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的改革取向與公平問題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30 03:46:00

導語:市場經濟的改革取向與公平問題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場經濟的改革取向與公平問題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市場經濟公平社會公平

[論文摘要]市場經濟本身是是一種公平經濟,市場經濟的建立并不必然帶來社會不公,社會公平問題的出現恰恰是市場經濟不完善的表現。我們要正確理解公平的涵義、市場經濟與社會公平的關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更好地促進公平的實現。

我國三十多年的經濟體制改革實際是圍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進行的。隨著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社會公平成了人們日益關注的問題。有人把現階段的不公平歸咎于市場經濟,這種觀點是不全面的。針對這種現象,我們有必要對公平的涵義以及市場經濟與社會公平的關系這些基本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以便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更好地促進社會公平。

一、如何正確理解公平的涵義

公平是人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然而人們對公平的理解并不相同,且許多人在公平的理解上存在偏頗。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兩個角度來理解公平的涵義。

首先,我們通常說的公平至少可分為經濟公平和社會公平兩個不同的范疇。經濟公平主要是指各種生產要素、各個經濟主體能夠實現等價交換。社會公平是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諸方面的概念,主要是指社會成員享有均等的機會,擁有平等的權利,特別是擁有平等的生存權與發展權。經濟公平與社會公平互相配合,互為補充。

其次,從動態層面來看,公平又可分為起點公平、過程公平和結果公平。這三種狀態的公平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起點公平和過程公平是結果公平的前提和保證,公平的起點和過程最后都要通過結果表現出來,并且要受到結果的檢驗。結果公平是起點公平和過程公平的最終目標,起點的公平和過程的公平都是為了保證結果的公平。因而我們在談論公平問題時,不光要看結果是否公平,同時要從起點和過程的角度來衡量是否公平。在解決公平問題時應當三者兼顧,不可偏廢。

二、市場經濟與社會公平的關系

有人認為市場經濟必然帶來不公平,這種觀點是不全面的,只看到市場經濟發展結果帶來了社會不公,沒看到市場經濟活動過程中的公平。應該說,市場經濟本審是一種公平經濟但同時也暗含著社會不公平。

(一)市場經濟可以促進社會公平

首先,市場經濟是一種公平經濟。參與市場活動的經濟主體在機會均等的原則下,遵循相同的競爭規則,并受相同市場秩序的約束,在商品買賣的過程中進行等價交換。其次,市場經濟有利于社會公平的實現。我國經濟體制改個的實踐證明市場是一種最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也最有利于充分調動經濟主體的積極性,因而市場經濟體制更能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為實現社會公平提供雄厚的物質保證。

(二)市場經濟可以帶來社會不公平

首先,所謂起點均等只是一種理想形式,在現實經生活中每個人一出生就生活在不同的環境,因而真正的起點均等是不可能實際存在的。另外由于個人天賦的差異和擁有的資源不同,獲得的機會也并不相同。即使機會均等也并不能保證財富分配的平等。

由此可見,市場經濟本身是一種公平經濟,但市場經濟的競爭原則本身也暗含著社會成員在結果上的不公平,同時由于我國市場經濟的不完善更加劇了這種結果。我們一方面要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另一方面也要通過其他各種有效手段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促進社會公平的實現。

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促進社會公平

實現社會公平不是要改變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取向,相反要進一步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通過大力發展市場經濟來推進社會公平,同時也借助其他身段來彌補市場經濟自身的不足。目前,我國解決社會公平問題應做好以下幾方面:

(一)樹立科學的社會公平觀。

首先,我們所講的公平是有效率的公平。社會公平只能是在效率基礎上的公平,離開效率基礎的單純公平沒有任何意義,因而我們追求的公平應以保障最低限度的效率為極限。其次,我們所講的公平是有差異的公平。不承認個體差異的公平表面看來公平實際上是不公平的。事實上,沒有差異的公平也是不存在的,差異性公平才是現實社會中真正存在的公平。當然這種差異性要有一個“度”,這個度就是不能超越社會的心理承受底線。再次,確立科學的公平觀還應懂得:公平的實現是一個動態的、歷史的過程。社會公平是一種目標,是一種追求。是需要長期奮斗才能實現的美好理想,我們需要為實現這種理想而不懈努力。

(二)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目前,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健全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保證市場主體在市場經濟中的平等地位。一要加快國有資本的結構調整,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促進國有資本和其他資本的公平競爭。二要推進壟斷行業改革,擴大市場準入,減少市場主體起點的不公平。三要加強市場監督,嚴厲懲治各種違背市場公平規則的經濟行為。四要推進勞動力和要素的市場化,矯正不合理的要素價格,調節勞動和其他要素以及各要素報酬之間的比例。五要強化壟斷收益的分配管理和調節,減少或消除由于壟斷帶來的不合理超額利潤。總之,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追求效率的優勢和實現經濟公平的本性。公務員之家

(三)加強政府公共服務職能。

市場經濟的實踐證明,無論起點如何如何平等,過程如何公正,其結果總是有先后勝負之分。因此,政府必須從公平與公正的出發,從關注經濟建設轉向更加關注社會公平。具體而言:一要完善公共財政體系。公共財政是現代市場經濟體制下的政府財政。完善公共財政要求政府減少對生產領域的直接投入,加大對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的投入。二要改善稅收制度。稅收是政府財政收入的主要源泉,也是保障社會公平的有效手段。政府通過對高收入者和高消費者的高稅收,可抽取高收入階層一定數量的收入轉移給低收入階層,保障全體社會成員都應享有基本生存權和發展權。我們可以學習國外一些做法,實行累進稅率制的個人所得稅;征收資本利得稅、遺產稅、房地產稅和消費稅等針對富人的稅種。三要重點關注弱勢群體。實現社會公平不僅關注過程的社會公平更要關注結果的社會公平。弱勢群體處于社會底層,對社會公平與否有切實的感受。因此,要在鼓勵和保護勤勞、合法致富的前提下,加強對低收入和貧困群體的保護。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應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內容。

(四)推進慈善事業的發展。

慈善事業是動員社會力量進行社會救濟和從事公益活動,是社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慈善捐贈可以彌補公共財政之不足,客觀上起到社會財富再分配的作用。慈善事業帶來的影響不僅是經濟的,還有社會與政治的,能發揮市場和政府無法替代的作用,贏得弱勢群體對社會的認同。目前我國慈善機構所掌握的資金總額還不到GDP的0.5%,而美國每年捐贈的慈善資金高達GDP的9%。積極推進我國慈善事業的發展,建立全社會認同的慈善環境是解決社會公平問題的一個重要方面。

總之,樹立科學的公平觀可以明確目標,激發斗志。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可以使人們獲得公平的發展機會。完善政府公共服務和慈善事業可以更加促進這種公平,最終實現社會公平。

參考文獻

[1]張屹山,于大力:試論我國的社會公平與經濟效率.社會科學戰線.2007.2

[2]張曉林,要有一個科學的公平觀.江漢論壇.2007.5

[3]楊小明,張濤:論有差異的公平.學術論壇.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