慎重態度,也表明了在對“市場經濟”概念的內涵作出統一的新的界定以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與實踐發展過程中的曲折和復雜的情況。看起來似乎只是個概念問題,實際上涉及到重大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際問題。
- 上一篇:強化政法綜治實施意見
- 下一篇:地稅干部素質提升調查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