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對我國新農村建設影響論文
時間:2022-01-21 09:30:00
導語:生態農業對我國新農村建設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發展生態農業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長遠目標,并高度概括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村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5項內容。這20字方針內容豐富,重點突出,使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和布局更加全面。然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與目前我國整體經濟發展建設面臨著幾乎相同的問題,即人口多、資源短缺、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投入高、產出效率相對偏低等。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推進,我國農業生態環境的破壞仍在繼續,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成為影響農村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發展現代農業,必須解決農業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問題,如果農業生態環境得不到很好的保護,存在的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那么我們發展現代農業的初衷將無法實現。如何解決農業生態問題已成為一件關系到國計民生的大事。在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一新的歷史背景下,重新挖掘和梳理生態理念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基于“五山模式”的生態農業
谷城縣五山鎮地處武當山南麓,五山鎮素有“湖北名茶之鄉”和“山水園林小城鎮”的美譽,2005年五山鎮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文明鎮”稱號。那么五山鎮憑借著什么在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建設的大潮中脫穎而出呢?筆者在以往的研究中將其歸納為以下五點,即科學規劃布局、完善村鎮配套設施、凈化農村環境、壯大支柱產業和增強農民的文化素質。此后,筆者又進一步對五山鎮的生態農業進行了跟蹤考察,旨在透析新農村發展之道。
五山鎮的生態農業發展主要體現在其支柱產業——茶葉的產業化發展上。近些年來,五山鎮以生產茶葉為龍頭,不斷把茶葉產業做大做強,小小茶葉帶來了茶葉產業化道路,也撐起了五山山區經濟的半壁河山。在全鎮,茶葉產業收入占財政收入的70%,占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額的80%,農村集體經濟純收入的90%均來自于茶葉產業。五山鎮生產的“五山玉皇劍”茶,自1995年以來屢獲國家級、省級金獎,1999年和2001年兩度在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上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2001年五山玉皇劍茶業有限責任公司被湖北省旅游局定為“全省旅游商品定點生產企業”、“省重點龍頭企業”等稱號。如今五山鎮茶園面積3萬畝,年產茶葉300萬斤,產值5000萬元。五山鎮已成為“湖北茶葉第一大鎮”。
(一)以茶葉產業為依托發展生態型經濟
五山鎮堅持走“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的特色產業之路,五山鎮地處鄂西北,種茶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和氣候條件。由此,五山鎮委、鎮政府提出,以茶葉產業為主導,夯實物質文明建設基礎。
1.調整產業結構,加強設施建設
五山鎮大力調整產業結構,根據自然條件、市場需求,因地制宜,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種植品種。按照“統一規劃,連片開發,建大基地”的建設思路,五山鎮茶園由1990年的3500畝發展到2006年的3萬畝。五山鎮采取集中組織勞力開挖、開發高質量基地、建高標準茶場等措施建基地,發展新茶園1.5萬畝,構筑了茶葉產業新優勢,實現了新跨越。
無農不穩,無工不富。從上世紀90年代末起,五山人外引內聯,興辦了茶葉包裝廠、精加工廠、袋泡保健茶廠、茶葉交易大市場,不斷加粗、延長茶葉產業鏈條。五山鎮先后投資500余萬元興建了民營工業園區,目前已引進10余家民營企業投資2000多萬元辦廠,年實現利稅1900萬元。寬松的發展環境激活了群眾經商的熱情,全鎮興起300多個體工商戶,年銷售收入達2100萬元。這些又進一步促進了五山鎮茶葉產業的發展。
2.壯大投資規模,靠科技提高品質
五山鎮在爭取到省里和國家投入資金的同時,茶農們還自己發展股份制,共吸引入股資金5000多萬元。同時,他們以優惠條件吸引外地資金,幾年來,溫州等地有經濟實力的投資商在五山投入資金300多萬元,興建了年產100多萬套的茶葉包裝廠,新穎別致的包裝又大大增加了茶葉的附加值。當地政府還采取了多項措施避免采茶工的短缺。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五山鎮堅持年年對茶葉生產、茶園管理、茶葉制作等多個環節進行技術培訓,采取專家授課,送農民到大專院校深造等措施,成立茶葉科研所,讓科技指導生產是五山鎮的又一舉措。幾年來,全鎮共培訓出1000多名茶葉技術人才,并分別從浙江、福建引進特早高產優質茶“龍井43號”、“烏扣早”、“大白毫”等新品種,發展有機茶,引進扦插繁育、無性繁殖種植新技術,使原有劣質低產茶園得到改造。
3.依托茶葉產業,發展生態旅游
依托茶葉產業的生態旅游業也為鄉村的經濟畫下了濃黑重彩的一筆。
五山鎮依托800畝茶園,投資80余萬元,修建了集制茶、品茶、茶藝表演、食宿、娛樂于一體的天藝茶莊,年接待游客近萬人次。五山鎮以生態茶園為面,以天藝茶莊、百日山景、堰河奇觀為點,以通組水泥路為線,圍繞特色建筑、民風民俗、山光水色和“農家樂”開展的生態旅游已初見成效。
伴隨著茶葉經濟的興旺,鎮上涌現出一大批茶葉經營點和茶葉配套企業,構筑了五山鎮建設的基本框架。而“玉皇劍”茶及其豐富的文化內涵,又賦予小城鎮文明創建特有的茶鄉神韻。
(二)名牌戰略——五山鎮開發玉皇劍速溶綠茶項目
茶葉競爭力的核心是品牌,而品牌競爭的實質是名優茶。找準這一市場導向后,五山鎮加大了名優茶的生產力度。從茶樹栽培管護、茶青采摘、加工制作、后期包裝等實施全程“精耕細作”。在茶葉產業化建設中,五山鎮縣充分認識到,要想使茶葉成為永久性產業,必須建立生產與市場對接通道。為此,他們以五山鎮為依托,建起茶葉批發市場;以紫金鎮為銷售窗口,建起茶葉銷售一條街。五山鎮茶葉產業由此形成了“公司+基地+茶場+農戶”緊密型鏈條。五山鎮玉皇劍速溶綠茶項目也應運而生。
1.項目背景
“五山玉皇劍”茶遠銷到北京、廣東、河南、陜西等二十多個省市,國外新加坡、美國、加拿大、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為加粗延長茶葉產業化鏈條,適應國內外市的需求,五山鎮根據自身實際,開發五山玉皇劍速溶綠茶項目。
2.項目建設有利條件
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及生活節奏的加快,茶的飲用方式出現了多樣化,各種包裝的茶飲料應運而生。五山鎮提出開發五山玉皇劍速溶綠茶項目的有利條件是:一是環境優越。五山鎮遠離城市和工業區,空氣凈化,無污染,山清水秀,自然環境優美。1999年2001年連續兩年捧回湖北省城鎮建設管理“楚天杯”,并被評為“全國小城鎮建設先進單位”,2002年又被命名為“全國文明鄉鎮”。二是有過硬的種植、生產、加工技術和高素質技術管理人員。現有100多名專業技術人員和十名高級農藝師作技術指導,并與華中農業大學建立了長期的技術培訓、輔導等業務聯系,2001年“華中農業大學茶學專業教學實驗基地”落戶五山。三是茶葉質量過硬?!拔迳接窕蕜Α辈?999年在國家質檢中心檢測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02年被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有機茶研究與發展中心授予“有機茶加工證書”、“有機茶原料生產證書”。四是交通便利。公路、鐵路四通八達,電話電信設備完善,運輸通訊十分方便。五是有充足的茶葉來源。五山鎮現有茶園3萬畝,年產鮮茶2000萬斤,日產鮮葉6萬斤,年生產茶300萬斤。
三、“五山模式”對生態農業建設的啟發
五山鎮成功的關鍵更在于,以茶業產業帶動生態農業的發展,進而為新農村的經濟發展帶來了長效且持續的機制。從“五山模式”的發展,我們總結出,要發展生態農業,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完善政策,建立政策保障體系。發展生態經濟,要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機制相結合,完善政策保障體系。各級政府要建立激勵機制,維護協調,切實做好組織、引導、服務和推動工作。加強同各部門協作配合的同時,加大推進技術創新。二是優化產業結構,建立產業支撐體系。發展生態經濟是經濟再生產過程與自然再生產過程的有機交織。只有產業內部和彼此之間的結構得到優化,建立與發展與生態經濟模式相適應的產業支撐體系,才能保證生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協調發展。三是加快技術進步,建立技術支撐體系。發展生態經濟,涉及環節多,技術要求較高,必須改變現有生產方式,實現從注重數量和規模的粗放式外延發展,向數質并舉的集約型發展轉變。各級有關部門要以提升生態經濟各配套產業的科技水平、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為重點,以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為核心,統籌科技資源、整合力量、優化結構,轉變機制,搭建布局合理、效能統一、精干高效的新平臺,用于科技創新、技術推廣、農民培訓教育新的平臺,全面提升引進、創新應用科技能力和轉化效力,全面推進科技進步,用科技支撐生態經濟的持續穩步發展。四是大力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帶動生態經濟全面發展。龍頭企業內聯千家萬戶,外聯國內外市場,是拉動生產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載體。大力扶持發展龍頭企業,加快產業化經營進程,是我國當前乃至更長時期重點解決千家萬戶小生產與千變萬化大市場接軌這一問題,提升綜合效益。要積極引導鼓勵龍頭企業在農村建立配套產業規模化生產基地,并以參股、租賃的辦法向基地投入資本,使企業與農戶建立起相互融合、互為支撐、分擔風險、共享收益的和諧經營機制,形成龍頭帶基地,基地促龍頭,各個環節相互促進的一體化經營,培育發展一批規模效益好、市場覆蓋面廣、帶動能力強的發展生態經濟的龍頭企業群,切實解決好農戶發展生產中產銷脫節等問題,促進生態經濟的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五山鎮2007年政府工作報告.
[2]王如松,蔣菊生.從生態農業到生態產業——論中國農業的生態轉型[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1,(05).
[3]吳文良.論我國生態農業的技術創新與保障體系建設[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01,(05).
[摘要]農村問題始終是關系我國國計民生的大問題,而在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生態農業逐漸被提到一個重要的位置。因而本文選取發展生態農業的典范湖北省五山鎮為研究切入點。該鎮以茶業為主導,帶動整個生態經濟的發展,得到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因此,該鎮的發展模式被媒體稱之為“五山模式”,即以生態農業為主導,結合當地發展特點,建設新農村的模式?!拔迳侥J健彪m然只是一個個例,但我們卻能從這個個例中透析出如何從生態農業著手發展新農村。本文希望通過跟蹤調查湖北省五山鎮茶葉產業化,來研究生態農業對我國新村建設的影響。
[關鍵詞]新農村五山模式生態農業茶業產業化
- 上一篇:學??倓漳甓仁雎殘蟾?/a>
- 下一篇:加強建設項目造價控制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