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試析論文
時間:2022-02-22 06:09:00
導語: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影響試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水利工程的投入對我國生態環境的影響
在我國,興修水利工程對生態平衡以及環境的影響開始重視始于50年代后期。為此,國務院專門規定今后凡規劃大型(中型)水利工程,必須同時要考慮到環保問題。
1.1水資源承載力問題。長江流域雖然水資源豐富,但也經不起無節制地開發利用。長江流域水資源承載力到底有多大,對這個問題我們研究得還很不夠。因此,“十一五”規劃首先要研究透這個問題,否則,整個水利建設的布局就無從談起。在摸清楚水資源家底的基礎上,要對水資源配置有一個初步的說法。所謂配置,也不是計劃經濟下的“一平二調”,要按照市場機制來進行,不能無償調用一個流域的水資源。如果大家頭腦里都沒有經濟的概念,調水越多,越助長資源配置不公,也會助長資源浪費。而按照市場機制來配置,一個最根本的前提是要明確水權。現在,我們在這方面的工作可以說還沒有起步。許多同志總是對長江流域要不要搞初始水權的分配有猶豫。現在不能猶豫了,要抓緊開展工作。明確初始水權受到很多因素影響,有現狀因素,有經濟發展戰略的要求,有節水行為的影響,更有這個流域最大可用水量的制約。在確定經濟社會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時,要把節水考慮進去。
1.2生態環境承載力問題。長江治理開發不能破壞生態,因此,在水資源開發利用上,首先是要維持河流自身的生態需水量,這是生態系統健康的基本條件。生態需水量包括河流基本生態環境需水量,即維持河流系統最基本的生態環境功能所需要的最少水量;包括河流輸沙排鹽需水量,即維持河流形態和鹽分的動態平衡,在一定輸沙、排鹽要求下所需的水量;還包括湖泊洼地生態環境需水量,即維持湖泊洼地水體功能而消耗于蒸發的水量。生態需水與河流流量變化高度相關,美國1978年在估計每一個水資源分區內水生生物用水量時,以分區河流出流點的月流量作為判斷,提出評判標準:①河道內徑流為多年平均值的60%,這是為大多數水生生物提供優良至極好棲息條件所推薦的基本徑流量;②河道內徑流為多年平均值的30%,這是保持大多數水生生物有好的棲息條件所推薦的基本徑流量;③河道內徑流為多年平均值的10%,這是大多數水生生物短時間生存條件所推薦的瞬時徑流量。在水能資源開發上,過去的規劃,按照流域梯級開放模式,往往追求100%的開發率。由于移民和耕地的補償費用會越來越高,考慮到庫區的環境承載力,在規劃時應因地制宜、選擇適當的開發目標。
1.3公平約束問題。堅持以人為本,實現“五個統籌”,都要求我們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的,以地區間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為原則。我們不能以犧牲一個地區的利益,來獲取其他地區的利益;我們也不能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來獲取其他人的利益。在過去幾十年中,我國水庫移民安置經歷了安置型和開發型兩個階段,盡管人均移民經費提高很多,但是很多問題仍然沒有處理好。最近有專家建議研究“投資型”移民安置方式。即庫區移民以其享有的居住權和土地使用權等作為資本入股,在電站經營中享有一定的股權,參與水電開發建設,使移民和開發方形成利益共同體,移民能長期共享水電開發的效益。移民區地方政府和移民代表作為股東參與工程建設的決策管理。這一建議值得研究探索。
1.4技術約束問題。這里所說的技術約束不是指傳統的水工技術,對傳統的水工技術,應當說,我們已經在世界上領先了,但是,基于生態學與水利水電工程學有機結合的水工技術在長江流域才剛剛起步。從維持長江健康生態角度來看,我們的水工技術還有許多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因此,在規劃河流形態、設計河流斷面時,應遵循河流自然演變的規律,科學確定水流主槽、灘地、護岸的功能,包括防洪、生態、親水性、文化、體育、娛樂等。在護岸工程設計時,增加親水空間和生態系統保護空間,建設親水河岸。在堤防、護岸工程的材料選擇上,應盡量少用硬質材料,多用自然材料,同時注重開發應用生態環保型的建筑材料。大型水利工程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還表現在對魚類的生長與繁殖,規劃設計在這方面相應的研究工作還應加強。
2關于水利工程環境影響對策的探討
2.1存在的主要難題①不可避免的環境影響:如水庫誘發強烈地震、大面積庫岸崩塌、瀕危珍稀動植物滅種等。②以避免、減輕的環境影響:這類影響一般可以通過精心設計和施工,加強管理等多種手段可以避免、減輕、或通過自然因素自身的調整又可建立起新的生態平衡。③介于兩者之間的環境影響:主要是過大的淹沒損失而引起的社會問題和造成生態環境大面積惡化,修庫地下水位抬高造成的大面積的土地鹽堿化,如果治理不好則付出的代價將是極大的。
所以,水利工程的環境影響已成為我國環境科學研究的重要領域,這也是水利工作者在從事水利事業的同時要考慮的問題。
2.2具體影響對策分析對于不良的生態平衡,興修水利工程本身就是對其進行良性改造,使之朝著有利于人類的健康方向發展。關鍵是我們在工程的施工過程中,怎樣盡最大努力去減小人類對其的不良影響。這就給工程的建設者們提出了以下任務:①規劃設計的前期,要切實搞好工程所在地的水文資料的收集及地質條件的勘測。如大型蓄水庫,重點是水文資料和地質構造,充分考慮大壩的防洪能力、穩定性以及避免地震的誘發。②規劃中還應設計一定的工程構造,以滿足大壩流域內水生物的生活習性,減少庫區淹沒范圍。③施工階段的任務:a在施工承包合同的簽訂時,承包商對施工現場污染物的擴散和施工人員的勞動保護所應負的責任,應寫進合同書內,要有環保措施,對各種污染物排放要限制在標準以內。b施工前要在施工現場建立必要的環保監測機構,進行水質、大氣、噪聲的本底測定,便于和施工階段不同時期監測結果進行對比。c施工人員進入工地后,還要建立衛生防疫機構,以避免施工期數萬工人集中在一起,引起流行病的傳播和擴散。這方面的教訓,在我國時期的興修水利中是十分深刻的。④施工后期的任務。特別要對施工階段破壞的植被景觀及時恢復,制訂工區的全面綠化規劃,以保護已經形成的生態平衡。在工區范圍內的生物圈內,研究生物資源的利用、保護和生產的合理的方式,控制規劃人群自身的發展,保持生物種群的恰當比例。
總之,興修大型水利工程,勢必要打破原有的生態平衡,對這一“打破”要作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人類要生存發展,自然需要打破那些惡性的動態式的生態平衡,使其從“惡”變“良”;同樣,也正是因為人類要發展,還需要“打破”那些“良性”的生態平衡,讓其向著更有益于“良性”的方向發展,而其中的代價,則正是我們在建設過程中所應充分注意的對環境保護問題。因此,觀念上的更新是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認識前提。
摘要:生態環境惡化是當代人類面臨的重大的全球性問題之一,隨著人類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程度的提高,迫使我們追溯和反思,如何在改變原有的生態環境的情況下由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采取適宜措施,來解決問題。本文主要針對水利工程對我國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行了分析研究,同時,也提出了一些相應的解決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水利工程建設生態平衡生態環境影響
- 上一篇:文獻計量學發展論文
- 下一篇:森林生態環境建設試析論文