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經濟的發展與文化變遷

時間:2022-11-04 03:44:45

導語:商品經濟的發展與文化變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商品經濟的發展與文化變遷

一、沈莊的背景

因此這里并沒有發達的宗族組織或祠堂,也沒有像樣的能號召全村參加的公共活動。雖然各個姓氏之間有直系或旁系的親屬關系,但是以親屬關系為基礎的傳統中國社會結構在此地并不凸顯。各姓氏之間及同姓之間并沒有復雜的利益關系及沖突,評判“在理不在理”的標準也不會因為是“大姓”和“小姓”而有所改變。這里的“在理不在理”主要是指是否遵循孝順、善良、克己、忠誠等傳統價值觀念。這里飲食以小麥為主,玉米、高粱為輔,加上自家耕種的蔬菜、花生、芝麻基本上能滿足家庭消費。不但消費能滿足自給,而且生產要素也基本上是自給,以人力和畜力為主。加上該地區高密度的人口,農民精耕細作,把耕作集約性發揮到極點,從而形成了一個十分苛刻而有獨特的的農業體系。總之,知足、安分、克己這一套價值觀念和傳統的匱乏經濟相配合(費孝通,2012),共同維持著這里的社會生活靜止的狀態。

二、經濟作物的生產、交易和分配

(一)西瓜和辣椒的廣泛種植

90年代初,沈莊引進西瓜種植。由于西瓜和辣椒的種植面積占沈莊種植面積的比例較大(占全村總面積的90%左右),故本文只選取種植西瓜的流程來說明村民生產要素的自給性。每年剛過完年,村民就開始為西瓜種植忙碌起來。整個流程是瓜棚正月十五過后,村民開始為養育西瓜苗作準備。男勞力把水、泥和在一起,壘一個半人高的三面圍墻,上面蒙上厚的塑料布,叫瓜苗棚。瓜苗棚的大小根據種植西瓜的畝數而定。在棚里的地下挖三道火坑,中間那個與棚外的洞相連,用瓦或者木柴蓋上火坑,然后用土覆蓋上。這樣做是為瓜苗加熱。瓜苗棚整好之后,村民開始篩土,把肥料拌進土里,用塑料碗一個個的裝滿土,灑上水,蓋上塑料布和草苫子開始在棚外燒火加熱,加熱一天一夜之后開始下瓜芽。瓜芽是在整理瓜棚期間用溫水加熱培育出來的。建造瓜苗棚一般至少需要2—3個勞動力。播種瓜芽則女性為多,一般3—5個男女勞力皆可,需要村民間的互相幫忙。在瓜苗生長期間,村民就開始翻地、施肥,弄成較寬的田埂,田埂上打上眼,覆蓋上塑料薄膜,用小竹竿握成一個弓棚,上面再覆蓋上厚點的塑料布,整個過程復雜而細致,需要大量的勞動力。瓜苗移植到地里之后,村民開始整理瓜枝,一個月左右,開始每天給西瓜授粉,如果天氣好的話,沒有碰到連陰雨天氣,大概持續半月到20天左右,所以這個時候村民是非常害怕下雨。等到每顆瓜秧都結出一個西瓜一直到西瓜成熟。這段時間一直是村民的農忙季節,從農歷1月份到5、6月。從開始培育瓜苗到西瓜成熟一直到西瓜全部賣掉,整個過程都需要村民耐心而細致的勞作,這期間村民間的合作非常密切。勞力的自給性在村里內部就可以完成。由于村民的普遍貧困,生產技術和機械化并沒有在沈莊推行。隨著西瓜嫁接技術的引進和科學選種,西瓜產量大幅上升,逐漸成為村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西瓜之后是辣椒,大概一兩個月后,村民開始忙種辣椒、反季節番茄等純經濟作物。

(二)經濟作物的交易

在經濟作物豐收的季節,出現了部分專門自收或者代收的群體。由于交通條件的便利,這些人與外界建立了廣泛的聯系。農產品的價格受天氣或者市場因素的影響較大,尤其是市場。西瓜交易一般持續一個月左右,辣椒持續的時間更長,從農歷7月份到10月份,但主要集中在7、8月份。西瓜成熟大概在農歷5月份左右,這時候已經是夏季,天氣炎熱,西瓜的市場需求量大,大量外來商販涌入李口鎮。這樣,每個家庭開始以家庭為單位進入忙碌階段。由于每個西瓜的重量在15—20斤左右,西瓜的每畝產量在1萬斤左右,整個過程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這時村民間又出現隨機性的合作關系。這些外來商販由于不熟悉當地的環境,必然會與當地村民合作,在利益的驅使下,必然增加商販合作對象之間的競爭性和矛盾。代收者的人品、威望、和人際關系非常重要,與其說村民把西瓜賣給商販,還不如說賣給代收者這一“中間商”群體,這時候的交易村民所考慮的并不是完全的利益最大化,而是以自己為中心向外擴散的親疏關系,離自己越近,交易成功的次數越多。西瓜從收獲到賣掉,看似是經濟行為,實際上是村內整個內部關系網絡在其作用,也可以說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等到收滿車時(一般在10噸左右)“,中間商”會找和自己關系較近的人裝車,而不分什么姓。裝車付費之后,這些外來商販把西瓜拉到湖北、湖南等地,有些是在省內出售。比如在省內,從村民收購的價格是每公斤一元左右,到消費者手中卻是每公斤三元左右。如果遇到連陰雨,需求量相對減少,無論批發商或者商販在賺取利益不變的情況下,都向村民壓價。辣椒的交易和西瓜還有點不太一樣,雖然也有外來商販,像湖北、江西、廣東等地,但以當地人自負盈虧的收購為主。這些小商販大都是當地的村民,每次收購幾千斤,到二三十公里外賣掉。辣椒的收獲不像西瓜,需要不斷的成熟,不斷地摘取,每隔兩三天摘一次,時間會持續數月之久。這是一個非常細致的活計,有些勞力不夠或者做中間商的家庭會雇傭本村及外村的村民,給予一定的雇傭費。在消費上,村民會把大部分錢存起來:一是攢錢備不時之需;一是供子女上學。村民只拿出一小部分供日常的開銷。在經濟活動中,村民間的互動對象較隨機,關系不太密切,村民回報別人幫助的方式也不像傳統的在家里請人吃飯,回報方式多樣化。在整個交易的過程中,老人和孩子只是做輔助性的工作,參與的主體是20—50歲之間的青壯年人。這樣,在村民間或者在與外界互動的過程中,老年群體被“邊緣化”,實際上在村里,老人只是長輩的“象征”而失去了傳統的權威。

三、社會文化的變遷

經濟作物的種植改變了沈莊原有的產業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改變了沈莊原有勞動力的分布格局。這種產業結構的變化使得村民的生產和生活逐漸縮小到以家庭為中心,而不太注重村莊內部村民間的親密關系。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加強了村民對市場的依附性,增加了風險性,村民在面對這么多不確定因素時,仍然要求助于他人,以獲得保護。然而,沈莊內部的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到底是怎樣的呢?由于各姓氏內部之間并沒有形成以親屬關系為基礎的團體,各姓氏之間也沒有較突出的利益矛盾,因此,這就為村民間的交往以及村民形成一套自制體系創造了條件。人與人之間不是以血緣關系而區分親疏,而是以“人情世故”建立起彼此的交際范圍。這種范圍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而逐步擴大,擴大的范圍并不主要的是以傳統的“人情世故”的觀念為主導,而是兼有商品經濟“利益最大化”的指導。比如說在傳統的村落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以“感情投資”為主的互幫互助,而商品經濟的到來使得沈莊出現了短期的雇傭人員,雇傭人員并沒有因為拿到“雇主”的勞動報酬而心理會愧疚,相反的是,雇傭費用越高越好。在費孝通先生看來,中國的農村經濟是匱乏經濟,在匱乏經濟中,資源是有限的,所以在位育方式上是修己以順天,控制自然來應付自己的欲望。[3]當商品經濟襲來時,知足、安分、克己的傳統價值觀念被擱置。這種擱置造成了沈莊村民思想的混亂,原因是各種不安份的思想在這里交織,在傳統的“人情世故”的自律性已不能滿足當前村民的需要時,一種新的可替代的統一價值觀還沒有出現。這種情況也可以說明沈莊在富裕了之后,反而在思想上出現多神靈的信仰(專門的基督教堂,白奶奶廟等)。商品經濟的發展打破了沈莊社會原有的社會結構,并沒有造成沈莊的村民生活秩序的混亂,這是因為,商品經濟的發展增加了村民的物質享受,“多神”信仰暫時把這種狀況維持在一種平衡狀態。這是當地人的一種生存智慧。

本文作者:李河星工作單位:西南民族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