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宏觀調控研究
時間:2022-09-28 10:09:33
導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宏觀調控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宏觀調控體系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健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宏觀調控體系隨著經濟發展與改革的不斷推進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特點,盡管這些特點在以往中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還是很難適應經濟發展的新變化,不斷顯現出其中的缺點。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需要一個全新的宏觀調控體制來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關鍵詞:宏觀調控體制;市場經濟;體制創新
一、宏觀調控的內涵
宏觀調控就是對宏觀經濟的調節和控制,所謂調控,就是施控主題通過一定的調節和控制行為使一個系統的實際運行軌跡和運行狀態符合或達到所設定的理想軌道和期望狀態。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是宏觀調控對象,它是反映和說明其有關經濟總量和結構。宏觀調控的目標有三種特征,向量特征、集合量特征和預計量特征,同時它又有多元性特征。西方國家把宏觀調控看作穩定化政策或宏觀經濟政策,是為了緩沖經濟短期波動的公共政策,為了把產出與通貨膨脹同長期水平相接近。
二、宏觀調控體制的發展過程
宏觀調控體制的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改革開放前高度集中化的計劃經濟時期,政府運用行政手段對市場進行直接控制。第二階段是改革開放之后至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期間,中國經濟由計劃經濟體制逐步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宏觀調控的核心手段雖仍是政府干預,但貨幣政策等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間接手段也逐步納入到宏觀調控的框架中。第三階段是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至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并且市場機制不斷發揮基礎性作用。宏觀調控更加注重運用貨幣政財政政策等間接調控方式,不斷減小對行政干預手段的依賴。為了保證宏觀調控的有效性,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是提高調控主體的調控能力。調控主體在宏觀調控中居于主導地位,掌提著調控的主動權,其調控能力的高低強弱和宏觀調控的成效有著正相關的關系。盡管調控能力不是無限的,但隨著調控能力的提高或強化,調控主體所獲得的能力限度空間就會愈益擴大,實現目標的可能性也就必然增加。
三、調控決策體制創新
長期以來,我國的宏觀調控決策受到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經濟管理模式的影響,主要依賴于領導藝術,經驗決策的成分較為濃重,首長意志、人治因素以及非程序化總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表現出來,決策的信息反饋、利益表達和參謀咨詢等機制不盡完善,決人意志的正確性論證。帶有這些因素的決策體制具有很大的局限國民經濟所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F在,調控決策科學化的重要性在理論上已經形成共識,但在實踐中還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保證,而這些制度保證必須通過調控決策體制的創新來實現。首先,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調控決策的信息反饋系統。通過改革調查統計方法,提高原始信息的真實性和可信度,運用科學的信息技術和方法來提高宏觀信息質量,保證宏觀調控信息的準確度和可靠度。其次,建立和形成調控的利益表達機制。只有利益協調程度較高的調控決策才可能使調控目標的實現具有現實性,所以要建立和形成調控的利益表達機制,如果沒有利益表達機制,或者利益表達機制不完善,調控主體就難以對有關利益主體的利益要求作出積極的反應,那么即便調控主體在主觀上是要對各種利益要求進行協調,但實際作出調控決策的利益取向則可能發生偏差,進而影響調控實施的有效性。再次,完善調控政策建議、參謀和咨詢系統。我們要完善的政策建議參謀和咨詢系統,必須對調控政策建議、參謀和咨詢系統從體制上加以完善。一方面健全機構。需要政府部門的調研機構和參謀機構充分發揮其作用。二是決策建議、參謀和咨詢活動制度化。這些機構在調控決策研括具體的決策內容、實施的時機和時限、所要支付的可能成本、可的程度等;還要與調控決策主體建立相對穩定的聯系,承接調控決控決策建議和咨詢報告,使決策咨詢在程序上具有強制性,確保只有通過政策咨詢程序才可以作出調控決策。四、調控實施體制創新調控實施體制創新的基本內容是進行政府機構改革。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各項改革的進展,我國于1982到1995年進行了三次大的政府機構改革,這幾輪機構改革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歷史條件的制約和各種因素的限制,改革的成效不大,基本上沒有走出自精簡始而以影脹終的老路,行政成本以每年20%左右的幅度遞增,機構臃腫、職能錯位和重疊、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狀況仍然普遍存在,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必須按照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進一步從根本上轉變政府職能,適應政府管理體制。五、分權體制創新分權體制創新是指要通過改革,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與宏觀調控有效性的新型的中央和地方關系。
我國1978年開始的經濟改革,在中央和地方關系上,也帶有中與放權讓利的特點,在很大程度上實行的是中央向地方行政性分權的做法,即中央政府在計劃、投資、財政、物資、外貿等各個方面層會層向地方政府下放權力,特別是從1980年開始實行的各種形式的財政包干制,使地方政府的財力和財權大大增加,地方分權制得到了相當程度的發展。在我國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地方分權制的改革和發展,一定意義上是具有必然性的。從其實行的效果來看則具有二重性。就其積極意義而言,由于地方自主權、特別是財政自主權的增強,充分調動了地方發展經濟的積極性,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繁榮,尤其是對東部沿海地區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產生了極為明顯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為各地方從自身實際出發探索改革因配的路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就其消極意義而言,則主要表現為對中央的宏觀調控帶來愈益嚴重的影響,一是造成政府財力的分散,使中央政府的財力下降,政府財政收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和中央財政收入占總財政收入的比重不斷降低,弱化了中央政府的的調控能力;二是致使地方利益過度膨脹,地方政府從自身利益,而對于不利于地方利益的調控政策卻或明或暗地加以抵制,從而嚴重削弱了中央宏觀調控的政策效力。三是引起地方保基性作用的發揮。已經實行的地方行政分權制改革是一種非規范的、過渡性的改革,其正效應在逐漸遞減,而負效應在逐漸遞增。因此,要從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出發,在中央和地方關系上進一步深化改革和進行制度創新,在宏觀層次上加強中央政府的權威性和主導作用,抑制地方分權傾向的過度膨脹,同時實現地方政府職能的合理化,使地方政府在調控區域經濟、進區域經濟方面充分發揮作用,最終形成能夠保證中央有效實施宏觀調分權體制創新的主要方面是:明確劃分中央和地方的事情,特別是國民經濟的宏觀調控權,包括全國性的產業政策和生產力的調整以及涉外經濟政策等方面的權限,都必須集中在中央,逐步完善新型的中央和地方財力分配關系。我國1994年對財政包干制進行改革,開始實行分稅制,為建立新型中央和地方關系奠定了通過新稅制的不斷完善,逐步提高“兩個比重”,即政府財政收人入占的資源動員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彥斌,劉哲希,郭豫媚.經濟新常態下宏觀調控的問題[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6(2).
[2]何自力.在推動攻擊測結構性改革中創新宏觀調控體制[J].財經理論研究,2016(2).
[3]劉志成.趙麗構建“三個有”的經濟體制[J].中國物價,2017(12).
[4]劉建平.轉型時期中國宏觀經濟調控研究[D].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
作者:左琦琦 單位:黑龍江大學
- 上一篇: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根本問題
- 下一篇:循環經濟下經濟增長動力機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